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崇祯十七年秋笔趣阁 > 第39部分(第2页)

第39部分(第2页)

若被清军击败再降,他们必然不受重视,但如果临阵倒戈,为清军的胜利奠定关键一击,那他们必然得到重赏,加官进爵亦是不在话下。

这时黄得功正领兵同清兵力战,根本不知晓,二人心思,他正欲领亲卫去支援右翼时,突然一箭袭来,正中公喉。

一时间,黄得功血流如注,直接从战马上跌下。

一众亲兵见此,顿时大惊失色,连忙将公架起。

这时明军已经势危,若主将再退,必然立马溃败,黄得功伤势颇重,却不愿退下,谓亲卫曰:“莫要声张,勿使本将倒下,本将立于此,则军心不乱,尚可一战。”

黄得功以为是飞来流矢,射中自己,却不想是田雄射来的一箭,他见一箭正中黄得功,立马大喜,引兵反叛。

明军本就处于劣势,如今又有田雄、马得功二人发动叛乱,临阵倒戈,立马被清军杀败。

这时公已口不能言,亲卫们要护他退去,他却知自身伤重,无法逃离,而且麾下兵马溃散,使他满心悲愤,心中万分不甘。

黄得功还欲再战,但身边的人马却不断减少,已然无力回天。

公知事已不济,又不愿陷于敌手,乃拔刀自刎而死。

其后公之妻,翁氏闻公死节,随于家中自缢而死。

弘光之初设四镇,杰早死,二刘已降,今黄得功身死,大明五大藩镇,精锐丧失殆尽。

兵败如山倒,随着黄得功自刎,芜湖明军回天乏力,总兵翁之琪被清军逼入绝境,拒不投降,投水而死。

正是“靖南忠无二,之琪义无双;战场俱死节,史册共流芳。”

锦衣卫指挥使马銮于后阵督战,却被败兵冲乱阵型,麾下兵马也跟着溃败,尼堪随领骑兵掩杀,驱赶败兵于江边,败兵多被赶入江中溺死,马銮不知所踪。

黄部将领,死者无数,总兵卜从善,丘越,于永绶,杜弘域皆被俘虏,后降清。(作者书中之人名,职位多为历史上的人物,除极少数为作者自撰外,皆是真人真事。)

弘光于营中,知明军大败,便欲再次出逃,却忽然有两名将领领冲进帐来,正是那叛将田雄、马德功。

二人欲投清庭,反戈一击却是不够,还须一件大功,便欲生擒弘光,而后献给清庭,以此来换取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

二人闯进帐来,砍死弘光的护卫,而后田雄负弘光于背,马得功执弘光二足,弘光恸哭,哀求二人。

二人曰:“我功名所在,不能放你也。”

帝闻之深很之,以牙咬田雄颈肉,血流渍衣。

第76章再援扬,小隐献策

弘光朝廷当国一年有余,正处于内忧外患日益加深之际,君臣上下,坐拥江南半壁,雄兵五十余万,本该大有可为,但却一心偏安,不仅没有因北都沦陷,先帝殉国,而振作起来,反而在**,党争上远远超过先帝之时。

弘光朝的败亡,作为皇帝的朱由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若将亡国归咎于皇帝荒淫昏庸,却也不妥。

因为党争、**、武将跋扈、忙于权利再分配的内耗,才是弘光朝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日,刘良佐押解弘光返回南京,入城后,街道两旁,有南京百姓夹路唾骂,更有投瓦砾者。

弘光见此,心里无限懊悔,不禁掩面而哭,对身边的皇后及妃子道:“朕自幼未曾受帝王经世之学,今日方知君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君为仇寇。”

这时弘光已经被砸得浑身是血,他却不闪不避,任凭百姓唾骂,任凭百姓发泄心中怒火。

一旁的皇后,担心皇帝承受不住,想要护着皇帝,但却被皇帝拒绝:“朕抛弃百姓而逃,陷子民于胡尘,溃为君父,今百姓如此待朕,朕心中之愧,或许能减轻一些,皇后勿以朕为念。”

皇后及众妃子闻之,无不潸然泪下。

正是“北虏兴兵入寇来,弘光偷生弃江南。平庸天子亡国君,悔不当初夜离京。祖宗基业多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败国亡家方知错,泪满衣襟徒奈何。”

弘光被押入南京,自然少不了被多铎一番羞辱,不久后便又解押到北京,会同在京的十七位大明藩王,一道被清庭凌迟处死。

弘光帝才能平庸,又无大志,只能算蜀后主刘禅,能掀起什么风浪?却被清庭杀害,在京藩王亦被清庭杀绝,足见满清所鼓吹的为思宗皇帝报仇,是多么的无耻,心胸多么的狭隘。

历朝历代,可有凌迟天子之举!

满清的残暴可想而知,其以蛮夷统华夏的不自信,其心虚,害怕明宗室活着,会为汉族反抗起到精神作用,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

在南京易手,弘光被俘之际,长江口崇明岛上残存的一万多明军,却一片茫然。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