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禅悟人生路经典句子 > 第十章 悟净与静 山不过来我过去(第3页)

第十章 悟净与静 山不过来我过去(第3页)

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所谓“宁静而致远”,就是要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也不忘时,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也不颓唐沮丧,不复聊赖。喜悦,眉梢不外溢;痛苦,表情不抽搐。内敛,内向,气守丹田,不浮不躁,不自惹,不自扰,不自乱,不自淫,不自贱,不自屈。

一个人在做人做事上,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应使自己经常情绪安宁,心地澄清。无论怎么忙,每天最好能安排出片刻的独处和宁静,在这宁静的氛围中,人的思想会宁静而清晰,情绪也最容易归于平和,说不定,就因为你拥有片刻的宁静可以避免一些鲁莽、浮躁、荒谬、无聊的事情发生。

每个人都说:最求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宁静是什么?真正的含义,有几个人真正的知道?是问心无愧?晚上不做噩梦?还是一生一世对别人的歉疚?让我们从下面的故事中获得答案吧。

国王提出一大笔赏金,看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意象。很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皇宫,有的画了黄昏森林,有的画了宁静的河流,小孩在沙地上玩

耍,彩虹高挂天上,沾了几滴露水的玫瑰花瓣。

国王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只选出两件。

第一件作品画了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蓝天倒映在湖面上,天空点缀了几抹白云,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湖的左边角落有座小屋,打开一扇窗户,烟囱有炊烟袅袅升起,表示有人在准备晚餐,菜色简单却美味可口。

第二幅画也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从乌云中落下,也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这幅画和其它作品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仔细一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风狂雨暴,小燕子还是蹲在窝里,悠然自得。

国王将朝臣召唤过来,将首奖颁发给第二幅画,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噪声、全无问题、全无辛勤工作的地方才找得到。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维持心中一片清澄。宁静的真谛就只有这么一个。”

宁静与淡泊才是生活的真谛,只有洞悉了这一点,我们的生活才能紊而不乱,缓而有序,不骄不躁,去创造和经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日一悟】

“道法自然”,能顺其自然,才能明白禅的真谛。

清空心灵

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刚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天天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技发芽,可也不见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刻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老和尚在世时,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对着他唱了一首歌: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有人说这是传说,也有人说这是真事,但有无此事并不重要。这个故事能使人彻悟打扫心地的要义:心明清净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和升华。

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要清理一番家里的物品,有保存价值的留下,估计意义不大的把它们卖掉,甚至干脆扔进垃圾桶。这种清理让人感到无比快乐,每做一次,就有一种又丢掉了一个包袱的感觉,那种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生活的压抑感也会一扫而空。

人的心灵其实也像一个家,它的容量是限定了的,不管你名气多大,职位有多高,也不管你拥有多少金银财宝,你都无法突破这种限定。而人生一世,难免有挫折、失败、不幸,难免有烦恼、寂寞、孤独,这些东西就像旧书报和废手稿一样,它们于你的人生毫无用处,却侵占了大量的生命空间,如果不及时清理它们,它们就会慢慢地膨胀,让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生活的垃圾坑。

清空心灵,就是要清空世俗生活积存的枯枝败叶;清空心灵,就是要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清空心灵,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

清空了心灵,我们也就有了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

人们常说,人的境况7年一变,那么,你的品位也应随之升华。在人生的第一个7年以后,我们到了有理性的年龄。此后的每一个7年都有新的改善。注意这个自然的改变,助其发展,并希望别人也同样有所进益。许多人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地位或职业,初不自知,直到发觉变化是如此之大时才如梦初醒。

人活一世,到了什么都不是时,回首往事,不因曾有过的某些瑕疵而懊恼、悔恨,心如明镜,让你活之安然,去之坦然,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一日一悟】

勤劳可以使最平凡的机遇变成良机。

拈花微笑

这一天,注定是个非凡的日子。

当第一缕阳光撕裂了笼罩在大地的夜幕,当第一声鸟啼划破清晨的寂静,王舍城立刻喧闹起来。因为,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今天要在城郊的灵鹫山上宣说神奇的佛法,一大早,城里的民众扶老携幼,车水马龙,拥出城门……

根据古老的传说,灵鹫山绝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长年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然而,这一天,弥漫在山峰上的、宛若帷幕一样的白云,徐徐拉开了,那整座山峰,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鹫鹰,雄视着脚下的原野。蓝天一碧如洗,深邃而又辽阔。朝阳放射着金色光芒,照射在山涧里,溪水便流淌出金子一样叮当作响的欢唱;阳光播撒在树丛中,树叶上那无数的露珠,闪烁着梦幻般的光泽。平缓的山坡上,绿草如茵,野花烂漫,仿佛铺上了五彩缤纷的花地毯……

明媚晨光里,佛陀终于带领着他那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出现了。他们从从容容地走过芳草地,来到灵鹫山下。比丘们次序井然地席地而坐,侍者阿难铺好座位,扶着佛陀登上了金刚法座。

佛陀安详地闭目静坐片刻,徐徐睁开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睛,慈爱的目光缓缓掠过每一个人的眼睛,于是,所有的人都体会到了一种无限温暖的愉悦,人们情不自禁发出一声诚挚的赞叹:“南无(礼敬)释迦牟尼佛——”

这时,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之主,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玉皇大帝)从灵鹫山顶走了下来,单膝跪地,敬献给释迦牟尼佛一枝罕见的优钵罗花(金莲花)。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