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印光法师的 > 第12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二(第1页)

第12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二(第1页)

这老人的语录,已经收入《乾隆大藏经》。谭埽庵以名流进士的身份,皈依在圆信禅师座下,为他制作《道行碑》,有一万多字。阅经的时候,断然不可以起分别心。自然妄念潜伏,天真佛性显露。

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

如果想要研究义理,或者翻阅注疏。应当另外立一个时间,专门从事研究。研究的时候,虽然不必像阅经时候的严肃,也不可以完全没有恭敬。只是可比阅经的时候稍微舒泰些。没能业消智朗,必须以阅经为主,研究只是略带。否则,整天整年,只从事研究。纵然是研究的如同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也只是口头活计。与自己的身心性命,生死大事,没有一点关系。腊月三十日(喻死期)到来之时,决定一丝毫也用不着。

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

如果能够如上所说的方式来阅经,必定会业消智朗。贪瞋痴三种情见,应当归于空无之地了。如果不这样阅经,不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起。或许恐怕由于宿世的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以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起,如火炽然,不能平息。而还认为自己是大乘行人,一切无碍。于是就援引六祖大师所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这个话,而对于一切戒,都认为自己心平了破了戒也是不破,认为这是真持戒了。

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

太难了!修行是这样的难以得到真实正确的法则啊!所以诸佛诸祖,主张修净土法门。因为承佛慈力,制伏业力,让业力不致于显露发作。

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盘,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

应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涅盘经》、《金刚经》、《圆觉经》。或者专门阅一部经。或者这六部经,一部一部轮流阅读,都可以。而阅读的方法,断断不可以不依我所说的方式,而随便苟且地从事阅读。导致不思议的利益,由于我们的肆无忌惮,加上分别妄想而丢失了。这不是很悲哀的事吗?

吾昔谓汝与师?已能彻底信向净土法门。及观汝问徐君诸稿,则又欲持咒,又欲研究戒学。以密咒功德,净土中无此称述。便中心漾漾,毫无定见。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

我过去认为你与师?,已经能够彻底的相信归向净土法门。等到看到你与徐蔚如问答的诸篇文稿,又想要持咒,又想要研究戒学。因为密咒的功德,净土法门中,没有这方面的叙述。于是心中漾漾波动,丝毫没有定见。你是什么根机,而想要法法全通呢?这个急切纷扰的心,久而久之,或会导致失心(而堕入癫狂、痴迷)。

吾与徐君言,祈彼极力开示,以尽法门师友之谊。师?以密宗气冲尘沾,皆获解脱,净宗无此等益。何不观五逆十恶,临终狱现,念佛数声,即获往生乎。又何不观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乎。若谓有胜此者,便欲废此修彼。何不体贴佛祖千经万论殷勤叮咛之至意乎。

我与徐蔚如说,希望他极力开示你们,以尽法门师友的情谊。师?认为密宗气冲(口中之气触他人身)尘沾(经幢上的尘土落在身上),都能获得解脱,而净土宗没有这样的利益。他为什么不看看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现前,念佛数声,即刻获得往生呢?又为什么不看看,《华严经》中证齐诸佛的等觉菩萨,尚且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极乐,以期望圆满佛果呢?如果认为有比净土法门更殊胜的法门,就想要废此净土而修彼密宗。为什么不体会佛陀祖师,千经万论殷勤叮咛的至切用意呢?

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

严格实在来说,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是因为根机有生熟,缘份有浅深,所以导致实际得益,有难易的差别啊。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所开示的专修法门,就是恐怕修行人的心志不定,被其余法门之师所夺。逐一叙述初、二、三、四果圣人,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最后到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他舍修净土,为他说殊胜妙法,也不肯接受。因为最初发愿,是专修净土,不敢违背自己的初愿。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

善导和尚,早就知道后人,这山看着那山高,渺然无有定见,所以才苦口婆心这样说。以死尽我们展转仰慕的狂妄偷心。不料以善导大师为师的人,尚且不真实依从其师教诲。那么依从大师之说的人,恐怕不多见了。难道不是夙世恶业所使,令我们对于最契理契机的法门,当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的业识茫茫,没有根本可作依凭的轮回生死中的人吗?悲哀啊!

吾以汝究学心切,若常致书通问,彼此皆为烦扰。因问师?有无教乘法数等书,令请去,则有处查阅。翻译名义,系释梵语名义之书。释氏稽古略,系载历代佛门事迹之书。

我认为你研究修学的心很急切,但是如果经常写信来问,彼此都很烦扰。因此询问师?,有没有《教乘法数》等书,让你请去,再有问题就可以有书籍以供查阅。《翻译名义》,这是解释梵语名义的书。《释氏稽古略》,是记载历代佛门事迹的书。

阅藏知津,系标示大藏经论语录及诸着述大意之书。龙藏汇记,即是清藏目录。此诸书皆不可不有。有此诸书,如一师相随,有问即答。

《阅藏知津》,是标示大藏经论语录以及诸多着述大意的书。《龙藏汇记》,就是乾隆藏的目录。这些书都不可以没有。有了这些书,如同有一法师相伴随,有问即答。

未断烦惑之人,须依事忏。恳切极处,不思议妙理,彻底圆彰。若舍事说理,只成得一个画饼利益。说时则有,用时则无。

没有断烦惑的人,必须依着事相忏悔。恳切到了极处,不思议的妙理,彻底圆彰。如果舍弃事忏,只说理忏,只成为得到一个画饼的利益。说的时候有,用的时候就没有了。

又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

又者,《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都是记载古德的嘉言懿行。阅读后,自然有欣欣向道的心,断然不至于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居的过失。

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

《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都是护教的书。阅读后,就不会被邪魔外道所迷惑,而能摧破他们的邪见城堡了。

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汝书所陈,有未标示者,若能详细体察,其意固自彰彰。

这些书,读了,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你不要说一心阅经,将这些书放在一边不去看。那么差别知见不开,遇到敌人或者会受到挫败侮辱啊!你信中所说的问题,有的我没有标明注示,你如果能够详细体察,其中的意思自然会彰显明白。

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谓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了无主宰之实我可得。

又者,二空,就是我空、法空。我空:就是在五阴,色、受、想、行、识当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面四位是心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没有一个主宰的实我可得。

法空者,于五阴法,了知当体全空。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其义。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实相。由破无明,证实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