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及《建筑创作》杂志社对本文的支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不灭的圣灯
——一个部族780年的守护
侯健美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征西夏途中溘然长逝。
从那时起,蒙古族历史上逐渐产生了一个神秘的部族——达尔扈特。从诞生那天起,这一族人就不耕不种、不狩不猎、不服役、也不当官,而是世世代代以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的英灵为自己的职责。
780年后的今天,达尔扈特人依然守护着成吉思汗陵。超越时空的忠诚和执著,创造出人类祭祀史上的奇迹。
大草原上的神秘部族(1)
公元1227年,在席卷西夏、准备攻金的征途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倥偬的一生走到了尽头。
鞍马劳顿,天气炎热,水土不服,丧子之痛,再加上半年前坠马的伤痛,折磨着这位花甲老人。西夏都城中兴府就在眼前,攻城掠地指日可待,他却没能活着等到这一天。
是年8月,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下清水行营,终年66岁。在其身后,留下的是震烁古今的赫赫功业,包括东起太平洋、西至多瑙河、北抵西伯利亚、南达波斯湾,由他一手创建的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直到700多年后,美国《华盛顿邮报》还将成吉思汗评为“千年风云第一人”,理由是:在他的铁蹄下,人类文明开启了第一次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在著名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金庸先生借郭靖之口,道出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
但再多的是非功过,不妨交由后人去评说,草原上的人们,只管以自己的方式纪念自己的英雄。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建起祭祀宫帐,点燃了祭祀的酥油灯。在外族人眼里,这些祭祀宫帐不过是些白色的毡包,供奉有成吉思汗的遗物;但对蒙民而言,它们是成吉思汗灵魂的象征。
这些祭祀宫帐逐渐发展演变,到了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时,有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八白宫”。守护“八白宫”和负责祭祀的,是专门的一些人。也就是从这时起,蒙古族历史上多了一个神秘的部族:达尔扈特。
达尔扈特人的祖先据说都是成吉思汗的忠臣良将。大汗在世时,他们跟随大汗东征西讨;大汗去世后,他们的后人就忠心耿耿世代守护着大汗的英灵。今天的达尔扈特人,有些会骄傲地告诉你,他们的祖先叫博斡儿出,是成吉思汗最信赖的朋友,官做得很大,相当于今天的政府首脑;另一些人会说,他们是木华黎的后代,木华黎是成吉思汗的大元帅,为成吉思汗打下了大半个欧洲。
从部族诞生之日起,达尔扈特人就不耕不种,不狩不猎,不纳税,不服役,也不当官。他们毕生吟诵祭文,世代守护和祭祀“八白宫”,父死子继。据说,这是忽必烈给定下的规矩。
达尔扈特中的贵族,称为“牙门图德”,他们负责管理达尔扈特的内部事务,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圣物“苏勒德”(据说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每个牙门图德都有自己的职责,分别被忽必烈任命为“太师”(祭祀首领)、“太保”(安排筹措者)、“芒赖”(祭祀总管)、“宏晋”(演奏音乐者)、“格赫”(诵读祭词者)等。
大草原上的神秘部族(2)
祭祀的方式、祭词的内容也是在忽必烈时期逐渐成形,此后都是口传心授,十分机密。清早或是深夜,在寂静无人的地方,老一辈牙门图德会将祭祀的知识一字不差地传给自己选中的接班人。当然,只传儿不传女,接班人一般都是家中长子。一户牙门图德掌握的秘密,同是牙门图德的另一户人家也不得而知。
为了祭祀和生计的需要,达尔扈特人常常出门远行,一走就是一年半载。他们沿着阿拉善额鲁特北上,在喀尔喀西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向成吉思汗山叩头,转至贝加尔湖后南下斡难河取圣水,最后回到鄂尔多斯。一路之上,蒙古的王爷、贝勒、僧侣、民众都要顶礼膜拜,还要献上牛羊与金银。这叫“奉旨募化”,忽必烈还专门发了圣旨牌。
从元到清,史籍对于“八白宫”和达尔扈特的记载少而又少。其间的沧桑变迁,如今只能拼凑和想象:在交杂着河湖、戈壁的大草原上,行进着一队人马,队伍中的驼车格外显眼,驼车上架着白色的毡包——元朝灭亡后,先前分布在鄂尔多斯、漠北高原、元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元大都(北京)等地的各个祭祀白宫辗转大漠南北东西,几度分合,但无论队伍走到哪里,祭祀的酥油灯就亮到哪里,低沉婉转的诵经声就会跟到哪里,唱诵的,全是对成吉思汗的赞颂与祝福……
253年,一家一两银
草场依然枯黄,大片的土地没有人烟。路上的车辆和路边的房舍一样稀少,我们的汽车孤独地顺着甘德尔草原的丘陵地势上下颠簸。已是3月中旬,但在这里,下场雪还跟北京阴个天一样轻松随意。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圣主的院落”。
清代以来,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就安享这个名称,因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宫”几经辗转分合,最后集中到了这里。
成为达尔扈特,在元朝或许称得上是件美差,但随着世事变迁,在元朝统治结束后,数百年间仍坚持守灵和祭祀,无疑需要极大的忠诚和勇气。
据说清朝顺治皇帝驾崩时,达尔扈特人拒不戴孝,被官府怪罪。达尔扈特人毫不屈服,其首领跑到北京向朝廷据理力争:我们达尔扈特人世世代代都为成吉思汗戴孝,本来就戴着孝,绝对不能再戴另一种孝,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坏掉。清廷只好作罢。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外蒙古10个盟的王公决定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整编“五百户达尔扈特”。清政府予以批准,并再一次明确了受封的达尔扈特人不纳税、不当兵的权利。达尔扈特族的人数本来没人说得清楚,1696年之后,“五百户”就成为其总人口。直到解放前,这个数字也没有大的变化,始终维持在四五百户、两千来人的样子。
清政府当时还规定,每户达尔扈特人每年要筹措一两银子用于祭祀,史称“五百两”。从1696年到1949年,253年,达尔扈特人一家出一两银子的规矩从没断过。
到清末,达尔扈特人的生活日益艰难,当时的蒙古王爷为了抽鸦片或是给慈禧太后送礼,把大片大片的成陵禁地卖掉,达尔扈特人放牧牛羊的土地变成了人家的耕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一些达尔扈特人只得忍痛离开伊金霍洛。但不管走多远,每逢大祭,他们都会赶回来;不管日子多苦,该交的一两银子也总要交上。即使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陵为了躲避战火而西迁甘肃、青海的十多年里,达尔扈特人的“五百两”也照交不误。
按祖辈传下来的老章程,每天晚上要有4名达尔扈特人守灵,守夜时绝对不能躺着或坐着,都得一丝不苟地站好;每刻都要打一次钹,否则就得挨上几十鞭子,罚没一头牲口。1939年4月,在伊金霍洛采访的《民国日报》记者惊讶地发现,尽管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但近20年间因为误钹而挨过鞭子的只有一个人。
战火中西迁(1)
1938年,抗战烽火燃遍了中华大地。
这年10月,时任伊克昭盟盟长的沙克都尔扎布郡王(以下简称沙王)府里来了一位神色匆匆的客人。他自称是留日学生,有重要情报向沙王报告。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