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③,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④,民乃作慝⑤。方命虐民⑥,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⑦:‘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⑧。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注解]
①雪宫:齐国离宫名。②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杵臼。晏子:齐国大臣,名婴,字平仲。齐景公时贤相。③转附、朝儛(wǔ):都是山名,在山东省内。④睊睊(juàn):侧目而视的样子。⑤慝(tè):悖逆暴乱。⑥方命:方,同“放”。命,王命。⑦大师:即太师,乐官。⑧《徵招》、《角招》:太师所作的乐曲名。一说皆是调名。
[明读]
齐宣王在自己的离宫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德的人也有这种享乐吗?”
孟子回答:“是的。人们得不到这种乐趣,就认为是他们的统治者不对。因为得不到就诽谤怨恨统治者当然不对,但统治者不与人们共享欢乐,也是不对的。谁能因百姓欢乐而高兴,则百姓也以他的幸福为满足;谁能把百姓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则百姓便也为他的痛苦而担忧。如果君王能够与天下百姓同忧愁、共欢乐,然后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不可能的。
“过去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儛两个山上去游游,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过去的圣贤之君的巡游相比拟呢?’
“晏子答道:‘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的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做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职事相结合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贫穷农户加以补助;秋天里考察收获情况,对缺粮农户加以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我的休息向谁求?我王不出来走,我的补助哪会有?我王游游走走,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君王一出巡,兴师动众,到处筹粮运米。饥饿的人得不到吃食,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所有的人无不切齿侧目,怨声载道,因此有一些人就要为非作歹了。这样出巡,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浪费饮食如同流水,流连忘返,荒亡无行,使诸侯都为此而忧愁。怎样叫做流连荒亡呢?由上游向下游玩乐而忘归叫做流,由下游向上游玩乐而忘归叫做连,无厌倦地打猎叫做荒,不知节制地喝酒叫做亡。过去的圣贤之君都没有这种流连荒亡的行为。您从事哪一种,由您自己决定吧!’
“景公听了很高兴,在都城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自己到郊外住下,于是开始行惠政,打开仓库拿出粮食来赈济缺衣少食的贫苦人民。并把乐官召来说:‘替我作一首君臣同乐歌吧!’大概就是《徵招》《角招》两首歌。那歌辞中说,‘制止君主的物欲又有什么过错呢?’——制止君主的物欲,正是爱护君主呢。”
[品评]
齐宣王和孟子讨论享乐,孟子就说到君王的乐趣与百姓的乐趣。他认为君王把百姓的乐趣视为乐趣,百姓的忧虑视为忧虑,就能大治。他借巡游说理,说古代的圣王巡游常常得到老百姓的欢迎,而现在的君主巡游,却被百姓痛恨。同样是巡游,有何不同呢?
古之圣王借巡游到民间访查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老百姓都盼望君主的巡游。现在有的君主巡游无度,大讲排场,浪费民力,扰民不堪,因此被老百姓怨恨。同样是巡游,一个是以施仁政为目的,一个是以享乐满足欲望为目的,其结果自然不同。在此,孟子仍然是劝宣王施行仁义。
5,好货正使民皆富足
好色正使民无旷怨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何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③,仕者世禄④,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⑤。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无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⑥,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⑦,《诗》云:‘乃积乃仓⑧,乃裹糇粮,于橐于囊⑨。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⑩,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解]
①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齐国明堂在鲁国境内泰山下,原是周天子东巡狩时接受诸侯朝见的处所,这时已被齐国侵占。汉朝时遗址还存在。②岐:周的旧国,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③耕者九一:征收农民九分之一的农业税。④仕者世禄:在朝任大夫以上官职的人,他们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其俸禄。⑤不孥(nú):不诛连罪人的妻子和儿女。“孥”字名词作动词用。⑥《诗》云: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gě):可。⑦公刘:传说是后稷的曾孙,周代创业是从他开始的。⑧《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这是歌颂周族祖先之一公刘的功绩的诗篇。仓:名词动用,把粮积蓄仓中。⑨橐(tuò)、囊:概指装东西的器具。原是指口袋。⑩干戈戚扬:都是武器名。干,即盾。戚,大斧。扬,即钺,板斧形状而较大。大王:大,同“太”。公刘九世孙,号称古公亶父。《诗》:引自《大雅·绵》篇。是颂扬周族兴起业绩的诗歌。姜女:古公亶父的妃子,名太姜。胥:视察。
[明读]
齐宣王问孟子道:“人们都建议我拆毁明堂,您说拆掉呢还是不拆掉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什么呢?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堂。您如果要实行王政,就不要把它拆掉。”
齐宣王说:“怎样实行王政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过去文王治理西岐时,让百姓按井田制耕种,耕田的人纳九分之一的税。官僚可以世代领取俸禄,边关和市场只检查但不征税。山梁沼泽不划出禁地,一人犯罪不连累妻子儿女。老人无妻叫鳏夫,老人无丈夫叫寡妇,老人无子女叫独,小孩没有父亲叫孤儿,这四种人无依无靠是最可怜的。文王施行仁政,首先就是照顾这些人。《诗经》上说:‘有钱财的人是可以过得去的了,可怜那些孤单而无依无靠的人吧!”
齐宣王说:“说得好啊!”
孟子说:“大王您如果认为王政好,那么,您为什么不实行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贪爱财货。”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