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赵光义的科举改革,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推动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抑制藩镇。
赵光义移居长春殿听政的当天,就同宰执大臣们谈论了一件国事,即边防事务。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边防事大,万机至重,当悉依先帝旧规,无得改易”。
按常理来看,皇帝换人具有重大的动荡隐患,安抚边防以备外敌入侵,也是正常逻辑,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当时以潘美为首的北宋禁军精锐还悉数云集在前线太原城下,这个时候赵光义千万要稳妥为上,避免引发军队动荡。所以他第一时间下诏潘美等班师回朝,一切事情等大军回来再说。
但就在此时,与契丹接壤的河北方向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担任瀛洲(今河北河间)防御使的马仁瑀作为总领关南防御事务的李汉超下属,却不严格遵守命令,擅自出兵进入契丹境内劫掠生口牛羊,于是二人发生了摩擦。
这种情况下,赵光义当起了和事佬,赶忙命使者带着金帛等到前线赏赐李汉超、马仁瑀,并以皇帝的名义摆了一桌酒席为二人说和。
压下这桩矛盾之后,赵光义就将马仁瑀调往与北汉接壤的辽州驻防。
在边关,这种隔三差五的派个小股部队入敌境打草谷的事多了去了,肯定不是第一次发生,而关于马仁瑀、李汉超二人的关系,史书也明确说了“仁瑀虽兄事汉超而多自肆”。
因此这类事情之所以在赵匡胤时期没有记录而被特意记录在赵光义继位之初,大概率就是李汉超一直都不太满意马仁瑀的这种不听招呼的行为,以前吧赵匡胤在的时候,知道这种事不是啥大问题,所以也懒得管,告状也没用。
这次正好赶上换了个新主子,所以李汉超索性想把问题报上去,看看新皇帝能不能给他站个台,借此抬一抬自己在马仁瑀那里的领导权威。
但不幸的是,你李汉超把问题想简单了、也把赵光义想简单了。
本来在军中就没有底气的赵光义,特别忌惮的便是这些骄兵悍将们不把自己当回事,结果刚当上皇帝且下过安抚边防的指示,你北边的大佬李汉超就来给我上交矛盾,这是明摆着要出我洋相吗?
这是你李汉超的意思还是你们北方边防将帅的意思呢?
边防的这帮将领如此恣意,也让赵光义开始将对军队的整治提上日程。受制于边防的特殊地位作用,现在还不可轻动。但那些位高权重的藩镇军头门,赵光义可就没那么多顾及了,立威就从这里开始。
赵光义先是以退居二线的原武胜军节度使田景咸之子游手好闲,在洛阳勇得“十衙内尊号”、民间风评极差为由,以强硬态度下诏,要求各地节度使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京城,将这些人安排在宫禁中皇帝眼皮子底下打杂,来挟制他们的老子。
紧接着,赵光义安排几名有代表性的老资格节度使退二线,他们是向拱(担任西京留守多年)、张永德(这个就不说了)、张美(柴荣时期就相继担任过三司使、宣徽北院使)、刘庭让(即刘光义,宋军伐后蜀时东路军主帅,与曹彬搭班子)。
赵光义这一招的确漂亮,这几个有头有脸的大佬被轻松安排了之后,确实对其他节度使产生了不小的震慑作用,极大地树立了新皇帝的权威。
但令赵光义本人没有想到的是,若干年后当他屡次败于辽军、北方防线无人可用之时,只能厚着脸皮请这些他亲自安排退休的老家伙重新出山来给他撑门面,这会是多么的讽刺。
这两个动作都做完之后,赵光义放出了他的最后大招,废除节度使兼领的支郡。
宋朝以前尤其是唐末五代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架构大体是中央朝廷、节度使以及州郡县等,节度使事实上是统辖省一级的大诸侯。
后来赵匡胤推行强干弱枝的政策,逐步从一些节度使辖区内剥离出来部分州县改为中央直属,这次赵光义在刚继位不久,就将这项措施彻底推广落实到全国。
自此以后,节度使尽管职务高、名号响,但管辖的范围真真正正缩到了一州之地,实权和影响力大受打击。
在名不正言不顺的突然继位的情况下,赵光义第一时间稳定住了朝局,无论是文官系统还是武将体系,都顺顺当当的服从了这位皇帝的领导。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他还能迅速地、强势的推动了科举制度改革和抑制藩镇两项庞大的工作,其中展现的威势、能力和手腕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感叹。
然而赵光义的目标远不在此,摆平内政对他来说不过是小儿科,开疆扩土、武功卓越才是他的终极追求。
但是在向外用兵之前,他首先要把自家内部的遗留问题画上句号,这俩问题就是福建和吴越。
先说福建,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存在的政权叫做闽,是由一个叫做王审知的人建立的,909年王审知被后梁朱温册封为闽王,此后闽一直奉中原王朝为正朔,不管是如何换代,始终坚持称臣纳贡、遣使求封。
闽版图最大时期,统治了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五州之地,基本就是现在福建省的版图。
但是当王审知死后,王家子弟出现了弟杀兄、子杀父的内乱,恰巧此时南唐中主李璟继位,志大才疏的李璟仗着老爹李昪几十年休养生息积蓄的巨大国力,出兵妄图吞并闽国,最终结果是这场南唐原本已经取得全胜的战事,最后变成了南唐、吴越和闽国残余势力三家瓜分闽地。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