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看透他人心 > 第6章 慧眼识才用人先看人(第3页)

第6章 慧眼识才用人先看人(第3页)

这种人勤于独立思考,所知甚博,脑子转得快,主意多,是出谋划策的对手。但因博而不精,专一性不够,很难在某一方面做出惊人的成就。不愿循着前人的路子,因此多有标新立异的见解。口辩才能往往也很好,加上懂得多,交谈演讲时往往旁征博引,让——般人大开眼界。如能再深钻一些,有望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为人一般比较豁达,因此也能得到上下之士尊敬。

读心术的目的不仅在于知人,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其人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去用人。以上12种性格之人,由于特性不同,因而在识别之后,使用也应该不一样。

一语道破:

一个人能耐的大小以及性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禀性,禀性恶的人不能指望他为善,禀性懒的人不能指望他做事勤快,野猫身上不长老虎尾巴,老鼠口里长不出象牙。注重道德和品行修养的人不会干凶恶阴险的事,追求公平正直,心无偏私的人不会伤害朋友。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表现。

5、用人不能看出身门第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讲究出身、门第,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这恰恰是选择人才中的严重弊端,因此,有识之士多持反对态度。

苏绰在参与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坚决主张选用贤良彻底打破传统的门户之见。他透彻而形象地指出:“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小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夫门资者,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瞽;刀笔者,乃身外之末才,不废性行之浇伪。若门资之中而得贤良,是则策骐骥而取千里也;若门资之中而得愚瞽,是则土牛木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则是金相玉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悦目一时,不可以充榱椽之用也。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伊尹、傅说是也,而况州郡之职乎。苟非有人,则丹朱、商均虽帝王之胤,不能守百里之封,而况于公卿之胄乎。由此而言,观人之道可见矣。”因此,在选用官吏方面,必须切实做到:“将求才艺,必先择志行。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苏绰选用人才的标准是很明确的,这就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备,而全然不顾及其出身门第的高低贵贱。

人才有“显人才”和“潜人才”之分。所谓潜人才,是指那些拥有某种才能,或具备了成长与发展的素质,但是由于缺乏显示的条件和机会,尚未被社会认可或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潜人才的智能,往往不亚于甚至优于显人才,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往往就隐落在普通人群中。由于才干潜在性的特点,发现潜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群马之中,既有良马,又有驽马。良马、驽马并没有印记和标签,膘肥肉满、体材高大未必就是良马;毛长体瘦也不一定都是驽马。这就需要独具慧眼的伯乐加以甄别。伯乐高超的相马本领,就在于他能在万千的马匹中准确地找到千里驹。而领导识才能力的高下,主要体现在对潜人才的发现。善于识别潜人才,才能称得上伯乐。正因为开发潜人才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要求领导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管理才能和较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第一,领导正确的思想方法。传统的、世俗的观念影响人的脱颖而出。领导要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偏见的束缚,能够透过出身、地位等外在现象而把握人才的内在本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袁绍、袁术不能摆脱习惯势力的影响,思维简单化,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这对门第显赫、身居高官的兄弟,死抱着尊卑观念不放,固执地认为职务高者能力恒高,职务低者能力恒低。甚至情况发生了变化,仍然抱着固定不变的看法。关羽请战的时候,袁氏兄弟因为关羽是一个马弓手而轻视他;关羽斩了猛将华雄之后,袁术仍旧轻视他。相比而言,曹操却能不拘俗见识才量才。关羽请战,曹操劝说袁氏兄弟让关羽试一试,因为人才以用见其能否。曹操注重实绩。对于人才标准的认识,曹操与袁氏兄弟优劣分明。二袁因循守旧,从封建的等级观念出发,认为“等级”就是“能级”。曹操则认为,等级不同于能级,识才不拘尊卑,用才不计贵贱,这种“唯才是举”的思想在当时称得上是一种大胆、创新的意识。

第二,领导自身的才能。三国时期著名的人才学家刘邵说过:“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高明的领导,因为自己的才能出众,因而往往能在人才初露端倪的时候,先于他人发现人才的真实本领和发展前途。刘备屡遭失败,依附于曹操,学圃种菜,佯装胸无大志。如果曹操是个庸人,决不会把刘备放在眼里。但曹操不是庸人,他不以刘备的现实处境为重,反而认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对待关羽也是如此。袁氏兄弟本是庸才,免不了狗眼看人低,认为一个低贱的马弓手不会有大本事,曹操却能从关羽的敢出大言和仪表不俗中意识到此人“必有勇略”,因而积极支持关羽出战迎敌。

齐白石是一代国画大师,他自幼刻苦读书学画,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美术作品,但最初人们没有认识到他作品的价值。1926年,北平画界名流组织了一个国画展览会,展览大厅显要处挂满了名家画轴,观者如墙。而在一个昏暗角落里挂着齐白石的《双虾图》,虾体透明仿佛潜在水中,长须好像在晃动,栩栩如生,可是标价只有八元。当时北平国立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也来观看画展,发现了这幅虾图,口称“杰作”,当即买下。齐白石从此名声大振。徐悲鸿能发现齐白石的重要原因在于他自己就是国画界的一代宗师,自己有本事,才能对别人的本事和潜能产生高度的敏感。才干平庸的领导,不仅搞不好管理,也难以发现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想在开发人才上有所作为,必须提高领导自身的素质,增长真才实干。

第三,领导的道德品质。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人才开发,不仅取决于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领导自身的道德修养。领导如果私欲膨胀,就会眼界狭窄,抱残守缺,嫉贤妒能。关羽斩了华雄,袁绍不奖赏;刘、关、张三英战败吕布,袁绍也不奖赏。如果为了事业,出于公心,就会视野开阔,冲破条条框框,选贤任能。曹操的个人品质优于袁绍,他能以大局为重,时时保护人才,处处爱惜人才。

显人才与潜人才之分是相对的。刘备当了县令,在任命马弓手的时候,关羽自然是显人才,而当十八路诸侯面前急需一个能战胜华雄的勇将时,关羽又成了潜人才。显人才人人都能认识,但是显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更多地寻找和发现潜人才,使之发展为显人才。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句话包含着一个真理,就是人才的普遍性。人才到处都有,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认识。作为一个组织,不能总是立足于外,一味到别处去寻求人才,首先应该立足于内部的挖掘。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更不能只盯着“远来的和尚”,要多留心自己的周围。金凤凰很可能隐藏在鸡窝里,金盆也可能陷入淤泥里。关羽不就是鸡窝里的金凤凰,淤泥里的金盆吗?

选拔人才时反对看出身、门第的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中已有所反映。如墨翟主张,只要有德才,贱者应使贵,“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韩非子主张从基层选拔人才,“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他还进一步指出:“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也。”以此警告世人:若官职能够因权势而得到,爵禄可以用钱财而谋求,国家就一定要灭亡。甚至孟轲也认为,杰出的人才不一定出自达官贵人之家,用人不应当论出身,更不应当计较个人的恩怨。他列举说,舜是种田人出身,商纣王的一位贤才是个贩卖鱼盐的商贩,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是企图杀害齐桓公的囚犯,如果论出身他们能被重用吗?

一语道破:

如果没有“伯乐”,姜子牙将垂钓一生,也不会有周朝的天下。一个企业要想得到优秀的人才,就必须从大局上去考察和看人。在识人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管中窥豹”,从而影响对一个人总体形象的认识。“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以点盖全的观点,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全貌。

6、不能重用的7种人

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粥。无论什么地方都会有害群之马出现,他们破坏性强,影响力大,使人们防不胜防。对这种人,一定要敬而远之。

(1)貌似博学的人

这一类人多少有一些才华,也能旁及到其他各门各类的知识,泛泛而谈,也还是有些道理,似乎是博学多才的人。但是,如果是博而不精、驳杂不纯,未免有欺入耳目之嫌。貌似博学者大多是青少年时读了些书,兴趣爱好都还广泛,但是因为小聪明,或者是未得名师指点,或者是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限制,终未能更上一层楼,去学习更精专、更广博的东西。待学习的黄金年龄一过,是有精专的愿望,但是已力不从心,最终学识停留在少年时代的高峰水平上,不能再进一步。即便有这样那样的深造环境,由于意志力的软弱,也只得到一些新知识的皮毛。这种人是命运的悲剧,尚可以谅解。如果是以貌似多学招摇撞骗,则不足为论了。

(2)不懂装懂的人

不懂装懂的人,生活中着实不少,尤其以成年之后为甚,完全是因为爱面子、怕人嘲笑的缘故。有一种不懂装懂者是可怕的,他会因不懂装懂给企业带来许多损失,尤其是技术上的。还有一类不懂装懂者是为了迎合讨好某人,这种情况,有的是违心而为,在那种特殊场合下不得不如此,有的则是拍马屁,一味奉承。

(3)华而不实的人

这种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乍一接触,很容易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并当做一个知识丰富、又善表达的人才看待。但是,须要分辨他是不是华而不实。华而不实的善于说谈,而且能将许多时髦理论挂在嘴上,迷惑许多识辨力差、知识不丰富的人。

三国鼎立之时,北方青州一个叫隐蕃的人,逃到东吴,对孙权讲了一大堆漂亮的话,对时局政事也做了分析,辞色严谨正然。孙权为他的才华而有点动心,问陪坐的胡综:“如何?”胡(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说:“他的话,大处有东方朔的滑稽,巧捷诡辩有点像祢衡,但才不如二人。”孙权又问:“当什么职务呢?”“不能治民,派小官试试。”考虑到隐蕃大讲刑狱之道,于是孙权派他到刑部任职。左将军朱据等人都说隐蕃有王佐之才,为他的大材小用叫屈。因此,隐蕃门前车马如云,宾客云集。当时人都奇怪这种有人说隐蕃好,有人说隐蕃坏的情况。到后来,隐蕃作乱于东吴,事发逃走,被捉回而诛。对似是而非人的辩识的确不易。

(4)鹦鹉学舌的人

自己没有什么独到见解和思想,但善于吸收别人的精华,转过身来就对其他人宣扬,也不讲明是听来的。不知情者,自然会把他当高人来看待。这种性质,说严重一点,是剽窃,因不负法律责任(如果以文学的形式出现,比如论文、书刊,则性质比言论要重得多),因而会大行其道。这种人没什么实际才干,但模仿能力强,未尝不是其长项,也可加以利用。

(5)固执己见的人

这种人不肯服输,不论有理无理都是一个样。这类理不直但气很壮的人,生活中处处可见。对待他们一个较好的办法是敬而礼之,不予争论。如果事关重大,必须说服他才能使正确的政策方针得以实施。首先应分析他是哪一类人。本来贤明而一时糊涂的,以理说之,并据理力争,坚持到底;私心太重而沉迷不醒的,则用迂回曲折之道,半探半究地讲到他心坎上去;实在是个糊涂虫,不可理喻,顽固不化的,就动用权力强迫之。

(6)滥竽充数的人

这一类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如何明哲保身,维护个人形象。总是在别人后面发言,讲前面的人讲过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整合得巧妙,也是一种艺术,使人不能觉察他滥竽充数的本质,反而当作精辟见解。这种人也有他的难处,如南郭先生一样,想混一口好饭吃。如果无其他好心,倒也不碍大事。否则,趁早炒鱿鱼,或疏远之为妙。

(7)避实就虚的人

这一类人多少有一点才干,但总嫌不足,用一些旁门左道的办法坐到了某个职位上去。当面对实质性的挑战时,比如现场提问,现场办公,因无力应付,就很圆滑地采用避实就虚的技巧处理。按理说这也是一门本事。这种人当副手也还无大碍,但以小心为前提,否则他会悄悄地捅出一个无法弥补的大漏子来。

一语道破:

人世间有许多假象,人身上也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看似优点,实则致命之缺点。用人者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和用好具有真才实学之人,而不会鱼目混珠。

7、识人所长,知人所短

日本剑圣宫本武藏,在其《五轮书》中指出,当你在自己所爱好的专业达到最高境界时,对其他一切技能自然会触类旁通。只要能够热衷于一事,摸熟其中的奥妙,掌握其中的规律,那么,无论什么行业,你都可发挥一己之长,为社会做点事。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