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孟子读物 > 第2章 梁惠王下(第6页)

第2章 梁惠王下(第6页)

[原文]

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③。”

[注解]

①齐人伐燕: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燕国由于其君王哙把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国人不服,发生内乱,宣王次年趁机出兵伐燕,齐军在五十天内就攻下了燕国的国都,取得了胜利。②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③动:指转而寻找其他的出路。

[明读]

齐国人进攻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孟子道:“有的人叫我不要吞并它,有的人却劝我吞并它,拿一个万乘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万乘的大国,只五十天便攻下了它,人力是做不到这样的。看来,不吞并它,一定会有天灾降身。您觉得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如果能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不能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那就是周文王。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找其他的出路了。”

[品评]

齐军趁燕国发生内乱,进攻燕国,并夺取了燕国的都城。齐宣王自以为秉天命而轻易战胜了燕国,于是便向孟子炫耀。而孟子却认为这不是天命,只是燕国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海中,齐国的军队消灭了残暴的燕王,人民当然箪食壶浆来迎接,换做另外一个国家,或秦国、或楚国,人民仍然会箪食壶浆来迎接,所以这并不是齐国秉承了天意。

孟子告诫齐宣王,如果不用爱民的政策去帮助燕国人民,而使人民再陷入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那么燕国的人民同样会箪食壶浆以迎接其它诸侯国的军队,或者会迁徙到其它国家。所以,以爱民的政策来治理国家,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解困厄之民民箪壶迎之;投水火于民,民怨恨拒之。

11,战正义小邦亦能胜

战不义大国亦遭拒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①,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②,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③,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④,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解]

①七十里: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在他灭夏朝前,商是一个仅有七十里的小国。②吊:抚恤慰问。③徯(xī):等待。后:君主。④旄:同“耄”(mào),八九十岁的老人。倪(ní):小孩。

[明读]

齐国攻伐燕国获得全胜,其他各诸侯国联合谋划准备帮燕恢复国土。齐宣王问:“各国诸侯都准备攻打我国,该如何对待呢?”

孟子回答道:“我只听说以区区七十里地统一天下的,汤便是;没有听说像您齐王那样拥有千里国土千里的人反而会怕人的。《尚书》中说:‘商汤王当初出征时,是从讨伐葛伯开始的。’天下的人对他非常信赖,当他东向出兵的时候,居住在西面的夷人就埋怨他;当他南向出兵的时候,居住在北面的狄人也埋怨他,他们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摆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大旱年岁盼望天空出现预示天将降雨的虹霓一样。他的军队所到之处,做生意的不停止营业,种田的照常下田劳动,他仅仅诛杀残害人民的暴君,对老百姓却能安抚慰问,使他们感到汤的到来,有如旱天及时降落的雨水。老百姓心里十分高兴。《尚书》里面说:‘盼望我们的君主啊,君主一到,我们就得活命了哪!’

“现在,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品评]

齐国讨伐燕国,并非为了拯救燕国老百姓于水火之中,不过是齐宣王想扩大自己的版图罢了。他想拥有更多的财富,想和齐桓公一样称霸于天下,想用武力满足虚荣心。当其他国家都反对他的时候,他询问孟子。

孟子举出“汤伐葛”的例子来说明,商汤伐葛,并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为了解民于倒悬。所以,他东征的时候西边的国家埋怨他,他南征的时候北边的埋怨他,都期望他尽快来拯救自己。商汤施行的是“王道”,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恢复被灭亡的国家,寻找已经断绝的世族,这是自尧以来一直延续的“爱民”措施,是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的核心,是要各类人群、各个家族都能够和平共处,即使是被打散消灭的,也要找到他们的旁支后代继续奉嗣。这实际上是最早的人权思想,人人都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而齐宣王却杀死燕国人的父兄,拘禁他们的子弟,拆毁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财宝,这样做显然不能使人民信服他。

12,民饿死君有粮而不顾

王师败民有力亦不赴

[原文]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②:“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③,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④,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⑤:‘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⑥。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解]

①邹:即春秋时邾国,战国时改为邹国,在今山东邹县。鲁:周朝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南部,其始封君主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哄:这里是交战的意思。②穆公:即邹穆公,邹国君主。③有司:指有关部门的官吏。④仓廪(lǐn):储藏粮食的房屋。府库:贮存财物的房屋。⑤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⑥尤:责怪,怪罪。

[明读]

邹国跟鲁国打仗。邹穆公问孟子道:“我的将官们被打死的达三十三人之多,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要是杀掉这些人吧,杀也杀不尽;要是不杀吧,那他们就还是会仇视他们的长官,一任长官们被打死而不加援救,您看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被弃尸在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就四处逃荒,这样有千人之多;而在您的仓库里却堆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财宝,这种情形,您的官吏都不来报告。这就是在上位的人不关心百姓,并且还残害他们。曾子曾经说过:‘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别人,别人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去责罚他们了!您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自然就会爱护他的上司,情愿为他们的长官去死。”

[品评]

爱护老百姓的政府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践踏老百姓的统治者也被老百姓抛弃。邹国和鲁国发生战争,老百姓的表现很好的说明了这点。儒家宗师孔子常常讲“对等原则”,就是你怎样对待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儒家思想中的“仁”,实际上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这就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对等原则。同样,《诗·抑》中的名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也是讲对等原则,一个人投入了“爱”,自然能够得到爱的回报;一个人讲求诚信,也就能够得到诚信的惠顾。反之亦然。邹穆公粮仓装满了粮食,府库装满了钱,但却饿殍遍野,道路有死尸。年老体弱的死亡后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人四散逃亡达数千人?当鲁国和邹国发生战争,官吏们战死了很多,但还有力量的老百姓却无动于衷。这就是对等原则,在百姓饿死的时候国君不管不顾,同样国君的军队战败的时候老百姓也不予理睬。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