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司马懿威震朝野,实际掌握了曹氏政权的军政实权。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其孙司马炎时,反对派基本已经肃清,司马氏终于废魏帝而自立,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条件还不成熟、时局尚未明朗之际,绝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尽管司马懿早就对皇帝的宝座产生了觊觎之心,很想取而代之,他还是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骗过了最大的敌人,暗中等待时机,一举成功。没有长期的忍辱负重和韬光养晦,自身尚且难保,何况是揽取权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历史上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缺乏司马懿的头脑。
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从古到今,以退为进都是我们生存和求成功的有利战术。以退为进是一种弹性自救。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势,一举吞灭吴国;陶源明退隐山林,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篇;鲁迅弃医从文,磨砺笔锋,发出惊世骇俗的呐喊。
生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路上处处充满荆棘,遭遇挫折时与其万念俱灰,一蹶不振,不如退下阵来,转求其他,多一点弹性,让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世界之大,总有我们的容身之处。
请看下面一则有趣的以退为进的故事:
赫蒙是美国有名的矿冶工程师。他早年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后来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刚从学校毕业的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
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并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
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相反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3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不妨自贬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认为赫蒙那样做不十分合适,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既不伤害别人又能把问题解决。就拿赫蒙来说,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算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
人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自吹自擂的,所谓“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就是这个道理。
低头其实只是适时地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适时的退是一种智慧。
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然不比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由此可见,得寸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寸”,而是更大的“尺”。
以退为进是一种追求成功的有利战术。一味埋头苦干,奋勇搏杀也许会陷入思维的陷阱,沉没在泥潭或者迷茫在浓雾中。还不如退出这样的惯性思维,另辟蹊径,也许就能看见成功的曙光!
退一步海阔天空。与朋友或其他人意见不和,发生冲突时,若争得面红耳赤,弄得两败俱伤,不如平心静气,好言商量,就算自己有理,也大可不必据理力争,退让并不代表懦弱,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明月推出与太阳争辉,才展现出它的恬静与温柔;枯叶蝶退去它华丽的外衣,才逃避了人类的追捕,得以生存;梅花退出与百花争艳的春天,才显示出它“凌寒独自开”的傲骨;人退出束缚自我的怪圈,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柳暗花明不是风光,而是一种境界,是路外之路。“进”与“退”的关系,其实是想当微妙的。繁星布满夜空,如果没有太阳的退避,怎会有星星像灿烂的花朵儿在空中绽放?这是“退”造就了“进”。春季是孕育生命得计界,各种花儿竞相开放,五彩斑斓。可是,没有一朵花儿长盛不衰,它们终会在冬天凋谢,难道是它们的退让结束了它们的辉煌?不是的,你看那枝头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会在第二年春风吹拂的时候发出绿芽,会鲜花怒放,会变成一片花的海洋!这是以退为进,进而又退,如此互相扶持,最后烂漫辉煌。
大自然中“进”与“退”的关系如此微妙,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先发制人,后发制己;以退为进,以攻为守。其实这说明了进与退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周瑜先发制人,运兵神速,最后迎来了漫天的红火映成的胜利;诸葛亮平南时以退为进,进二攻之,最后七擒孟获,高唱凯歌而回。“退”可以造就“进”,“进”也可以使“退”升华。
时势不利时要以退为进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的确,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着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自己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的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就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的是,他们还都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就已经体现出他们的人性化的一面: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也会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清朝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知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了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是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