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回答道:“这不要紧,从前周朝的创始人公刘也贪爱财货,《诗经·大雅·公刘》篇说:‘收拾好露囤和内仓,包裹好途中食用的干粮,装进无底的小袋和有底的大囊。一心想安抚人民以使国运兴昌。弓儿箭儿这样大施张,还有干戈并戚扬,于是开始迈步奔前方。’所以,必须做到不走的人仓里有积谷,走的人口袋里面裹入了干粮,然后才可以出发。要是大王您贪爱财货,与百姓一同享用,对于实行王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齐宣王又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朝王业的奠基人之一的太王也贪好女色,宠爱他的妃子太姜。《诗·大雅·绵》里说:‘古公亶父为立家,一大清早跨骏马,傍着西方水边走,一直来到岐山下,同来还有姜氏女,一心要把房基察。’在这个时候,真正做到了宫内没有因为找不到丈夫而埋怨的女子,宫外没有娶不到妻子的光棍。您大王要是贪好女色,也能注意广泛满足老百姓在这方面的需要,对于实行王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品评]
孟子给齐宣王讲王道,齐宣王却说自己贪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并非一味的反对利,他认为贪财也能施行王道。他举例说,周朝的早期创始人公刘也贪财,使得自己的谷仓里装满了粮食财物,甚至连自己族人的谷仓也装满了粮食财物。贪财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能与百姓一起享用就无妨。
齐宣王又说自己好色。孟子也不是一味的反对欲望,他认为正常的欲望值得肯定。好色无妨于实行仁政,他举例说周朝划时代的人物古公檀父就好色,宠爱妃子太姜。但是,古公檀父也明白百姓这方面的需求,他让老百姓都有能力娶妻生子,从而使男子无旷夫,女子无怨女。
孟子并不排斥利,也不排斥欲望。他认为满足老百姓的利益需求,也满足老百姓的欲望需求,就是施行王道的基础。
6,友不诚则与之绝交
吏不治则将其罢黜
[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冻馁其妻子②,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③,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④。”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解]
①比(bì):及,到。②馁(něi):饥饿。③士师:狱官。其属吏有乡士、遂士。④已:罢免。
[明读]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把他辞退!”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品评]
齐宣王和孟子讨论政事。孟子问,如果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自己有事外出,回来发现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应该怎么办?
宣王果断的说,这种不真诚的朋友应该与之一刀两断。
孟子又问,司法官如果管理不好下属,应该怎么办?
宣王很果断的说,应该免职。
孟子再问,如果国家治理得很糟糕,应该怎么办?
如果回答这句问话的是现代民主国家的百姓,肯定会说下台。但是回答这句话的是齐宣王,他当然不会说让自己下台,他只会扯开话题。这是孟子的悲剧,因为他的仁政主张只会被统治者当招牌,却未必会被真的执行。一旦触及统治者的神经,他们就会顾左右而言他。
7,亲言贤未可轻听之
民言贤可察而纳之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①,有世臣之谓也②。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③。”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④,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解]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