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我读红楼梦有感 > 关于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第1页)

关于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第1页)

u000eV7^十几岁时读《红楼梦》,读到“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心中一愣怔。

继而读到“宝玉看罢(黛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心中又一愣怔。

一个是“像在哪里见过的”,一个是根本没见过,却以为“曾见过的”。换言之,就是都没见过,却觉得都曾见过。语曰:似曾相识,就是这个意思了。

且看“似曾相识”四个字,“相识”是熟面孔,可是前边又有个“似曾”的不定语,这熟面孔就不再是熟面孔,而成了介于生、熟面孔之间,或曰忽而熟面孔忽而生面孔了。这样的面孔好玩不好玩?

甚或说好怕不好怕?难怪“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难怪我读至此处,心中一愣怔。

黛玉之所以“吃一大惊”,我之所以“心中一愣怔”,就是因了这事出奇。试想,一个有“似曾相识”之感,已是奇了;两个互相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岂不大奇。整个第三回就缘于这大奇,而风生水起焉。

后来我写《闲话形、神》一文,当写到“‘形’,无非是可视可触的具体事物的外体。‘神’,以人而言,固然是指喜、怒、哀、乐诸般表情,但像王戎之赞誉王衍的‘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这凭感觉才能体味得出的风度、气质,亦属于‘神’之范畴”时,立即想起了《红楼梦》:“《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第一句话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与此相似的例子,亦见于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一再叠唱的‘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这贾宝玉、林黛玉似曾相识的现象怎样解释?

“昭明太子萧统曾说过一句别出心裁的话,他把目视说成‘目想’,这很符合我们现在的看法。人看东西固然要靠眼睛,但物象并非仅仅反射到眼中就为止了,还要由眼睛传送给大脑,把接受得来的物象衡量一番,然后再返回视觉,所以这‘看’的过程同时也掺杂了‘想’的过程。

“什么样的经历、教养决定着什么样的想法,决定着对周围事物的态度。或亲而近之,或拒而远之,或熟视无睹,或一见倾心。林黛玉的神的风采之美的一面,恰恰符合了贾宝玉的审美要求,这一拍即合的状况,当然会有似曾相识之感了。贾宝玉说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其实是见到了或者更准确些说,是凭感觉而体味到了‘这个妹妹’的风度、气质。

“但林黛玉的这种风度、气质却又显然未为更多的人所窥及。试看贾府上下,从贾母至丫头可谓聚集一堂了,也只有贾宝玉说出这样的话来。非但如此,贾母还要说贾宝玉是‘又胡说了’。由此看来,属于‘神’的风度、气质之类则取决于观者的‘感应’条件。遇其有者则显,遇其无者则隐。亦即如顾恺之所说,在于‘悟对之通神’。

林黛玉的风度、气质的精神之美,如果不是‘同气相求’的贾宝玉的‘心游目想,忽有妙会’,纵使‘彼色来授’也不会‘我魂与接’的。”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科学是证”的“证”了。当年为之沾沾自喜者,而今为之汗颜。这一“证”,竟将那令人一惊一乍的“奇”给“证”了个无影无踪。强解不如不解,宝玉、黛玉当暗笑:这老头儿吃饱了撑的,多此一举!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