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教怎么做人的书籍 > 第一章 涉世之初要懂得人情世故(第2页)

第一章 涉世之初要懂得人情世故(第2页)

(1)乐于助人。这是和人交往时很容易做到且能够得到别人好感的方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为身边的人解决一些小问题,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和大家融在一起。也许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2)俗话说:“有付出才有回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与其等着别人来帮助自己,不如先主动去帮助他人,这样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贵人才有可能出现。要拿朋友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才会拿你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帮忙和支持,即使有天大的本事,遇到难题有时还是过不去那个坎的。

(3)不要和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需要帮助时才想起和别人联络,这种“突击型选手”往往是很容易惹人讨厌的。因为你平时没有和朋友保持联络,现在有事了,才提前预热一把,会让人觉得你很势利。当你半年都没有与一个朋友联络的时候,你很可能就要失去他了。所以平时多和认识的人联络,多打几个电话,不仅可以维系旧情谊,还可以扩张自己的“情面”。当然,联络也要选好时机,有些人是“大忙人”,白天打电话给他,他在开会,晚上他又在应酬,太晚了当然不妥,所以挑傍晚打是比较合适的时机,刚好是这类工作狂下班后晚饭前的时间,这也算是见缝插针吧。

(4)记录“关系”进展情况。如果你的关系网足够大,那么就要像记日记一样记下别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及你对他的看法和日后的联络之道,这样才能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到最适合帮助你的那个人。

(5)不要急于求成。做推销的之所以让人觉得讨厌,因为他希望你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买下他的东西。拓展人际也是这样,假如盲目地向前冲,别人一下子就会看出你“不择手段”,所以只会离你越来越远。记住:织网是个长线的工作。

先做适者,再做强者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人人都想改造世界,却没有想到要改造自己。”

事实上,很多人都忽略了,改变自己才是改变世界的最短距离,我们只有先做适者,以后才有资格和机会做强者。

英国一位主教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当我进入中年以后,无奈之余,我把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可是天不遂人愿,他们依然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暮之时,我终于认识到: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如果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然后,我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江湖中自然有它自己的规矩,也许它的规矩与你的规矩不一样,可是如果你不以为意,并无视它的存在,那么即使你胸怀天下、才高八斗、来势汹汹,最终也只能碰个头破血流。所以若要在社会里求生存,必须先要去适应它,做个适者,掌握它之后,再利用它的特质,想办法做个强者。

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在拿到毕业证以后,找工作一直不是很顺利。公司不是嫌他没经验,就是认为他学历太高,小庙容不下大菩萨,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他思前想后,发现问题出现在学历上,于是决定收起所有和学历有关的证明,以最低的学历前去应聘。

不久之后,他被一家软件公司聘为程序输入员,朋友都说他大材小用了,虽然他自己也这么觉得,可是为了衣食住行,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了。不过后来,他才庆幸起来——幸亏当初有点儿小聪明,选择了先适应这份工作,再一点点显露能力。

他工作一丝不苟,深得同事和主管的喜欢。不久之后,主管发现他能够从程序中发现一些错误,这一点足以引起经理对他的重视,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于是,他向经理亮出学位证,随即经理给他换了一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职位。渐渐地,经理发现每次开会时,他都能提出许多见解独到且具有价值的意见,远比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思想、有见解。此时,他又向经理亮出自己的硕士证,毫无悬念,经理又提升了他的职位。公司遇到研发难题,那些技术元老都束手无策,但是他却能够“手到擒来”。于是,老板越发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一番。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经理认为他是位踏实能干且机智过人的人才,并且对他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全面的认识,所以就决定好好重用他,任命他为技术总监。

想改变生活还是要先适应生活,从自己开始改变,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改变别人。假如你不愿意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那么改变生活则无从说起。毕竟江湖是个适者生存的地方,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你怎么去改变呢?

达尔丈原版的英文日记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周游世界。他看到非洲一个原始部落的人很落后、愚昧,他们住的是山洞,也从来不穿衣服,而且会把老年人赶到深山老林,让他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就把小孩吃掉。

达尔文见此,下定决心改变这个部落,于是花高价买下当地的一个小男孩,带回了家。过了16年,这个非洲男孩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托朋友把男孩带回非洲部落,意在让他改变部落的陋习。

过了一年,达尔文故地重游,想看看精心培养的男孩是不是已经改变了这个残暴的部落。但是他并没有看到男孩,部落首领给达尔文的回答是他们把那个男孩吃了,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不懂,留着他没用”。

达尔文在日记中哀叹道:“一个人的愿望与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一个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单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是不能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不然,哪怕他再高明,恐怕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有钱难买“早知道”,假如我们早知道要先改变自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改变生活,成为强者。很多人虽然清楚改变或改善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可是真正要我们改变的时候,很多人却做不到。人们通常期望着他人改变来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先改变以适应别人或环境。人与人之间有很大区别,又常常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其他人也在这样想,人们都希望他人的思想和性格和自己能合得来,却没想过自己也可以和别人合得来。

想做强者,想改变别人是非常难的,而从自己开始改变则是很容易的。改变了自己,融人社会中,再慢慢让身边的人跟着你改变;身边的人改变了,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跟着改变;更多的人改变了,则整个环境都可能因你而改变。所以每天让自己改变一点儿,每天多一些行动,努力适应这个社会,这样才能对环境多一点影响力。愿意改变自己并可以不断改变自己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才有资格做强者。

世态就是如此炎凉

汲黯是汉武帝时的名臣,他为官时,天天都有很多人来拜访他。但是当他辞官回家静养的时候,每天中午他打开大门,总看到门前有许多麻雀在寻觅食物,在那里嬉戏跳跃。他感叹道:“以前我做官,宾客盈门;现在不做官,家门口都可以张网捉鸟了。”

不久,汉武帝又下诏请他回去做官。于是过去常来的客人又纷纷来拜访他了。汲黯经过一场贫贱富贵的变幻,看透了世态的炎凉。于是他在大门上贴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门可罗雀”。那些客人望着门上的字,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元曲《冻苏秦》里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也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无论是“暗忖”,还是“明忖”,古今皆有世态炎凉这个事实。如今的我们没必要学汲黯这样不给人面子。世态炎凉是自古就有的,也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也用不着动气或在得势时伤了“凉”着你的人。

王先生参加工作5年了。在这5年里,他算是命运多舛了,当然,其中有过坦途,也有过坎坷。他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最后才爬到现在经理的位子。这几年让他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特别是在刚工作一年的时候,前半年因为有个项目做出好成绩,王先生被领导表扬,甚至被誉为领导的“接班人”,同事对本来人缘很好的王先生都更生好感。可是后来因为胆大包天,王先生曾与当时一位炙手可热的红人“争路”,并指出过对方的错误,结果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反革命”。在这期间,他受到自己未曾想过的冷遇,每天上班的时候,他都像一个“不可接触者”一样。即使是在路上,在他“辉煌”时曾和他关系要好的同事们视他为路人,没有一个肯上前和他说一句话的。即使是王先生主动找别人说话,别人都爱答不理的。这时的王先生似乎异化为“非人”,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

后来,“红人”因为在公司犯事,被辞退了。没有阴云的笼罩,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王先生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有成为红人的可能,人们又开始对他热情起来。果真,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王先生又开始另一段辉煌了。原本门可罗雀的场景不见了,同事{门也都待王先生如上宾一般。

王先生的感觉是先从天上掉到地下,再由地下回到天上。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怎么能没有什么想法呢?不过,他忍了下来,毕竟,同事还是要来往的。又过了一年之后,他为自己的忍耐而庆幸,因为此时他的想法变了:世态炎凉、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任何一个人,从本能上来看都是趋吉避凶的。他庆幸自己没有怪罪任何人,包括曾经伤害甚至嘲讽过自己的人。不仅是因为这些人还对自己的前途有些影响,更多的是因为他明白这是一种自然道理,就像刮风下雨一般自然。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度量非常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因为他想到了,如果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上,他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其他人好到哪去。

社会是残酷的,如果你不明白它的规则,它就非常乐意把你耍得团团转。可是无论怎样,我们都该坚强地面对。即使是世态炎凉,冷嘲热讽,只要我们的心不死,就还有一鸣惊人的机会。社会是个大熔炉,在你没进去的时候,一切是棱角分明,可是一旦进去,棱角就不能那么明显了,太过明显的棱角只会让你体味更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而这时也不要怪这个社会过于世态炎凉,也不要怪周围的人是“墙头草”,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除了真正的朋友之外,免费的施舍与帮助都是一种奢望,而在社会中,真正的朋友永远只可能有那么几个,而不是所有的人。

人生诸多事,终难事事如意。既已明了世态之炎凉,人情之世故,我们又何必独自惆怅,暗自伤怀?或者埋怨别人是“白眼狼”呢?这些怨天尤人的话都无济于事,只是徒惹伤心和是非而已。生活毕竟还在自己手中,虽然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态,先向社会低头,再图以后成功。对于世态炎凉的感受和认识的程度,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人的感受都一模一样。这里面有一条定理:年龄大小和处境坎坷与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虽然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对世态炎凉的感受越肤浅。但是尽早明白社会中的这条道理,不苛责别人,不抱怨,选择积极地自立自强,对年轻人来说总是件好事。

也可以这么说,只会抱怨世态炎凉的人是无能之人。其实人只能怪自己不够强大和谨慎,才招致了冷遇,错在自己身上,何必去怪别人。

你要记住,自己本就处于炎凉之中时,更应该收敛锋芒,低调处事,莫抱怨,莫伤人。即使别人有意无意地挑衅,最好也不要理会。毕竟如果在前行中遇到了阻碍,让你不能顺利度过前面的障碍时,你能走的路只有两条。一是放下你的尊严和身份,暂时选择一个较低的起点重新开始。此时,只需忍耐一时,你可能有很大的机会实现自己远大的报复。另一个就是你只能“昂首挺胸”地被淘汰出局,因为已经处于弱势的人非要高调的话,免不了被人雪上加霜。那么,你将终身与自己的远大目标无缘。

人人都在掂量着那点“好处”

玲珑是海南人,她是个心思很活的姑娘。上了两年班后,就自己经营了一家鲁菜馆。刚开始的时候,来店里的客人不是很多,玲珑在上街时无意中发现,很多来本地观光的游客常常在买完东西后问老板餐厅在哪儿。于是玲珑找到一家看上去生意不错的服装店.跟老板商量,想让老板在游客来时推荐她的餐馆。

老板似笑非笑地看了看玲珑,玲珑马上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毕竟两个人根本谈不上认识,无论在哪方面都不该有交集,人家自然没有必要白白帮忙。于是玲珑立刻对老板说:“当然,您看您的衣服都这么时尚,我也会极力向客人推荐您的服装店的,相信这样一来,我们两家的生意都会更好的。”老板想了想,答应了玲珑的要求,两家店互换了名片。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