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李家铺子乃是个里外两间的大铺面儿,既能堂食也可外带,早上常供应新鲜的浆子给大家解渴,至于麻萝卜拌的咸菜更是管够儿,从不要钱。麻三儿掏出钱,买了几个刚炸得的热炸糕,扯张干净的草纸裹了,再用草绳将它们拴成一串,拎在手中,待要出门,却在兜中又翻出一大枚,便折回来到柜上,想买碗浆子解解渴。时方才,刚进店之时,由于光线昏暗,又一门儿心思的办差,麻三儿并未关注店内情况;而此时,他心情放松,便发现在里隔间中已坐了一位客人,正背对着自己,大嚼着炸糕。
然而就是这一望之间,却让麻三儿的心中隐隐升起了一丝不详,似乎这团幽暗的身影像是在哪里见过。他一面漫不经心的接过粗瓷大碗,一面在心中细细思量,却始终想不起来,然而那份不详已经变成了恐惧,且在不断的增加,致使他的心几乎就要跳出来了。
那个人一身的粗布裤褂,显得颇为平常,光着脑袋,一根细得可怜的小辫儿耷拉在脑后,两肩瘦如骷髅,端着碗的手在暗影之中显得不太真切,但仅依其形状看来,它必是如鹰爪一般结实有力的。
麻三儿低头吸了一口豆浆,未及下咽,却忽然忆起了什么,几乎被口中的豆浆呛到了。眼前这个土里土气的乡下人,不就是几个月前夜探王府的贼嘛,当时虽未看清他的正脸儿,但仅从其人的身段儿和动作看来,必是此人无疑了。那场惊吓虽然已过去了很久,他也曾想着极力去将之忘记,然而每每在梦中他还是会见到那形如骷髅的干瘦背影,听到那副声如裂帛的干哑嗓音;没错!就是他,他那微微拱起的背,那犹如螳螂一般细长的脖子,是让所有见过他的人永远都不能忘怀的。
强烈的恐惧感让麻三儿有些晕眩,两腿在不由自主的打着颤,幸亏他已经坐到了凳子上,否则这会儿可能就要一跤跌翻,惊动别人了。麻三儿轻轻晃了晃脑袋,这让他稍微清醒了些,他轻轻放下冒着热气的豆浆碗,又轻轻放下那一大枚,便轻手轻脚地站起身,尽量减速慢行,出了铺子。强烈的阳光映出了他头上的冷汗,他尽量压抑着飞奔的冲动,慢慢挤进熙来攘往的人群,这才撒开腿,没命地飞跑起来。
直到他一溜烟儿地奔进王府,那颗悬着的心才算回到肚子里。刚进西跨院,七爷正背着手遛弯儿,一见他满头大汗地跑进来,还以为是他勤谨惯了,如此飞跑是怕炸糕凉了,不禁有些感动。待得七爷走近,正要招呼麻三儿一并坐下,吃饽饽、喝油茶的时候,才发现麻三儿的脸上满是惊恐。七爷毕竟是久闯江湖之人,察言观色间便知道定是出了变故,于是不待麻三儿开口,便用手指了指缸中的水舀,示意麻三儿喝点水再说。麻三儿早已跑的七窍生烟了,他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想说,却急切间一齐都堵在了口内,连忙三口两口喝完了一瓢凉水,这才喘匀了气,将方才在街上所见一五一十地说了。
若说麻三儿对铺内身影的猜测,似冥冥中自有天数,使得一场阴谋付诸东流,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此人当真便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又是贼见了贼打,狗见了狗烦的“豪杰”,郝三青。此贼自负极高,将黑白两道儿的英雄好汉通通不放在眼内,却又心量极窄;他屡屡作下大案,一向手到擒来,何曾吃过如夜探王府的亏,竟眼睁睁叫一个苏拉耍弄,此事若要传扬出去,他这一世“英名”岂不毁了。故而他离府以后,始终猫在左近的乡下,时时探听着城内的动静,一则为了报仇,二则为了盗宝。
起初奉天城也曾出动兵勇配合差役,在四乡八镇中缉捕,可惜终是杳无音信,只得将此案定为悬案,并向上呈报云:“此乃过路毛贼,不足为惧”。待风声稍缓,郝三青便开始遂行计划,他满心以为,一个小小苏拉只需顺手解决罢了,而盗取千年蛇眼才是此行的重中之重。他自忖奉天府必然加强戒备,所以一连几天,只敢在城外徘徊,直到今日清晨才敢混进城来,观观动静。
七爷听完了麻三儿的叙述,面上并无表情,只是抬头看了看天儿,接着又低下头去,默默在原地踱步,如此过了良久,他的眉头才逐渐舒展开来,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也浮现在他的脸上。麻三儿见七爷心中已有定数,不觉也喜上眉梢,但他只会察言观色,却不晓得其中的隐情。原来白七爷经过深思熟虑,已然料定,此贼必是冲着老福晋的祭日而来的。
想老福晋虽已去世多年,而每年的这个时候,王府中依然要摆上饽饽桌,请喇嘛僧念经超度,既是为了祭奠死去的老福晋,也有保佑家人幸福安康之意。以王府的惯例,整场法事要持续七七四十九天,方才完结;待到法事之末,府中人早已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不用说捉拿飞贼,即便是普通的毛贼,恐怕也没力气拿了。
七爷既已料定郝三青心中的诡计,却也不敢明目张胆带人擒拿,一旦因此搅了法事,老王爷必然怪罪下来,却也是难以担待的。于是他沉思良久,末了却将目光落在麻三儿身上。他招手叫麻三儿进屋,见左近无人,便悄悄嘱咐道:从今日起需日夜绕府巡视,一旦见有砖石或木桩埋于地下,仅露一角,便来急报,切勿使他人知晓。
论说,白爷既有能力调兵遣将,于城外痛剿匪巢,却又为何不能撒出大队人马,捉拿个把飞贼呢?其实这里面自有他老人家对江湖险恶的考量。话说,自古以来做飞贼的无不喜欢特立独行,他们行踪诡秘,飘忽不定,且警觉异常,只要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便会立刻隐匿行迹,让你空有千斤力却无有捞摸处。而飞贼虽然躲藏,却是暂时的,一有机会便会再次行窃,让人防不胜防。他们始终躲于暗处,而我却在明处,只要稍有松懈便会着了道儿,所以无论古今,莫不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故而有经验的江湖人若想抓住此类盗贼,须用心腹人在暗中布局,避免打草惊蛇,人多了便要适得其反了。
话说,这轻功乃是外三门的功法,一向鲜有人见。若想练好此功,须先习练内家功法,懂得丹田自然、气归于海、上接下连、周身松活的诀窍;然而光将内功练到了家,外家功夫不过关也是不行的,习练者仍要腰腿灵活,弹力惊人,且更需天赋异禀,要有惊人的纵跳能力才行。民间始终流传着很多关于轻功的传说,百姓们将那些善于高来高去的武林高手渲染得如同天神相仿;然而在现实之中,即便能力超绝的一流高手,也要受限于人的极限而须有借力的物件儿才行。也许是一根矮木桩,也许是砖头、石块,至于武侠小说中所提到的瓦片之类,是断然不可作为借力之物的。那是因为于纵起之时,要意贯足尖,意到则力必到,一瞬间似有千钧之力,一片薄薄的瓦片焉能承受呢?而书中惯于描写的蹿房越脊、滚脊爬坡之类,多是发生在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那里都是极厚实的官瓦,又重重叠叠的罗列密实,中间又有胶泥填塞,端的是坚硬无比;而能成为飞贼者,必是武功卓绝,他们用力均匀、柔和,不会轻易蹬踹,故而才有了如此华丽的段子。其实现实中飞贼到了屋顶之上是极少纵跳的,往往都是为了躲避家丁,暂时隐藏而已;倘或不慎在屋顶之上露了行藏,需纵跳之际,也要从屋脊起跳,否则力道过大,可能直接踏破屋顶,漏入了室内。
王府之外广种花卉,四周都是松软土地,倘或要借着此类地面起跳,会比登天还难;只有正门两边筑有石板,却有绿营兵昼夜把守,任何人都是不能靠前的。由此推测,倘或飞贼夜探王府,必要在围墙之外预先埋下石块或埋上木桩用以借力,只要能提前发现这类物件儿,便不难推测飞贼进府的方位,以及作案的大致日期,如此一来便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
白爷既已吩咐了麻三儿小心巡视,一面又叫他到集市之上买来炉灰与碎稻草备用,麻三儿虽不解其意,但他向来对白爷的话言听计从,便到集市上尽意挑选,买了整整两大箩筐,藏在屋内。
转眼间府中已到了给老福晋做法事的日子了,一众喇嘛僧人于清晨便齐集府内,他们排列有方,在院中分排坐定,又有僧人吹响长号,其声悠远苍凉,听者无不心静。然而为什么满清王朝上至皇帝,下至公卿,都要信奉喇嘛教呢?这个还要从满清的前身——后金说起。话说对于后金时期的满族政权而言,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大明王朝,而是来自勇猛剽悍的蒙古各部。这其中以察哈尔部及喀尔喀部最为野蛮,时常带兵侵扰后金边境,掳掠妇女,抢夺牲畜,无恶不作。
蒙金双方皆善于骑射,却以蒙古人更胜一筹,他们骤马疾驰,往来如风,聚散由心,飘乎不定,想要仅仅依靠军事手段将其降服,实难达成。不得已,后金领袖努尔哈赤将目光转向了宗教,他发现喇嘛教遍布蒙藏及青海一带,且教义向善,经深思熟虑后,便决定利用喇嘛教统一蒙藏各部,将之拉拢到己方的阵营当中,为己所用。于是在满清入关以前,清王朝便大力推行这一宗教政策,至雍正、乾隆年间已达鼎盛。此举使得蒙藏各部归附了清王朝的统治,并间接助力平定了蒙藏各部与青海间的军事摩擦及叛乱,大大稳定了后方局势,还使得广袤富饶的蒙古草原成为八旗兵勇的大后方,为清王朝能军事统一中原起了决定性作用。因而在这一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满清王朝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民众,无不笃信喇嘛教,倘有宗教活动,则必以喇嘛当先,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定了。
这李家铺子乃是个里外两间的大铺面儿,既能堂食也可外带,早上常供应新鲜的浆子给大家解渴,至于麻萝卜拌的咸菜更是管够儿,从不要钱。麻三儿掏出钱,买了几个刚炸得的热炸糕,扯张干净的草纸裹了,再用草绳将它们拴成一串,拎在手中,待要出门,却在兜中又翻出一大枚,便折回来到柜上,想买碗浆子解解渴。时方才,刚进店之时,由于光线昏暗,又一门儿心思的办差,麻三儿并未关注店内情况;而此时,他心情放松,便发现在里隔间中已坐了一位客人,正背对着自己,大嚼着炸糕。
然而就是这一望之间,却让麻三儿的心中隐隐升起了一丝不详,似乎这团幽暗的身影像是在哪里见过。他一面漫不经心的接过粗瓷大碗,一面在心中细细思量,却始终想不起来,然而那份不详已经变成了恐惧,且在不断的增加,致使他的心几乎就要跳出来了。
那个人一身的粗布裤褂,显得颇为平常,光着脑袋,一根细得可怜的小辫儿耷拉在脑后,两肩瘦如骷髅,端着碗的手在暗影之中显得不太真切,但仅依其形状看来,它必是如鹰爪一般结实有力的。
麻三儿低头吸了一口豆浆,未及下咽,却忽然忆起了什么,几乎被口中的豆浆呛到了。眼前这个土里土气的乡下人,不就是几个月前夜探王府的贼嘛,当时虽未看清他的正脸儿,但仅从其人的身段儿和动作看来,必是此人无疑了。那场惊吓虽然已过去了很久,他也曾想着极力去将之忘记,然而每每在梦中他还是会见到那形如骷髅的干瘦背影,听到那副声如裂帛的干哑嗓音;没错!就是他,他那微微拱起的背,那犹如螳螂一般细长的脖子,是让所有见过他的人永远都不能忘怀的。
强烈的恐惧感让麻三儿有些晕眩,两腿在不由自主的打着颤,幸亏他已经坐到了凳子上,否则这会儿可能就要一跤跌翻,惊动别人了。麻三儿轻轻晃了晃脑袋,这让他稍微清醒了些,他轻轻放下冒着热气的豆浆碗,又轻轻放下那一大枚,便轻手轻脚地站起身,尽量减速慢行,出了铺子。强烈的阳光映出了他头上的冷汗,他尽量压抑着飞奔的冲动,慢慢挤进熙来攘往的人群,这才撒开腿,没命地飞跑起来。
直到他一溜烟儿地奔进王府,那颗悬着的心才算回到肚子里。刚进西跨院,七爷正背着手遛弯儿,一见他满头大汗地跑进来,还以为是他勤谨惯了,如此飞跑是怕炸糕凉了,不禁有些感动。待得七爷走近,正要招呼麻三儿一并坐下,吃饽饽、喝油茶的时候,才发现麻三儿的脸上满是惊恐。七爷毕竟是久闯江湖之人,察言观色间便知道定是出了变故,于是不待麻三儿开口,便用手指了指缸中的水舀,示意麻三儿喝点水再说。麻三儿早已跑的七窍生烟了,他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想说,却急切间一齐都堵在了口内,连忙三口两口喝完了一瓢凉水,这才喘匀了气,将方才在街上所见一五一十地说了。
若说麻三儿对铺内身影的猜测,似冥冥中自有天数,使得一场阴谋付诸东流,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此人当真便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又是贼见了贼打,狗见了狗烦的“豪杰”,郝三青。此贼自负极高,将黑白两道儿的英雄好汉通通不放在眼内,却又心量极窄;他屡屡作下大案,一向手到擒来,何曾吃过如夜探王府的亏,竟眼睁睁叫一个苏拉耍弄,此事若要传扬出去,他这一世“英名”岂不毁了。故而他离府以后,始终猫在左近的乡下,时时探听着城内的动静,一则为了报仇,二则为了盗宝。
起初奉天城也曾出动兵勇配合差役,在四乡八镇中缉捕,可惜终是杳无音信,只得将此案定为悬案,并向上呈报云:“此乃过路毛贼,不足为惧”。待风声稍缓,郝三青便开始遂行计划,他满心以为,一个小小苏拉只需顺手解决罢了,而盗取千年蛇眼才是此行的重中之重。他自忖奉天府必然加强戒备,所以一连几天,只敢在城外徘徊,直到今日清晨才敢混进城来,观观动静。
七爷听完了麻三儿的叙述,面上并无表情,只是抬头看了看天儿,接着又低下头去,默默在原地踱步,如此过了良久,他的眉头才逐渐舒展开来,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也浮现在他的脸上。麻三儿见七爷心中已有定数,不觉也喜上眉梢,但他只会察言观色,却不晓得其中的隐情。原来白七爷经过深思熟虑,已然料定,此贼必是冲着老福晋的祭日而来的。
想老福晋虽已去世多年,而每年的这个时候,王府中依然要摆上饽饽桌,请喇嘛僧念经超度,既是为了祭奠死去的老福晋,也有保佑家人幸福安康之意。以王府的惯例,整场法事要持续七七四十九天,方才完结;待到法事之末,府中人早已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不用说捉拿飞贼,即便是普通的毛贼,恐怕也没力气拿了。
七爷既已料定郝三青心中的诡计,却也不敢明目张胆带人擒拿,一旦因此搅了法事,老王爷必然怪罪下来,却也是难以担待的。于是他沉思良久,末了却将目光落在麻三儿身上。他招手叫麻三儿进屋,见左近无人,便悄悄嘱咐道:从今日起需日夜绕府巡视,一旦见有砖石或木桩埋于地下,仅露一角,便来急报,切勿使他人知晓。
论说,白爷既有能力调兵遣将,于城外痛剿匪巢,却又为何不能撒出大队人马,捉拿个把飞贼呢?其实这里面自有他老人家对江湖险恶的考量。话说,自古以来做飞贼的无不喜欢特立独行,他们行踪诡秘,飘忽不定,且警觉异常,只要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便会立刻隐匿行迹,让你空有千斤力却无有捞摸处。而飞贼虽然躲藏,却是暂时的,一有机会便会再次行窃,让人防不胜防。他们始终躲于暗处,而我却在明处,只要稍有松懈便会着了道儿,所以无论古今,莫不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故而有经验的江湖人若想抓住此类盗贼,须用心腹人在暗中布局,避免打草惊蛇,人多了便要适得其反了。
话说,这轻功乃是外三门的功法,一向鲜有人见。若想练好此功,须先习练内家功法,懂得丹田自然、气归于海、上接下连、周身松活的诀窍;然而光将内功练到了家,外家功夫不过关也是不行的,习练者仍要腰腿灵活,弹力惊人,且更需天赋异禀,要有惊人的纵跳能力才行。民间始终流传着很多关于轻功的传说,百姓们将那些善于高来高去的武林高手渲染得如同天神相仿;然而在现实之中,即便能力超绝的一流高手,也要受限于人的极限而须有借力的物件儿才行。也许是一根矮木桩,也许是砖头、石块,至于武侠小说中所提到的瓦片之类,是断然不可作为借力之物的。那是因为于纵起之时,要意贯足尖,意到则力必到,一瞬间似有千钧之力,一片薄薄的瓦片焉能承受呢?而书中惯于描写的蹿房越脊、滚脊爬坡之类,多是发生在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那里都是极厚实的官瓦,又重重叠叠的罗列密实,中间又有胶泥填塞,端的是坚硬无比;而能成为飞贼者,必是武功卓绝,他们用力均匀、柔和,不会轻易蹬踹,故而才有了如此华丽的段子。其实现实中飞贼到了屋顶之上是极少纵跳的,往往都是为了躲避家丁,暂时隐藏而已;倘或不慎在屋顶之上露了行藏,需纵跳之际,也要从屋脊起跳,否则力道过大,可能直接踏破屋顶,漏入了室内。
王府之外广种花卉,四周都是松软土地,倘或要借着此类地面起跳,会比登天还难;只有正门两边筑有石板,却有绿营兵昼夜把守,任何人都是不能靠前的。由此推测,倘或飞贼夜探王府,必要在围墙之外预先埋下石块或埋上木桩用以借力,只要能提前发现这类物件儿,便不难推测飞贼进府的方位,以及作案的大致日期,如此一来便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
白爷既已吩咐了麻三儿小心巡视,一面又叫他到集市之上买来炉灰与碎稻草备用,麻三儿虽不解其意,但他向来对白爷的话言听计从,便到集市上尽意挑选,买了整整两大箩筐,藏在屋内。
转眼间府中已到了给老福晋做法事的日子了,一众喇嘛僧人于清晨便齐集府内,他们排列有方,在院中分排坐定,又有僧人吹响长号,其声悠远苍凉,听者无不心静。然而为什么满清王朝上至皇帝,下至公卿,都要信奉喇嘛教呢?这个还要从满清的前身——后金说起。话说对于后金时期的满族政权而言,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大明王朝,而是来自勇猛剽悍的蒙古各部。这其中以察哈尔部及喀尔喀部最为野蛮,时常带兵侵扰后金边境,掳掠妇女,抢夺牲畜,无恶不作。
蒙金双方皆善于骑射,却以蒙古人更胜一筹,他们骤马疾驰,往来如风,聚散由心,飘乎不定,想要仅仅依靠军事手段将其降服,实难达成。不得已,后金领袖努尔哈赤将目光转向了宗教,他发现喇嘛教遍布蒙藏及青海一带,且教义向善,经深思熟虑后,便决定利用喇嘛教统一蒙藏各部,将之拉拢到己方的阵营当中,为己所用。于是在满清入关以前,清王朝便大力推行这一宗教政策,至雍正、乾隆年间已达鼎盛。此举使得蒙藏各部归附了清王朝的统治,并间接助力平定了蒙藏各部与青海间的军事摩擦及叛乱,大大稳定了后方局势,还使得广袤富饶的蒙古草原成为八旗兵勇的大后方,为清王朝能军事统一中原起了决定性作用。因而在这一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满清王朝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民众,无不笃信喇嘛教,倘有宗教活动,则必以喇嘛当先,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定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