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以味甜而得名,此外还有蜜甘、美草、灵草等别称,最特别的别称是“国老”。《本草正》记载:“(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因为甘草能调和诸药,所以在应用时,大多时候不起主要治疗作用,而是帮助“君药”发挥作用,还能减轻一些药物的毒副反应,使方中诸药同舟共济,驱除邪患。据统计,我国现今临床常用的700余种中药中,甘草的处方率在79%以上,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正应了医学家陶弘景的那句话:“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中国北方,以内蒙古、甘肃等地所产者为著名。它入药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4000多年。甘草味甘性平,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唐朝名医甄权称甘草能“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在当时的湖广地区,人们外出旅行,随身必带甘草数段,以备不时之需。凡就餐前先试服少量饮食,再取甘草嚼汁,若经此不吐者,证明食物无毒,便可放心享用。
甘草入药有生用和炙用之别。炙甘草偏重于补虚,生甘草则偏重于解毒。炙甘草可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等症;生用则可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及痈疽疮疡,还可解药毒及食物中毒。所以有诗赞曰:名医笔下常点圈,调和百药赖成全。生用解毒炙补益,带给人间都是甜。
据科学实验证明,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素(即甘草甜素),还含有还原糖、淀粉及胶质等成分,有类似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镇静、保肝、解毒、解热、抗炎、抗心律失常、降脂及抗动脉硬化。其中甘草甜素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抗艾滋病病毒。
甘草含甘草甜素达4%~6%,其甜度比蔗糖高50倍。甘草甜素易溶于水,即使1∶200000的稀释液中仍有甜味,足见名副其实。过去,江浙民间常在婴儿手腕上缚一段甘草,任其吮吸,既甜且有益无害。现代美、英、日等国酿制啤酒、配制饮料都喜欢用甘草作调味剂,国际上蜜饯、糖果、化妆品中亦大量应用甘草。
治方举例
1.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3克、石菖蒲2~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治湿热下痢:甘草6克、芍药6克、升麻6克、滑石6克,水煎服。
3.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甘草1份、山豆根3份,共研细粉和匀。每日服0。3~0。6克,每日3~4次。
4.治婴幼儿便秘:生甘草2~3克,放入15~20毫升水中泡服,每日1次,一般7~15日愈。
5.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外涂。
6.治手足皲裂:甘草50克切片,浸于75%酒精100毫升内,24小时滤出浸液,加入甘油和水混合后搽患处。
7.治铅中毒:生甘草10克,杏仁(去皮、去尖)15克,两味同煎,一日2次,连服3~5天。
8.治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症状较轻者:甘草10克,绿豆30克,银花15克,水煎服。
食用注意
1.凡脾胃有湿邪而呕吐者,禁用。《本草害利》强调:“害!甘令人中满。有湿之人,若误用之,令成肿胀。故凡诸湿肿满胀病及呕家酒家,咸不宜服。”
2.不宜大量或长期食用。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大量或长期食用,会引起浮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甚至高血压、低血钾等毒副作用。
食物相克
1.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在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中明言“藻戟遂芫俱战草”,即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属于配伍禁忌,不宜同用。否则,会出现中毒反应。
2.鲢鱼。古有“甘草反鲢鱼”之说。
家用美食谱
甘草绿豆炖白鸭
用料:白鸭肉100克、绿豆90克、甘草20克,食盐适量。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