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钧的姐姐先后嫁了两任丈夫,分别生下了刘继恩与刘继元)
此时宋朝军队已经进入了北汉境内,刘继元一边赶忙向好爸爸契丹求援,一边派出侍卫都虞候刘继业领兵出战。
这个刘继业就是后来小说《杨家将》里大名鼎鼎的杨老令公—杨业,他原名杨重贵,因为勇猛善战,所以被北汉开国皇帝刘崇赐名为刘继业,并被二代目刘钧收为义子。
(为方便起见,本书后续都统一叫刘继业为杨业)
然而尽管杨业是个猛人,但无奈手下兄弟不给力,他率领的军队与李继勋遭遇后,李继勋只是派先锋何继筠出战,就打败了杨业所部,斩首2000余人,俘获战马500余匹。
宋军乘胜夺取了汾河桥,并由此跨过汾河进抵太原城下,刘继元随即派人继续出战又再次战败,于是北汉彻底打消城外决战的念头,开始龟缩守城。
十月份,赵匡胤进一步展开攻心战。他向太原城内下了一道招降书:
只要北汉投降,可以授予刘继元平卢节度使,并且自郭无为、马峰(刘继元岳父、当朝国丈)以下也都可以领受藩镇。
然而这份传单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刘继元抗宋到底的决心十分坚定,不但自己不接受,还担心其他臣子会受到赵匡胤的诱惑,所以将关于他人受封的消息一并进行了封锁。
十一月,契丹的援军进入北汉境内,李继勋等人带兵撤退。
然而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就像小孩子打架,之前还怂怂的孩子却在自家大人来了以后马上崛起,刘继元在契丹爸爸的撑腰下,随即对宋朝实行了反推。
聪明的是,他没有选择进攻猛男李继勋的辖区,而是沿着之前宋朝辅助攻击的方向,出汾州进攻了天雄节度使赵赞,对其辖区内的晋州、绛州大肆劫掠了一番。
史料关于此间过程的记载非常简单,大家也许会感到很不尽兴而想问一句:完了?
起先宋朝大张旗鼓,趁北汉局势巨变之际,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击到了太原城下,怎么突然一下子就撤军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要从只言片语中找答案。
根据记载,李继勋兵围太原的奏报是九月下旬传到开封城的。
也就是说从九月中旬开始直到11月,李继勋等人至少对太原持续了一个半月的围攻,没有关于攻城情况的具体记载,说明期间过程应当是非常不顺利。
宋军上下经过实践,已经认识到再继续攻城短时间内也不会有结果,这才是造成李继勋等人退兵的根本原因,契丹援兵到来不过是一个促发条件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细节,也可为我们扫清谜团。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除了眼瞅着像内应的侯霸荣、郭无为之外,赵匡胤还激活了另一个隐藏在北汉内部的间谍。
这是一个名叫惠璘的宋人,很早以前便自称自己是宋禁军殿前散指挥使,因获罪投奔北汉。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又是在郭无为的帮助下,他被任命为供奉官。
宋军进入北汉以后,惠璘从太原跑出来找组织(这个操作有点迷,也许是当向导、传情报?),结果被北汉地方守军截获,抓回太原后,郭无为不问其罪,后来有他人出面指证惠璘,郭无为还将该证人杀掉灭口。
综合来看,赵匡胤继位后第一次攻打太原虽然草草收场,但这并不是他意料之外的事。
赵匡胤并非不知道太原之坚、攻城之难,而是他本来想的便是利用北汉皇帝换代之际,趁乱来次浑水摸鱼,能够一举拿下太原或是逼降北汉自然最好,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
所以在其他手段没成功,大军最终仍然要面对攻城这个选项的时候,李继勋等人不经请示、毫不犹豫的选择撤退,也必然是事先和赵匡胤经过充分沟通和准备的预案而已。
偷击不成便权做练兵,如此坦然淡定是因为赵匡胤本来就准备了后手的。
在这次进攻之后仅仅过去了2个月,赵匡胤便做出了一个超出所有人想象的大动作。
时间转眼来到969年,这次过大年赵匡胤非常高兴,因为符彦卿、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等一帮老哥们都在京城,他们是在年前从各自的藩镇回京参加祭祀典礼的,祭祀结束后皇帝舍不得让他们走,便把这些人都留下一起过年。
正月十一,赵匡胤还和老伙计们一起视察了皇家养马机构—飞龙院,都是武将出身,没有不喜欢马的,皇帝这一趟兴致也很高,让符彦卿他们每人挑一匹马带回家。
不晓得这期间赵匡胤有没有和这些战场宿将们商讨北汉的事宜,但没多久,全国上下就都知道皇帝又要打北汉了。
一月下旬,皇帝诏令殿中侍御史李莹等18人分往诸州,调拨军队准备往太原。
4天以后,皇帝再下诏,遣使49人发诸道兵,屯于潞、晋、磁等州。
这个时候就连吃瓜群众也能感到气氛有点不对劲了:
不到半年前,宋朝第一次进攻太原的时候,也就是命令卢怀忠等22人领兵屯潞州。
这次仅从先期的兵力调拨情况来看,战役规模要远超过上次,看来此番朝廷决心不小。
二月初,诏令宣徽南院使曹彬、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等,各领兵先赴太原。
这个命令就更令人遐想了,按照常理,李继勋本就在前线,如果还是李继勋、党进、曹彬等人带兵征讨,那应该同时宣布命令,何来曹彬、党进“先赴太原”一说?
莫非此次统帅另有其人?
本站网站: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