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做事有谋略 > 上篇 做人有谋略(第2页)

上篇 做人有谋略(第2页)

深藏不露是一种高层次的谋略,也是成大事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糊涂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法则。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得半点秘密的人一定是非常浅薄的。时间长了,也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来口齿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

过去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大人有大量,这个“大量”也包括镇定自若,胸中自有百万雄兵,能藏得住秘密,不会显山露水。实际上,宰相肚里的船,不会撑到外面去,心机只有自知。肚里无论怎么计策谋划仍然不动声色,等对手麻痹了,放松了,就可以悄无声息地随意处置对方。或者,至少让人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不会陷害或攻击对方,让人对你发生好感,这是一种非凡的人格修养并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试想,如果你肚里什么都包藏不住,这边听了那边说,谁还会相信你呢?

所以说,“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时有还无”,方圆处世,灵活变通则长治久安。

不善通权达变是祸根

为人处世,要审时度势,善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不怕装傻充愣,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通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静自如,不为突发的事变所震慑。遇到复杂难解的问题,若一味思想僵硬、守旧,而不根据事情的变化有所改变的话,必然要追悔莫及。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将军周勃的儿子,可谓名将之后,他通晓兵法,善于治军,也可算得上是一代名将。

公元前158年,匈奴骑兵分两路入侵,前锋直逼太原郡,当时长安的军事布置是以周亚夫为将屯兵细柳。

汉文帝是一位节俭谨慎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为了慎重起见,他亲自到西军和北军去视察,所到之处,无不倾巢出动,候迎天子。文帝看到这种情景,深为忧虑,真不知一旦匈奴袭来,他们如何对敌。但等到了周亚夫军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了。

只见军吏士卒都手拿利刃、身披铠甲,弓弩上也搭着箭枝。天子的先进官来到营门,立刻被军士挡住,无法进去,便对守营门的军吏说:“天子即将驾到了!”

守卫营门的都尉却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闻有天子的诏命,将军曾经严肃告诫过。”

过了一会,天子的车驾到了,但军吏仍不开门,文帝无法,只好派人拿着天子的符节去见周亚夫说:“天子要亲自劳军。”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军营中任何人的车马都不能奔驰,违命者斩。于是,天子只得让人按着马缰绳慢慢地前行。等到了营内,周亚夫也并未跪拜迎接,他身穿盔甲,对文帝长揖道:“臣甲胄在身,不能下拜,请以军中之礼相见。”

汉文帝终于被周亚夫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他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改变了原来严肃的面容,并派人向周亚夫称谢说:“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慰劳完毕,天子的车马就离开了。

其实,文帝虽然知道周亚夫是刚正廉洁,但也隐隐地觉得他做得过分,毕竟自己乃堂堂一国之君,觉得皇帝的尊严受到了损伤,虚荣心多少受到了一点刺激。

汉景帝初年,晁错创议削藩,使早就图谋不轨的吴、楚等七国联合叛乱。危机之时,汉景帝找出周亚夫,授他太尉之职,要他指挥军队前去平叛。周亚夫既未推辞,又未谦让,只是接受任务,认为理应如此。

周亚夫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终使梁王刘武怨恨。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经常与母亲窦太后说起周亚夫,极尽中伤诬陷之能事。窦太后听信了梁王的谗毁,经常向景帝说周亚夫的坏话。周亚夫自知受人猜忌,也还知趣,就上书称病辞官,景帝也不挽留,任他辞退。

几天过后,突然有使者到来,叫他入廷对簿。周亚夫一听,就知末日已到,但还不知犯了什么罪。

等周亚夫到了廷堂,问官交给他一封信,周亚夫阅后,全无头绪。原来周亚夫年老,要准备葬器之类,就让儿子去操办。买了五百副甲盾,原是为护丧使用,又有许多朝廷使用的木料等,可能是周亚夫的儿子贪图便宜,买了下来,又未给钱,使得佣工怀恨上书诬陷。景帝见书十分恼怒,正好借机找茬,派人讯问。周亚夫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无从对答。问官还以为他倔强不报,就报告了景帝。景帝怒骂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对答呢!”就把他交大理寺审讯。

大理寺当堂审讯,问道:“你为什么要谋反呢?”

周亚夫说:“我的儿子所买的东西全系丧葬所用,怎能谈得上谋反呢?”

问官无话可说,但又知皇上欲置其于死地,必须找个借口,于是发出了石破天惊之判词:“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谋反,也想死了以后在地下谋反!”

周亚夫一听,完全明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再也无话可说。周亚夫就这样被关入狱中,五日不食,绝食而亡。

周亚夫毫无过错,只因过于刚正,不善通权达变就触怒龙颜,死得真是莫名其妙!

会绕圈子,不碰钉子

水潭的水到底有多深,眼睛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往里面投一颗石子,就可以知道水到底有多深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很复杂,绝不像一潭水那样轻而易举。想要摸清实情,也不像投入水潭一颗石子那样轻而易举,因此,投石测水的策略在现实中就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智慧。

比如,你想说服别人,直截了当地表明意见,非但无效,反而让人厌憎。不如先绕圈子,弄清他心里真正渴求,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他在识别人才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楚庄王登基之初并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皇帝,相反他一直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其实,这只是楚庄王的一个策略而已,但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自己暗暗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并在暗中观察。

在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将国家大事都置之不理,却是整日纵情歌舞,沉溺于酒色。但是他不但不理会众多大臣的非议,反而在国内贴出告示,实行“谏者处以死刑”。这道命令一下,朝中的大臣们终日惶惶恐恐犹豫不决,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些奸诈之人就开始想尽办法,曲意逢迎。他们心想:只要哄得大王欢心就不愁升官发财了。

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奸臣,但也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们,楚庄王的身边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有些大臣觉得大王刚登基,难免有享乐之念,便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大臣中有些人就开始对楚庄王的行径表示出担忧了。尽管楚庄王张贴了“谏者处以死刑”的告示,仍然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求见庄王,直言进谏。

大臣伍举就是一个忠心之臣,他一心辅佐庄王坐稳江山。谁知楚庄王登基三年,三年终日享乐不理朝政。由于楚庄王的举动很不得人心,伍举的担心日渐加重,因此他决心冒着生命的危险直言相谏。于是伍举冒死求见楚庄王,对庄王说:“大王,臣斗胆想请您猜一个谜。”“哦,爱卿好兴致呀,快说来与寡人听听。”楚庄王一听是要玩猜谜,开始表现得眉飞色舞兴奋不已。伍举说:“大王,在山岗上有一只鸟,但有三年的时间它既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还能算是鸟吗?”

楚庄王一听此话心中便已有数,但是表面仍不动声色。沉吟了一会儿,他才说道:“三年不飞,但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但一鸣惊人。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先回去吧。”

伍举心里顿时明白了:大王贪图享乐只是假象,心里却在思考宏图伟业。于是,他放心地回去了。

果然,不久后,楚庄王便不再纵情享乐了,迅速开始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对那些整天围绕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吃喝玩乐的谄媚之人给予处分,接着又任命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等人。经过一番治理,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一开始的吃喝玩乐并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以此为挡箭牌,暗中进行观察,从而分辨出哪些人是可用之才,而哪些是无用之才。而伍举也不愧为贤臣,他没有直截了当地与楚庄王不得进谏的禁令作对,而是绕着圈子试探楚庄王的心迹,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在与人交往中,绕圈子看似效率不高,有时却是达成目的最好方法。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