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一本书读懂大秦史多少字 > 第八章 酷法治民(第4页)

第八章 酷法治民(第4页)

秦始皇陵原名“骊山”,《括地志》载:“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位于今陕西临潼县东十里的骊山北麓。出临潼沿路东行,远处即可以望见始皇陵丘冢的雄伟外观。

秦始皇帝陵选址于骊山,是因为骊山

“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陵园的地面上有内外两重城垣,呈南北的长方形,平面布局像“回”字字形。内外城墙四面有门,门上有阙形建筑,内城城垣四角有角楼。

内城分南北二区,大体相等。北区又被墙隔成东、西两部分。南区主要被陵墓上的封土所覆盖。封土的北侧有一大型寝殿建筑墓址,西侧有铜车马坑及两个大型府藏坑,南侧有两个府藏坑,西北角有一甲字形大墓。可见内城南区的空间,除封土东侧外已大体布满。内城北区的东部探出20多座墓葬,可能为陪葬墓区,北区的西部为陵园便殿建筑遗址,布满了北区的西部空间。

内城与外城的城垣之间,于西区发现有马厩坑、珍禽异兽坑、陪葬坑以及占西区空间2/3的寺园吏舍建筑基址。

内城南区陵墓封土下发现地宫的周围环绕地下宫墙一周。宫墙四面门和内外城垣的四门相对成一条直线。

陵园外的东西南北四区,南区靠近骊山,发现有防洪堤遗址,北区发现了一片宫殿建筑基址,东区发现有一组兵马俑坑、马厩坑、陪葬墓群,西区的密集遗址有修陵人员墓地、窑址、石料加工场等。

从陵园的分布来分析,始皇陵的方向是座西朝东,它以陵园右部的陵墓为中心,主要陪葬坑及大型寝殿建筑亦在右部;陵园左部是附属部分,陪葬墓及便殿建筑亦在左部。这种布局与秦代尚右、以右为尊的礼制相合。

陵园在结构上结合地理环境上的特点,将陵墓封土置于陵园右侧即内城的南区,形成以此为中心的构图:在南部以陵墓为中心,向东西延伸,同内外城的东西二门形成一条直线中轴。兵马俑坑在东门外大道的北侧,小型马厩坑在人道的南侧,二者相互对称。

陵园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在地下摹拟地上的都城咸阳及咸阳宫,建筑陵园。意在始皇死后于地下仍然享受在人间所享有的一切:陵上的封土和地宫象征咸阳宫,地面上的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咸阳的内城与外城,外城东侧的兵马俑坑象征着京城的宿卫军,马厩坑象征着京城的宫廷厩苑,封土西侧的铜车马坑,象征着宫廷的乘舆即皇帝的车驾,西内城垣之间珍禽异兽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囿苑,封土北侧的寝殿象征皇帝生前“起居”用的正寝,陵园内的便殿象征着始皇生前“休息闲晏”用的便殿。总之,秦始皇是要把他在人间所享用的一切都移至地下,供他死后享用,这便是陵园设计的主要意图。

现存秦始皇陵上的封土高度,各家的说法不一,原因在于每个人选择的测点不同。如将测点选在封土西北角内城垣的基部,现存封土高为76米,同文献记载中的50丈(合今115米、)相差39米。陵墓封土距今~2000余年,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切削,现存高度自然要远低于当年。现存封土顶部的平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4米;封土基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也远低于文献记载中的“周回五里有余”,其原因当然也是风雨侵蚀和人为切削。

始皇陵园的范围,按外城夯土围墙以内计算,为2.04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夯土围墙外的四周发现了不少与始皇陵有关的遗址、遗物,因而有人提出陵园的夯土围墙以外还有个自然的屏障,东西、南北各7.5公里,陵园的总面积应为56.25平方公里。

从秦始皇陵园的建制、布局和规模来看,它和秦国及战国时期国君大型陵园相比,有继承,也有独创,而且对汉代以后封建帝王陵园的影响也很大。从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出土的兆域图和河南辉县固围村的魏王陵园来看,陵园都是呈横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回字形的墙垣,同始皇陵建制相同。再同陕西凤翔秦公陵园、临潼秦公陵园相比,也有继承与发展。秦孝公时陵墓上已经有封土,而始皇陵的封土则高如丘山;秦东陵已把封土上的建筑移于陵园内,秦始皇则把前代已有的起寝于墓侧的制度完善化,有由寝殿、便殿组成的大型建筑,规模宏阔;秦公陵园内有车马类大型陪葬坑,秦始皇陵则除了车马坑外,又加有兵马俑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等各种各样的陪葬坑;秦孝公时陵上设有守冢户,秦始皇陵园附近设置陵邑,于陵园内设有官吏,如此等等。中国封建时代帝王陵园的建筑格局,至秦始皇陵已经初步奠定,后世只是在个别地方有所变革和发展而已。

世界历史大事记

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时代,佛教被尊为国教,佛教美术因而也日趋繁盛。阿育王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物以铭记战功和宣扬佛法,其中包括大量的独石纪念碑式圆柱,这些圆柱顶部柱头都是用单独完整的岩石雕刻而成,明显是将波斯、希腊雕刻法与本国传统结合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公元前273年建成的《阿育王狮子柱头》。

由于印度与西北方域外的交流频繁,希腊人与波斯人得以进入印度从商。随着通商渠道的畅通,也接连不断地传来了新的技术与新的艺术,特别反映在建筑与雕刻上就为明显了。这一件阿育王狮子柱头圆雕,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艺术例证。

过去印度的建筑家所用的材料多系木材、象牙、粘土之类,易腐蚀、变质,因而遗留下来的不多。无忧王时代则改用石材,尤其是建筑物的柱子采用独石或者磨光的砂石,柱头雕刻技艺精到,风格独异。这一件雕刻柱头出土自北方邦萨拉那特。是以磨光的砂石制成,它也是现存这一时代建筑雕刻中保存最好的一件艺术遗迹。当它陈列在萨拉那特博物馆正厅时,观者顿觉四壁生辉。

这件柱头雕刻作为无忧王时代的纪念柱,上面镌有诰文,证明原来是被竖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的。现建筑已无存,柱子已断裂。柱头的最上端雕刻着四只背对背面向四方的雄狮的前半身雕像。雄狮作得威武雄壮、强劲有力;四只雄狮的下面是线盘与饰带。呈圆周的饰带上雕刻着高突的浮雕动物像。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一只老虎,四种动物之间均以象征佛法的宝轮相分隔。再下面是钟形的倒垂莲花雕饰,饰纹整饬而又华丽。

这种灰色硬质岩石上带有麻点,但由于雕刻的各部位被打磨得精光溜滑,石质显得透明如玉石一般,十分惹人眷爱。在公元前3世纪时,印度竟有如此高超的雕刻技艺,而且装饰特征颇具希腊风味,正说明了印度的雕刻家们敢于吸收外来的艺术成分,为自己的民族艺术所用,以丰富自己的雕塑语言。柱头上雕刻的象、马、老虎、瘤牛等动物,是印度史前雕刻的传统题材。西欧学者们以往认为它们象征四个方位。因为这些兽类是婆罗门教诸神所用的四种坐骑。然我国学者认为,这四种兽类不过是代表一种权威与力量,它反映了在孔雀王朝时代的帝国的强盛。

延伸阅读

秦始皇亲政前,相国吕不韦是修建陵园的主持人;李斯任帝国丞相后,主持了陵园大部分主体工程的修建。

陵墓的防盗问题,这在设计与修建时就设置了防范设施,即《史记》上所记载的“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也有人认为,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水银易于挥发,其蒸气有强烈剧毒,盗墓人人穴后会被水银蒸气毒死。所以,水银既可摹拟百川江河大海,又可以起防盗作用。

秦始皇下葬后,为防止工匠将地宫中的防盗设施、所藏珍宝、地宫结构及墓道等有关情况泄密于外,秦二世下令将这些工匠全部封闭在墓道中窒死,这就是《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葬既已下,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与此同时,秦二世还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据探测可知,秦始皇陵的地宫至今可能仍无人打开。或许因深居地下,或许因铸铜牵固,或许因大量水银蒸气使盗墓者畏而却步。总之,地宫之谜在今后终究是要解开的。

5.焚烧诗书

时间公元前213年

人物周青臣、淳于越、李斯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下焚书令,这是秦始皇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因此使中国古代文化遭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但这件事的引发却是极荒唐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时,开拓北南两疆又获成功。这对秦始皇来说又是大功告成之事。因为匈奴与南越原不在华夏范围之内,是五帝三王所未能涉及的领域,如今让他给囊括了,此后再说德高三皇、功盖五帝,就不是自诩了,而确实是超越了前人。他如何不喜?所以他特在咸阳宫设置酒筵,大会群臣。百官纷纷举杯祝酒,“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奉上祝酒辞:“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听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不可一世的始皇听到阿谀奉承的甜蜜祝酒辞,不禁龙颜大悦。周青臣的“面谀”直接把潜伏已久的“分封郡县之议’端到台面,终于引爆了一场政治风暴。博士齐人淳于越对于“以诸侯为郡县”称颂功德的观点颇不以为然。他进言道:“臣闻殷周之王传代久远:少约数百年,多约千年,这都是开国以后,大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之功。今陛下抚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倘若将来有田常等人从中图乱,若无亲藩大臣,尚有何人相救?总之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书生意见,虽迂腐直率得可爱,可毕竟让酒席气氛急转直下,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令人下不来台。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始皇,可能碍于情面,也可能被书生触及痛处,他并没有立即裁断,而是“下其议”,即让臣下讨论。

由于这场论战直接触及周秦政治模式对比和始皇功过是非的总体评价,甚至涉及秦朝制度设计及治国方略基本评估问题,因此始皇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帝王气度。由于文献缺乏,群臣争议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也可以想见这场论战的激烈程度。这时,丞相李斯又一次站出来,力排众议。他认为:“过去天下散乱,不能一统,因而诸侯并立,书、语也都是讲古事而妨害当世,以虚言而乱实事。人们也喜好用自己的私学,非议君上所建树的事。如今陛下并有天下,已经消除僭伪而确定一尊,但是私学却仍然相互传授,闻知命令颁下,就按自己的学说议论,入朝时口是心非,出朝后便街谈巷议,自我夸饰,标新立异,引导人们制造诽谤之言。这种情况如不禁止,就会使君主的权势下降,而臣下也会私自结党。唯有禁止了才对国家有利。我建议:史书凡不是秦记的都烧掉。凡不是博士官职所需的书,天下藏有的《诗》、《书》、百家之言的著述,一律送交郡守、尉处焚烧掉。再有敢于私谈《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见到或知道而不举报的,与这样的人同罪。命令颁下三十天后,还不把书籍烧掉的,将其人黥面,罚作筑城的城旦刑。所不烧的书是医药、卜筮、种树的书。要想学法令,则以官吏为师。”

李斯的这一焚书建议秦上后,秦始皇便下制命批准曰:“可。”于是,在中华的土地上,就出现了一次天下性的全面的焚

烧图书典籍的历史事件。一场学术论争不幸演变升级成一场政治、文化风波。

始皇虽按正常议事程序交群臣商议,但最终作出错误的政策抉择。按照李斯的提议,凡秦记以外的史书,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凡有再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明知却不加检举者与之同罪,令下30日不烧者,“黥为城旦”。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诏令下达不到一月,民间大部分“违禁”书籍化为灰烬,只在皇家图书馆中保留了一套完整藏书,但最终没有躲得过人关灭秦的西楚霸王的一把大火,秦朝秘府所藏书籍也随之灰飞烟灭。历史上把始皇造成的古代史上这场空前的文化浩劫称之为“秦火之厄”。

《焚书令》的发布,说明秦始皇不仅害怕那些非议秦始皇、论说他的是非的人,更不容有抵毁他的书籍留存在世。他不需要具有明辨是非能思考的人,要的只是战时能为他卖命,平时能为他效力的奴仆。因此烧书不仅使我国古代典籍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更为甚者是对当时和后世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焚书的同时,也毁掉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文化繁荣,使得“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这种在思想文化上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效尤,使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屡遭劫难。

世界历史大事记

西元前四世纪左右,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希腊,在那个郁卒的时代,遂出现了以狄奥根尼为首的“犬儒学派”。

“犬儒”是一群生活如狗的儒生。他们可爱之处在于绝望弃智,追求自然的真诚。因此,当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往访并答应他任何愿望,狄奥根尼的愿望竟然是:“走开,不要挡到我的阳光!”他也经常白天打著灯笼在市集闲逛,说是“要在黑暗的世界找真人”。但“犬儒”的可恶之处,则在于他们鄙夷一切章法和规范。他们会对讨厌的人当面撒尿,会当街性交等等行为以反叛礼俗。他们的讽刺表现法经常尖刻恶劣到让人无法消受。

“犬儒”即是嘲讽的起源。他们代表了某种苦闷时代读书人的怀抱。时代的无路可通,使得一切热情都在无力感里被熄灭,最后就只剩下冷冷的尖酸刻薄。犬儒们只看到了坏,但他们却找不到好。因此他们只好说反话及做反事来凸显各种坏的事物。犬儒代表了热情的徒劳,也代表了聪明的浪费。犬儒是聪明人的特权,愚蠢的人没有犬儒的本钱。犬儒也是无政府主义的祖先。

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犬儒学者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人们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犬儒学派对之后的斯多噶主义(Stoic)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