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忍经讲的是什么 > 第二章 忍辱负重(第2页)

第二章 忍辱负重(第2页)

按照汉代的法律,凡被判处死罪的人犯,若要求生,可以用钱赎罪,大约需交50万钱,约合黄金五斤;或者甘受宫刑。所谓宫刑,也称腐刑,是阉割生殖器的残酷肉刑,是对人格最野蛮的侮辱。司马迁平时的俸禄并不丰厚,家境也很平常,根本没有能力偿付这巨额的赎罪金。自从他因李陵案蒙受不白之冤以来,昔日的亲朋好友们生怕引火惹祸,没有一人敢站出来为他说句公道话,而是远远地离他而去。

世态炎凉,司马迁得不到亲友的支持。

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理所当然地非常重视做人的尊严,看重自己的人格和名节。于是他想到自杀,想到了慷慨赴死。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使他欲罢不能,这就是正在写作中的《史记》,这是他们父子几代人的理想和心血,他自己也已为之付出了多年的辛勤劳动,怎能忍心让它半途而废呢!

在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关头,司马迁不禁彻夜难眠,思绪万千。

他想,自己的先人并没有立过赫赫的功勋,自己也不过是一个为流俗所鄙薄的太史令,如果就此死去,是决不能和历史上那些“死节”的人相比的,那不过“若九牛亡一毛,与蟻蚁何异”。对于那些想将自己?

置于死地的人来说是无所痛惜的;对不明真相的人来说,也许还会产生误会,以为是“智穷罪极,不能白免”才自寻短见的。人虽不免一死,但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代价有大有小。如果这样平白无故地死去,是很不值得的。

此时此刻,历史上那些有过坎坷遭遇的哲人豪杰们的不平常经历,浮现在他的脑际,更给了司马迁生的勇气。他想,西伯(周文王)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纣王拘禁在牖里;李斯官至秦相,结果身受五种刑罚,腰斩于咸阳;韩信曾被封为淮阴侯,却在陈地戴上了刑具,被吕后所杀;彭越、张敖都是面南背北、称孤道寡的王,后来下狱受罪;绛侯周勃灭掉诸吕,权势超过春秋五霸,后却被囚禁受冤屈;魏其侯是大将军,却穿上赭色囚衣,戴上木枷、手铐和脚镣;季布自受钳刑给朱家做奴隶;灌夫在居室之中受辱。这些人都曾经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结果都身遭不测,任人处置。连他们都能忍垢厚尘埃之中,在这个世界上,对尊严、权势、荣辱的得失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至于历史上那些身处逆境,在困苦中仍发愤著书,终于功成名就的先贤们更给了司马迁生的力量。西伯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受困厄而著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出《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出

《国语》;孙膑被剜去膝盖骨而编写出《孙膑兵法》;吕不韦迁居蜀地,

《吕览》流传于后世;韩非在秦国被捕下狱,写出了《说难》、《孤愤》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48岁的司马迁,作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挨弃自杀和赴死的念头,决计忍辱偷生,接受那最为惨无人道的宫刑。他“就极刑而无愠色”。

宫刑不仅摧残了司马迁的健康,也给他的精神带来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这都没有能够摧毁司马迁的意志。正是这人生的悲剧,使他对历史,对人生,对汉王朝的吏治和刑法,对封建专制有了

新的认识。他很快从极度的悲愤中解脱出来,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默默地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到正在撰写的《史记》之中。

受刑后的司马迁仍然被关押在狱中。在这种非人境况中,他没有一天停止过思考,几乎天天与《史记》结伴,或在脑中酝酿,或不停地记下一些考虑成熟的片断。大约在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他才获释出狱。

发愤著史成就绝唱

司马迁岀狱后,也许是汉武帝的良心有所发现,觉得对他的处罚确实过重,或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他很快被任命为中书令。中书令是贴近皇帝身边的重要官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表面上看,其地位要高于太史令。他的经常性工作是将皇帝的命令下达到尚书,并将尚书的奏事转呈给皇帝,地位颇为显要。他以戴罪之身,得以充任这样的职务,因而被一些人视为“尊宠任职”。连他多年的好友任安也有这种看法。

其实司马迁自己最明白,中书令一职能出入皇上身边,权势确实非同一般,然而此职一般都是让有文化的宦官担任。他因蒙冤受了宫刑后才被委任此职,这正是对他人格的再一次侮辱,他的心顿时感到悲怨与愤恨,自然对朝廷内外的一切事务,毫无兴味。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再次以坚强的意志,充分利用在皇帝身边工作的种种便利,全身心地继续投入到《史记》的写作之中。

经过前后14年的努力,约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一部构思严谨、体大思精的空前历史巨著--《史记》,终于基本完成。这是一部融入了司马迁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的不朽著作。全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将三千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合理的整理,并使之纳入一个

科学的、庞大而又完整的系统。司马迁以前还没有一部体例完备、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是他第一次汇总古今典籍,创造了纪传体通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空前的创举。

《史记》问世后,在流传过程中,虽说经过了许多波折,少数篇目散失,有的遭改动,但其主体面貌一直相当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曾对自己创制这部历史巨著的基本宗旨,作了最准确和精辟的概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既是司马迁进步历史观的具体反映,也是他高于他的先辈和同时代历史学家、思想家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岁月的风尘不仅丝毫没有能销蚀这些精辟见解的光芒,恰恰相反,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今天,司马迁忍辱著《史记》为人所乐道。人们在体会《史■记》辉煌中,更为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精神所叹服。

孙膑忍辱斗庞涓

大智慧在于顺境能发达,逆境能求生,这就需练好“忍”字功夫。孙膑是公认的大军事家,同时他又是一位大“忍”家,不然他又怎么能成得了大军事家呢?

中国有句话叫:“不学孙庞斗智,要学管鲍之交。’‘这里的”孙庞“是指孙膑和庞涓,二人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孙膑也因此成了以忍而成名的大军事家。事实的确如此,这位军事天才没有他的先人孙武那样幸运,被诸侯王所赏识,而是遭遇了小人,受到了一番非人的折磨和迫害。而孙膑却恰恰忍受住了这番苦难,终于使自己名扬天下。

庞涓妒心谋害孙膑

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学秦国收拢人才,找个商鞅一类的人物来替他治理国家,于是做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花了许多钱来招致贤±0后来来了一位名叫庞涓的人,声称是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是当时十分著名的人物,是纵横家的鼻祖,著有《鬼谷子》一书,专门论述纵横家如何说服君主的技巧。从《鬼谷子》看来,其作者的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他是个隐士,并不出来做官。庞涓说

他自己是鬼谷子的学生,又与大纵横家苏秦、张仪是同学,并在魏王面前大吹大擂。魏王就信任了他。

庞涓当了大将,他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全都当了将军,”庞家军“倒也确实卖力,训练好兵马就向卫、宋、鲁等国进攻,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孙武子的后代,他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知了先人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识了孙膑,就想让他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减少战争。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的。”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

墨子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每到一个国家,国君都会把他待为上宾。等禽滑厘到了魏国,他就对魏王说了孙膑和庞涓的事。魏王一听,立即找来庞涓,问他何以不邀孙膑同来。庞涓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也要先为齐国打算,所以没有写信让他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人就不能用了吗?”庞涓无奈,只得写信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他比庞涓更强,就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实际上,这是个计谋,是为了不让孙膑与他争权,然后再伺机陷害他。但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孙膑不会在魏国久留,就试探

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孙膑说:“家里的人都被齐君害死了,剩下的几个也已被冲散,不知何处寻找,哪里还能接来呢?”庞涓一听傻了眼,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待下去,自己的位子可真要让给他了。

半年以后,一个齐国人捎来了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王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个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举荐来的人,那就交给我来处理吧。”魏王答应了。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他对孙膑说:“听说你收到了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孙膑说:“是哥哥让我回去看看的,我觉得不妥,没有回去。”庞涓说:“你离家多年了,一直和家人没有联系。如今哥哥找到了你,你应当回去看看,见见亲人,再给先人上上坟,然后再回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孙膑怕魏王不同意,庞涓一力承揽,孙膑十分感激。第二天,孙膑就向魏王请两个月的假。

魏王一听他要回去,就说他私通齐国,立刻把他押到庞涓那里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再跑去向魏王求情。过了许久,才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大王发怒,一定要杀了你,经我再三恳求,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髒刑和膑刑。”孙膑听了,虽非常愤怒,但觉得庞涓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他。

孙膑忍辱装疯

孙膑被在脸上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

了终身残废。庞涓倒是对孙膑的生活照顾得很周到。孙膑觉得靠庞涓生活,就想报答他。有一天,孙膑就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孙膑想了想,只好答应了。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他虽背得滚瓜烂熟,但若想写下来,却不容易,再加上孙膑对受刑极为愤慨,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几个字。这样一来,庞涓沉不住气了,就让手下一个叫诚儿的小厮催孙膑快写。诚儿见孙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