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的清浊,对于识人而言,至关重要。古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把眼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眼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安详沉稳而有光,宛如晶莹玉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运动观物状态时,眼中光华生辉,精气闪动,犹如春水之荡清波。或者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清莹明澄,静若无人;处于运动状态时,锋芒内蕴,精光闪射,犹如飞射而出的箭,直中靶心。以上两种表现,澄澈明亮,一清到底,属神正的状态。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像萤火虫的光,有一点柔弱却又闪烁不定;处于运动状态时,目光又像流动的水,虽然清澈,但游移不定,没有归宿。以上两种目光,一种属于奸巧和伪善的神情,一种属于奸心内萌的神情。处于安静状态时,眼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运动状态时,又像受惊吓的鹿,总是惶恐不安的样子。以上两种神态,一是聪明而不行正道的表现,一是深谋内藏又怕别人窥探的表现。前一组神情多是品德欠高尚、行为欠端正的表现,后一组神情多是奸心内萌、深藏不露的表现。这两种状态都属于奸邪神情,由于二者都混迹在清莹之中,因此必须仔细、正确地区分。
观察一个人的“眼神”,是辨别他忠奸的一个途径。“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奸邪;平常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则是不分品质好坏而人所共有的精神状态。
诸葛亮就是一个通过眼神识别人物的高手。
当时,曹操派刺客去见刘备。刺客见到刘备之后,并没有立即下手,并且与刘备讨论削弱魏国的策略,他的分析,极合刘备的意思。
不久之后,诸葛亮进来,刺客很心虚,便托词上厕所。
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帮助我们攻打曹操的势力。”
诸葛亮却慢慢地叹道:“此人见我一到,神情畏惧,视线低而时时露忤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漏出来,他一定是个刺客。”
于是,刘备连忙派人追出去,刺客已经跳墙逃去了。在瞬息之间,透过眼神的变化,看出一个人的目的和动机,固然需要先天的智慧;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努力,因为这种智慧是在环境中磨炼和培养出来的。诸葛亮能够看透此人,主要是从他的眼神闪烁不定中发现破绽的。而生活中,常有那些仪表不俗,举止轩昂之辈,想一眼识破他的行径,可能就比较困难了。王莽就是这种类型的人。
王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而言,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篡取王位,不显露本性,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的人物。
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眼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从眼神上来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聪明俊逸,不会是一般的人;眼神有邪狭之色,说明为人不正,心中藏着奸诈意图。王莽可能也感觉到了彭宣看出一些什么,但抓不到把柄,恨恨地同意了他的辞官,却又不肯赏赐养老金。彭宣回乡数年后就死了。
所以,对于目光如流动的水的人,虽然从眼神看到澄清,但却有游移不定的神色,大多见于奸人,这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这并不是难以理解的原因,因为每一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的眼睛往往是他的灵魂的忠实解释者。正如《简·爱》中写道:“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忠实的解释者。”
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内心隐秘,心中的冲突,总是会不自觉地通过变化的眼神流露出来,这方面你要多留点“心眼”。
3。不要被人的表面所迷惑
从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入手,可以看出他的做事风格,表现出一个人是否浮滑,或是诚信为本。我们不要被一个人的夸夸其谈所迷惑,也不要错过一个有才能的人。
为世人推崇的曾国藩的一套办事方法,其关键是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所谓身到,就是作为官吏对命案、盗案必须亲自勘验,并亲自到乡村巡视;作为将官就必须亲自巡视营地,亲自察看敌情。心到,就是凡事都要仔细分析它的来龙去脉,起初时的条理,结束时的条理,分析它的头绪,又综合它的类别。眼到,就是要专心地观察人,认真地读公文。手到,就是对人的才能长短、事情的关键所在,勤做笔记,以防止遗忘。口到,就是在命令人做事时虽然已有公文,仍要苦口叮嘱。
以前的贤德之人在用人的时候,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其心理的光明正大,足以成为百世的楷模。曾国藩推荐左宗棠、弹劾李次青,并不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影响推荐和弹劾,显示出一代名臣的宽广胸怀。
春秋时期,齐宣王问孟子:“怎样去识别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舍弃他呢?”
孟子答道:“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进,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到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的人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因此,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才干,再任用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听说某人可杀,然后去了解,发现他该杀,再杀他。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孟子又说:“虞国不用百里奚,因而灭亡;秦穆公用了百里奚,因而称霸。不用贤人就会招致灭亡,即使要求勉强存在,都是办不到的。”
韩非子对这一问题则有他独到的论述。他说:“如果炼铜造剑时只看所掺的锡和火色,就是欧治子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可是用这把剑在水中砍死鸿雁,在陆上斩断驹马,那么,就是仆隶也不会怀疑它是钝还是锋利了。如果只看马的牙齿和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马套上车,看看它快跑到终点时的模样,就是仆隶也不会怀疑马的优劣了。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装,只听他说话论事,就是孔丘也不能肯定这个人能力怎么样;可是给他一个官职,看看他的工作成绩,就是普通人也不会怀疑他是聪明还是愚蠢了。所以,一个明智君主所任用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大多是从下层军官中挑选出来的。凡是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越能勉励自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级越高他们越能尽力办事。用高官厚禄去勉励官吏把事情办好,这是建立强盛统一事业的有力措施。
“凡是奸臣都想顺从君主的心意,来取得君主亲幸的权势。因此,君主所喜欢的东西,臣子就加以吹捧;君主所憎恶的东西,臣子就加以诋毁。人们的一般情况是,取舍相同的就互相肯定,取舍不同的就互相反对。现在臣子所赞美的东西,就是君主所肯定的东西,这就叫做相同的择取;臣子所诋毁的东西,就是君主所反对的东西,这就叫做相同的舍弃;择取、舍弃一致而相互对立的,还没有听说过。这就是臣子所用来取得信任和宠爱的途径。”
孟子与韩非子都从一个方面论述了如何选拔人才,可谓千古名论。
不过在识人方面,管仲无疑有他的独到之处。一次,齐桓公征询管仲对朝廷人事安排的意见,管仲说:“升降、揖让、进退礼节的习俗,这方面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做大行(司礼官)职位;开垦土地,聚集粮票,使地利完全发挥,这方面我不如宁敕,请让他担任司田(管理土地的官吏);在平原战场上能让战车驰骋而不乱,战士勇往直前而不退却,擂鼓进军后,三军将士视死如归,这方面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授予他大司马(最高的军事将领)之职;审理刑事案件,能不杀无辜,不诬陷无罪之人,这方面我不如宾胥无,请授予他大理(最高司法官员)之职;敢于冒犯君颜,忠言直谏,不怕砍头,不在富贵权势面前低头,这方面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担任大谏(谏官)之职。君王要治国强兵,有此五人,就足够了。若想在诸侯中称王称霸,那还需要我管夷吾才行。”
听了管仲巧妙的自荐以后,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历史上慧眼识才的著名例子,由此来反映能识人将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管鲍之交”历来被称为千古佳话,其中固然赞扬了管仲的治国才能,但更重要的则是赞扬了鲍叔牙的慧眼识才。
管仲年少时常与鲍叔牙往来,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因为家贫,常常骗取鲍叔牙的财物,鲍叔牙却一直好好待他,不提这些事。后来鲍叔牙跟随齐国的公子小白,而管仲跟随了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国国君时,杀了公子纠,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重用管仲,让他执掌齐国之政。齐桓公之称霸,九次会合天下诸侯,匡扶天下正道,这都是用了管仲之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穷时,曾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我常常多占,鲍叔牙却不以此认为我贪,因为他知道我家贫。我曾经为鲍叔牙谋事,结果却使他更窘迫,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很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经几次出仕,却屡次被国君罢免,鲍叔牙不据此认为我无能,因为他知道我没有碰到好时机。我曾几次带兵打仗,屡战屡败,鲍叔牙不因此以为我这个人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养。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败后,我被囚禁起来,忍受侮辱,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不知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为耻,而只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所以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先生。”
鲍叔牙推荐管仲后,他的职位在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其中有封邑的有十多代,子孙中有许多人都成为有名的大夫。相比之下,天下人很少称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称道鲍叔牙有知人之明。
4。以衣识人:人靠衣装马靠鞍
爱美是人的天性。许多人为了使自己看上去更漂亮,更有气质和风度,热衷于装扮自己。走在大街上,我们会发现套着各色精美服装的人群让人眼花缭乱。绚丽多彩的服装是否会遮挡住他们的内心世界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穿着是一个思想理念和个性的外化,他们的心态会透过衣着的风格、颜色、质料等袒露无疑。
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说过:“衣服是文化的表征,衣服是思想的形象。”从心理学上来讲,通过一个人的衣着风格,我们可以判断其身份、地位、情趣乃至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喜欢穿显眼的华丽服装,有的人却喜爱朴素的衣服,这都多少表现了其不同的心理。
(1)喜欢红色的人
红色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烈的色彩,它意味着燃烧的愿望。热烈、喜悦、果敢、奋发是活力的象征,在生活中用块红色的毛巾、红色的电话机等等,都能使人活跃。食品中也应有一些红色来增加食欲,如红色的番茄、红辣椒、红苹果等。偏爱红色者,活泼、热情、大胆、新潮,对流行资讯感应敏锐,最容易感情用事,有强烈的感情需求,希望获得伴侣慰藉;缺点是浮夸、吹嘘,注重外表修饰,有追求物质欲望的倾向。喜欢红色的人,是冲动的、精神的、很坚强的生活者,也有的是为虚张声势所选择的;喜紫红色的人,有些是在无法冷静、无法客观分析自己的时候选择的;喜欢桃红色的人,是保持漂亮时所选择的,这种人以举止优雅为特征;喜欢穿淡红、紫红或素花色衣服的人,显示他(她)热情、活泼,追求向上的性格。当然,那喜欢穿粗糙的大红大绿的人,一般都比较忠厚,勤劳,思想单纯。
(2)喜欢橙色的人
橙色能减少疲劳感,令人振奋。如果使用橙色的唇膏、橙色的围巾,可使你看来精神奕奕。在厨房和餐桌上使用橙色,使人有健康、明朗的感觉。选择橙色的人,有些是在不愿独居时对人生意欲强烈的时候所选择的颜色,这种人雄辩、开朗、口才好,并喜欢幽默。
(3)喜欢黄色的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