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后,一部分红军留在了江南坚持游击战。四面都是敌人,陈毅带领的部队几乎是在夹缝之中生存,更是困难重重。《梅岭三章》充分反映了战争条件的艰苦。陈毅作为领导,他没有搞特殊,而是与士兵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有领导在身边,士兵们当然是感到欣慰,在杀敌之时就更加英勇。经过三年艰苦的游击战,军队的力量得以巩固,国共合作后,这支部队重新整编为新四军。
前人的经验说明,要征服自己的下属就应该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在困难的时刻,领导也跟下属们一起吃苦,这样,上下级关系一下就拉近了,下级感到领导是那么地亲近,而领导则会更深一步体察到下级的难处。其实,在多数下属看来,工资待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领导能够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与下属一同吃苦,这便是最好的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
与下属同苦,还应共甘,切不可“兔死狗烹”,过河拆桥。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有领导的一半也有下属的一半。领导最好与下属共同分享成果,而有的领导偏偏私心太重,在困难的时候对下属真是百般拉拢,但一旦情况变了,领导也变了,他把大部分的利益都纳入自己名下,而留给下属一丁点儿。这样下去,在你重陷困境的时候,下属就不会与你一起渡难关了。
谋事不难:
“同甘共苦”不是嘴上说的,而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助人等于助己
领导与下属在工作中是一种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平等的,因为除了工作关系之外,人都变成了普通的人。人与人之间希望能互助和谐,因为人在世上不可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有人总是向往别人能给予自己帮助,但自己却付出甚少;有人抱着一颗利他人之心,时时处处帮助别人,最后在危急时刻,温暖的慰藉、无私的援手如雪花般纷至沓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句话是:予人方便,予己方便。那么借用一下就是,给他人以帮助,到时人家自然就会帮助你,即助人等于助己。
现在有句时髦的词叫“感情存储”。帮助他人如同把一笔钱存入了银行,最终是会有回报的。一个人不可能没有难处,做领导的也是。如果平时没有一颗爱人之心,给别人以帮助,别人也不会帮助你。领导要想在关键时刻得到别人的帮助,平时就应关心下属,时时刻刻地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
有位领导这样说起自己的成功经验。他和自己的下属同住在一幢职工楼里。刚进单位的时候,下属和自己的前任关系很僵。于是,这位领导一开始便注意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关心下属,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下属都感到领导是一个好心人,于是更加努力工作。这位领导正想说:“这个月有重要任务,需要加把劲才能完成啊?选”下属们就笑着说:“老总,我们都知道了,有大伙儿在,没问题。”真的,没多少工夫,工作任务就完成了,真正是人心的力量大。
谋事不难:
领导如能真心帮助下属,便会使下属感恩戴德,危难时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最后,还是自己帮了自己一把。人如果大灾大难之时得到你的帮助,他定会记你一辈子。
孙权以情管人的故事
魏、蜀、吴三足鼎立,互不相让持续了许多年。这年,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准备投靠吴国孙权为靠山,于是特别派了使者到东吴来请求称藩通好。孙权特别高兴,就准备派遣张弥、许晏随着使者到辽东封授公孙渊为燕王。
张昭听说这件事情后,立即来见孙权,对主公说:“公孙渊背叛了魏国,又害怕魏国去讨伐他,所以才远道来我国求援,这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啊。如果我们的使臣去了辽东,公孙渊突然改变初衷,重新归附于魏国,那么我们派去的使者必然会遭到杀害,这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我们吗?我们的远水实际上解不了公孙渊的近渴,公孙渊背叛魏投吴是绝对靠不住的。”
孙权还不相信张昭的话,和他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张昭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坚决反对派出使者。这时坐在宝座上的孙权已经气急败坏了,他手摸着挂在腰间的配刀,愤怒地对张昭说:“吴国的所有士大夫入宫都向我致敬,出宫就向您行礼,我对您的敬重,可以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您却全不在乎这些,竟然还屡次在大庭广众之前反对我,使我丧失作为国君的尊严,我恐怕对您要做出不能克制的事情来了,希望您以后自重自爱!”
勇敢的张昭并没有被孙权的暴风骤雨吓倒,他毫不退让地对主公说:“我虽然明知道自己的话是不会被您采纳的,但是我仍要尽我的一片忠心。见到陛下的错误,不说是我的不对,我说了陛下不听就是陛下的问题了。这实在是因为太后临终前,把我叫到床前嘱托我,太后诏书中托付的话就好像时时刻刻响在我的耳边呀!” 孙权听到老臣这发自肺腑的忠直的话,也感动得不能自已,把腰刀抛在了地上,和张昭相对而泣。可是孙权还是下定了决心,派张弥、许晏去了公孙渊处。
张昭对孙权的一意孤行非常气愤,就推说有病不去上朝。孙权对张昭的行为也感到非常恼怒,就派人用土把张昭家的门封了起来,气愤的张昭也在里面用土把门封起来。
然而,不幸的消息很快传来了,公孙渊果然背信弃义,为了向魏讨好,杀了吴使。
孙权被这一消息彻底惊醒了,他自感有失,就几次到张昭的门前慰问认错,拆了外面的土墙。张昭坚决不再出来。孙权无法,下令点火烧毁张昭的门,而张昭把门关得更紧了。孙权见这一招不管用,就急忙下令灭火,站在张昭门口等候不走。门里的张昭终于被感动了,在儿子们的搀扶下出来见了主公。孙权高兴万分,亲自把张昭载回宫。孙权诚恳、深刻地批评责备了自己的独断专行,主动承担了一切错误。张昭终被感动重新上朝。
任何当政者被臣下当众反对可能都会觉得脸上过不去,下不来台,于是就会对反对者大加斥责,甚至处以极刑,这并不罕见。但是,认识到错误后,像孙权这样承认错误,并且做出如此举动的恐怕少之又少,所以,最后张昭被感动,重新上朝。孙权这一举动对臣下影响很大,是对他们的一次生动的正面教育。
人犯错误并不怕,只要敢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就一定会在以后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确实有些领导者不善于甚至不敢承认错误,面对下属时,我永远是对的。结果自己有了错误不承认,不悔改时,一方面给下属作出了恶劣的榜样,另一方面,真正有才华的人才就会消极怠工甚至另谋高就。
无独有偶孙权以情管人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竭诚对吕蒙。
吕蒙年轻的时候在孙策部将邓当的手下为将领,后来邓当死了,吕蒙就为别部司马,代替邓当。后来随着孙权征伐丹阳,江夏,都是身先士卒,屡见战功,就被提升为横野中将。
建安十三年曾随着周瑜在赤壁大破曹军,把曹军围在南郡,又回来抚定荆州,被拜为偏将军,作为寻阳令。此后多次为孙权出谋划策并取得成功,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等到鲁肃死了以后,他就被任命为都督,驻兵在路口。接着又杀了关羽,取得了荆州,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南郡太首,屠陵侯。
不幸的是正当吕蒙大展鸿才之际却得了重病,孙权知道以后,非常的不安,立即派人将他从荆州接回都城,并把他安置在自己隔壁的住宅中,还亲自派人给他医治护理,经常在旁看着医生给他号脉,针灸,开药方,随时观察他的病情。
但是,他每次去看望吕蒙的时候,吕蒙都要欠身致意,孙权对此非常的不忍心。他担心吕蒙会因此受累消耗体力,这样是不利于治病的,就让人在吕蒙卧室的墙上挖了一个小洞,以便在不惊动吕蒙的情况下看到吕蒙。
孙权每次发现吕蒙病情好转就格外高兴,看到病情恶化就寝食难安。有一次,孙权竟然把吕蒙死前的“回光返照”误认为是即将康复,特地发布大赦令,并且请文武大臣一起为此事设宴祝贺。但是,吕蒙终于没有摆脱病魔的纠缠,在42岁就一命归西了,孙权特别的痛苦,一连几天都不吃饭,急得文武百官都劝他节哀。之后,他又特地安置了300户人家专门看守吕蒙的坟墓,定期向吕蒙祭奠。
孙权厚待吕蒙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东吴上上下下人们的心。大家为答谢明主慰贤之恩,一个个置个人荣辱生死于不顾,竭尽心力地为孙吴效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谋事不难:
凡是优秀的领导者都非常爱护人才,孙权对吕蒙的爱真是感人至深,这一举动不仅使吕蒙及家人对孙权感恩戴德,使东吴上下都心悦诚服地接受其领导。真是其情也真,其术育人心啊!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