坐在一起的同事常常侃大山,云山雾罩,欢声笑语,气氛可说十分融洽。可谁知,在这种氛围背后,却会阴霾密布。因为是同事,因为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同资同辈,他们之间就存在竞争。存在竞争就容易让人抛掉正常的心态,于是笑里藏刀、绵里藏针、排挤迫害等等招术便纷纷登场,因为“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
韩非是名传千古的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当初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文章,深有感触地说:“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与他交往,就是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李斯说:“这是韩国的韩非所写的文章。”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就立即攻打韩国。其实,韩非在韩国并没有受到重用,韩国国君是在亡国之际,才想起韩非的用场,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入秦之后,眼见强秦之势,不但忘了岀使秦国的重任,反而上书秦王,直陈己见。秦王阅毕,正合胃口,更添对韩非的敬慕,便欲封官重用。
然而,韩非入秦,却引起了李斯的恐惧。他与韩非曾同时师从荀子学
“帝王之术”,李斯深知自己才华不及韩非,现在二人同事一主,日后定然韩非占尽风头,而自己则屈居其下。
于是,李斯向秦王进谆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要兼并诸侯,韩非终究会帮助韩国,而不会帮助秦国,大王既然不用他,但久留在秦国然后再放他回国,这是自留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杀了他。”秦王认为他讲得有道理,便下令将韩非囚禁。李斯既怕秦王反悔,又怕韩非上书自辩,便派人送毒药逼韩非自杀。
一代旷世奇才,只因可能与李斯同事秦王便遭毒害,韩非也只能有“既生非,何生斯”的悲叹了。因为韩非的到来威胁了李斯在秦国的地位,视名利为生命的李斯焉能等闲视之?哪管你我曾是同学,哪管你我同在异乡为异客,去死吧。因为“同行是冤家、才华过人、锋芒毕露就容易让人感到受威胁,所以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要用你的行为让同事感觉到,你的存在不会威胁他的地位,使他有安全感,不可妄自尊大,事事处处占尽上风。这样,同事就会认为你既是忠实可靠的同事,又是朋友,就会毫无顾虑地与你交往、合作了。
更不宜与同事争名夺利,当事业有成时,要与同事谦让一些。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争来夺去,把属于同事的东西夺来归于自己名下,就不会有人愿意与你合作、相处的。你以后的发展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同行不幸成为“冤家”,同事成为“对手”,就是因为同行、同事之间存在着竞争,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同事之间还不甚了解,尤其是刚到一单位的同事之间,他们对单位、工作都感到陌生。这时,同样的安全需要、同样的地位、相同的境况使他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但过了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情况出现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岀现了,他们便不再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就会出现隔阂。而开始在意领导对每个人的评价,以及别入和自己的升迁、前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根寻底,只有两个字在作怪:竞争。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竞争就非得让友情走开?!
基于此,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竞争、正确对待竞争。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单位都有晋升、提薪的机会,而在众多的同资同级人中,晋升谁、提谁的薪,或者说谁能提级提薪,就全靠个人表现,这便出现了竞争。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争本身又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成长,有利于个人抱负的实现。对一个集体而言,竞争则有利于提高效率。
但是,竞争存在,不是不择手段存在的理由,竞争应该是正当的,同事之间的竞争,更不应该把对手理解为“对头",竞争对手强于自己,要有正确的心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在能者面前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同事之间的竞争要以共同提高、互勉共进为目的,以积极的竞争心态投入到竞争当中去。
竞争总是要分胜负的,就看你能否正确地对待胜与负这两种结果了。有人在竞争中不择手段,就是无法正视结果,不能认清这样一个道理:竞争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胜要胜得光明磊落,输要输个坦坦然然。同事之间的竞争,胜负只说明过去,他胜了,你向他祝贺,你要从中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你以后的发展。同事之间的竞争,竞争中是对手,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朋友。竞争后,胜者不必得意忘形,输者不必垂头丧气。
要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人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很少的人,就是得到的不多也不觉得少;欲望很多的人,就是已经得到了很多仍然觉得少。
“知足者常乐”,谁不想得到晋升,获得提薪呢?但现实中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于是就有了竞争。竞争总有失败者,何必那么在意结果而沮丧呢?又何必为了此名此利而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呢?既然没能获得,还可以退而修身长智,下次再争取嘛。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说的就非常有道理。
同事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要搞好团结协作,又要谨慎小心地守住自己的发展领域,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一种平衡。同事应当是互相尊敬的对手,而不是冤家对头,只有理清了这一点,你才能与同事和平共处,你才能在仕途上昂首阔步。
恩威并施让下属心悦诚服
上下级关系是因工作需要而确定的,这种关系远不如朋友关系来得稳定,如果能成功地把上下级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你就掌握了人际协调中的重要动脉。
那么,朋友关系和普通的上下级关系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说上下级不在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中往来是美国式的话,日本传统的师徒关系则能够深入彼此的生活,极富有人情味。
李兵是某合资公司的业务经理,他酷爱野外攀岩活动。一次在某俱乐部举办的大型攀岩活动中竟然碰到了业务部的员工张健,原来他也是攀岩爱好者,那天他们在一起聊了很多。此后他们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关系,在公司里是上下级,出了公司是朋友: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一起攀爬了市郊的几个著名岩壁,还计划黄金周时一起开车去外地攀岩。两人都很享受这种关系,在工作上他们也配合得更默契了。
很多站在管理者立场上的人大概都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这种人情味的关系。但这只是这些管理人员自以为是的认识而已。年轻的公司职员们肯定渴望找到与上司更亲密的途径,只是与以前不一样的是:他们更愿意寻找在本公司里建立这种关系的方法,而不想在小酒馆聚会喝酒以联络感情。换言之,是想通过工作来进行朋友式的交流。由于上司不了解他们的这种想法,仅仅以其谢绝八小时以外的交往,就错误地认为这些年轻人只需要冷酷无情的上下级关系。可见,这种上司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地认定年轻人讨厌与自己交往。受此影响,上下级的关系自然不会很融洽,上司在指导年轻人时,也总是采取留一手的态度。其实他们理应对年轻人多多指导。一旦他们认真给予指导时,就会发现年轻人出乎意料地乐于倾听。年轻人是不讨厌上司现身说法的经验之谈的。进一步说,他们更希望听听上司讲述自己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如何走麦城的工作经历。由于上司不了解这一点,又碍于面子,以致自觉不自觉地对部下板起了面孔。由于上司的疏远,做部下的也不便于追得太近,结果就只能敬而远之,彼此之间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这就是最近在公司上下级之间出现隔阂的原因。如果上司心胸再开阔一点儿。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需要上司掌握下级对什么感兴趣,并想从你这儿学到什么?到底部下对哪方面的问题感兴趣呢?首先是工作问题。彼此应就直接相关的工作问题坦率地交换意见。如果是在欧美的话,仅凭占用八小时以外时间谈工作一条,就可以诉诸法律。当然在日本就不必有这种担心,但也不能在谈话中只围绕这一话题。
其次,是有关公司的情况。这不光是本部门本科室之内的情况。如果公司业务广泛的话,大概部下都会想了解有关其他部门的问题。好容易才进入了一家大公司为什么要做个井底之蛙呢?然而,有太多的上司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完成自己部门的生产指标上,完全不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能,患上了部门自闭症。做部下的都想了解自己所在公司的今后发展方向,非常感兴趣公司将怎样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很多上司却每天为完成生产指标而搞得头昏脑涨,自然无法解答上述问题,导致交流难以进行。
最后,是公司之外的事。不会进行这方面交流的上司是把公司等同了社会。他们的眼睛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样的上司,怎能成为部下的老师与朋友,外面的世界远比公司要大,不了解社会,意味着个人能力的欠缺。换言之,如果上司无法就社会话题与下级交流则表明其社会生活能力的低下。年轻人常会认为工作狂类型的上司平淡无味,他们希望看到上司在工作以外的另一面。那些连周末都只知辛辛苦苦加班,到了退休茫然无措的人,确实很难让人感受到其个人魅力。
对于上司所渴望实现的梦想、人生观的变化等等,也是部下想知道的。如果上司不能就什么是生死、什么是爱恨与部下交流的话,两者之间的距离势必会加大。
如果彼此之间就以上内容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在上下级之间肯定能产生信赖,下级就会以得到朋友而满足,即使有点儿意见,也会碍于朋友的面子而照吩咐去执行。每个领导可能都碰到过几个问题部属,有的还不断跟部属发生冲突,如果领导都能试着去了解部属而不限于八小时以内,甚至跟部属发展一些私人情谊,那么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用感情拴住下属的心
员工被公司解雇,是双方的“损失对于任何人来说,被公司解雇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情,解雇也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有些员工甚至认为被解雇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有些心理素质差的员工会因解雇而郁郁寡欢。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要做好对解雇员工的心理呵护,这是必需的。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解雇忠心耿耿的员工时应给他留些面子
想解雇某人时,除了对时机的把握外,还应考虑被解雇者对公司的忠诚度,此人对公司越忠诚、贡献越大,越应顾及他的心情。你在辞退他之前,有义务把其他职位安置的可能性都考虑一遍。例如,横向调动,设立一个比较能发挥其专长的职位,甚至变相降职。如果此路不通,你得给他点时间,让他对遭到解雇这个事实有个适应过程。
2。暗示员工主动辞职
解雇某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自己提出辞职。如果你能够付给他优厚的解聘费,并帮助他寻找新的工作,你将获得他的好感而不是敌意。一个被体面解雇的人一般不会去说原来老板的坏话。
3。有意让别人“挖”走他们
有一个经营有术的跨国公司的老板,很懂得解雇之道。他对某些作出过贡献的员工,特意为他们在另外的公司找好工作,然后让其“跳槽”,使其本人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解雇。
4。隐蔽的降级使用
公司里常常会有一些员工,虽然对公司忠诚,但其能力满足不了公司发展的需要。对这种人,让他们到一个能胜任的部门去工作最好,你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这样的部门。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