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他有了些本钱后,就开始了放债业务。他一边维持小生意经营,一边抽出部分资本贷给急需用钱的人,另外,他又从银行贷来利率相对较低的钱,以较高的利率转贷给别人,从中赚取差额利润。有些等钱应急的生产者或个人,宁愿以月息20%借贷,这样,等于100元放贷1年,可获得240%的回报率,这比投资做买卖更能赚钱。亚伦就是盯着这个赚钱的路子,迅速走上发迹之路的。据统计,亚伦63岁逝世时,留下的遗产在当时的英国是首屈一指的。
共产主义先驱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写道:“犹太人用自己的方式解放自己,他们解放了自己不仅因为他们掌握了金钱势力,而且因为金钱通过他们或者不通过他们成了世界势力,犹太人的实际精神就成了基督教各国人们的实际精神,犹太人的自我解放到了使基督教徒变成犹太人的程度。”
犹太人在追逐金钱,聚集财富方面的成功,使得其他民族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也使得其他民族不得不向犹太人学习,因为在商业社会中,人的成功标志,人的价值的实现,更多地是依靠自己在财富方面的成功。在这个意义上,犹太民族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也最“先知”的民族了。
对于赚钱,在不拘泥于形式方式外,犹太人还抱有一种平常心。这也正是犹太人关于财富的一种大智慧。
赚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钱是货币,是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多少的标志,他本身不存在贵贱问题。犹太人的赚钱观念和我们的传统观念不一样,他们丝毫不认为拉三轮车、扛麻袋就低贱,而当老板、做经理就高贵,钱在谁的口袋都一样是钱,他们不会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就不是钱了。
由于对钱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甚至把它看得如同一块石头、一张纸,犹太人才不会把它视若鬼神,不把它分为干净或骯脏,在他们心中钱就是钱。因此,他们孜孜以求地去获取它,失去它的时候,也不会痛不欲生。正是这种平常心,使得犹太人在惊涛骇浪的商海中驰骋自如,临乱不慌,取得了稳操胜券的结果。
赚钱有术的犹太人数不胜数,以放债发财的亚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位移居英国的犹太人从打工开始,用积蓄的一点小钱做些小生意。
由于生意的扩大,他需要资金周转,不得不向钱庄或银行借钱。他在借钱的经验中发觉,向别人借钱的代价确实太高,往往与商业经营获得的利润相差无几。他想,自己辛辛苦苦赚钱给银行,而且风险比银行还大,倒不如自己从事放款业务来得划算。
几年后,他开始了放款业务。他一边维持小生意经营,一边抽出部分资本贷给急需用钱的人。
此外,他又从银行贷来利率比较低的钱,以较高的利率转贷给别人,从中赚取差额利润。有些等钱应急的公司或个人,宁愿以月息20%借贷。这样,等于100元放贷1年,可获得240%的回报率,这比投资做买卖更能赚钱。
亚伦就是盯着这个赚钱的路子,迅速走上发财之路的。亚伦63岁逝世时,留下的钱财是当时英国首屈一指的。
要想赚钱,就得打破分既有的成见,这是犹太人经商悟出的心得,就像钱没有肮脏和干净之分,犹太人对客户也是不区分的。只要能赚钱,能从你手中得到钱,什么事都可以做。
一笔生意,两头赢利
一笔生意,两头赢利,能不能策划得如此完美,就看你的经商智慧了。其实,这是犹太人的一种双赢策略思想。大多数犹太商人进行商务往来,能够通过巧妙调整而实现双赢。
莱曼兄弟的故事对双赢这一技巧有很好的说明。
莱曼兄弟公司,是一家历经150年的美国犹太老字号银行,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年利润数额可观,高达3500万美元,而它的创业具有传奇色彩。
1844年,德国维尔茨堡的一个名叫亨利·莱曼的人移居美国,他在南方居住一段时间,就自己的两个弟弟——伊曼纽尔和麦耶一起定居在亚拉巴马,并开始做起杂货生意。
亚拉巴马是美国一个产棉区,农民手里只有棉花,所以,莱曼兄弟积极鼓励农民以棉花代货币来交换日用杂货。这样做是不是与犹太商人一贯的“现金第一”的经营原则不符合呢?但莱曼兄弟的账却算得很清楚,他们认为:以商品和棉花相交换的买卖方式,不但能吸引那些一时没有现钱的顾客,而且能扩大销售量;同时在以物换物并处于主动地位的情况下,能操纵棉花的交易价格;经营日用杂货本来需要进货运输,现在乘空车进货之际,顺路把棉花捎去,还能节省一笔较大的运输费。这种经营方式可称做“一笔生意,两头赢利”,买卖双方都有得赚,何乐而不为?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犹太人对理性算计特别感兴趣,即合理追求效率或者叫作投入产出比。通俗一点的话,即同样的投入能有多大的回报。犹太人在其经营活动中不仅追求一个高产出,而且追求一次或一项投入可以有多次或多项产出。
例如美术商贾尼斯在对待顾客方面,特别注意招徕潜在顾客的买主,特别是那些公关学校或大学中的女孩子。因为这些女孩子即将步入社会,一旦培养出她们对现代美术的兴趣,那么不仅她们会经常光顾,将来她们还会偕同自己的丈夫来购买美术品。
在买卖中把握双赢的技巧,这不仅是莱曼兄弟的经商手段,也是大多数犹太商人采用的手段,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犹太人这种“一笔生意,两头赢利”的赢钱之道是符合现代经商原则的。根据这一原则犹太人认为:
第一、过去,公司为了赚钱,总想独霸市场,一心想着挤垮同行。他们在处理与同行的关系上,多是互相诋毁,互相攻击,互相欺骗。不仅信奉“同行是冤家”,而且坚持“三十六行,行行相妒”。如今,现代社会的企业,提倡竞争,鼓励竞争,但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起发展。
第二、两军相争,你死我活,非胜即败。在市场竞争中,谁都想胜不想败。说市场竞争的各公司是“敌手”,因为他们在彼此竞争中带有以下性质:一是保密性。竞争者在一定阶段一定情况下,都有一定的保密性。二是侦探性。竞争者几乎都在彼此刺探情报,以制定战胜对方的策略。三是获胜性。竞争诸方无一不想胜利,都想获取一定利润,让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四是克“敌”性。假若市场不能容纳下全部竞争者时,任何企业都想保存自己而“灭掉”对方。即使市场能容纳下全部竞争者时,他们也还是都想以强“敌”弱。
第三、虽然竞争公司间有点像战场上的“敌手”,但就其本质来说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公司经营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做贡献,公司的产品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司赚的钱也被国家、公司和员工三者所用,公司间的竞争手段必须是正当合法的,在这种意义上讲,公司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帮助、支持和谅解,应该是朋友。
第四、市场竞争是激烈的,同行业的公司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竞争对手在市场上是相通的,不应有冤家路窄之感,而应友善相处,豁然大度。这好比两位武德很高的拳师比武,一方面要分出高低胜负,另一方面又要互相学习和关心,胜者不傲,败者不馁,相互间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第五、在市场竞争中,对手之间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竭尽全力与对手竞争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竞争中一定要运用正当手段,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质量、价格、促销等方式进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决雄雌,切不可用鱼目混珠、造谣中伤、暗箭伤人等不正当手段损伤对手。
第六、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市场的广阔与多元性,使得一个有灵敏头脑的老板,不必为自己受挤而妒火中烧,而应果断地避开众人,不畏踏上冷僻的羊肠小道,一样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现代社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市场形势此时可能对甲企业有利,眨眼间就可能变得对乙企业有利。所以,老板应“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应当以一时胜负来论英雄,更不可以一时失利而迁怒竞争对手。
同吃一块蛋糕的赢钱术是犹太人睿智的表现,操作性非常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