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秀才差一点丢掉到手的幸福,源于他对事物的认识太过执着,是非观念太强。换了是我,肯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我觉得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
很多人不会藏,藏不住该藏的东西,是因为不懂得不分是非的好处。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贪婪无度。统治秩序极其混乱,人民苦不堪言,绿林、赤眉两军适时打起反王旗帜,共图大业。但起义军内部不和,经常为权势而争斗不已。
公元23年,绿林军内部为争权夺势。设计杀死了刘秀的哥哥。刘秀得知后,赶紧从外地奔回“请罪”。缄口不谈兄弟两人在昆阳大捷中的功绩,不为哥哥服丧,也不与哥哥的旧将交谈,在绿林众将面前言谈举止和原来一样,丝毫看不出悲哀的样子。这样,刘秀终于骗过了当时已被拥立为帝的刘玄和许多参与谋杀哥哥的将领的眼睛,保住性命并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以致后来刘玄还糊里糊涂地派他去河北进行扩展势力的重要工作。刘秀趁此良机在河北境内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待羽翼成熟才拥兵自立,一举打败绿林军,杀了刘玄,自己当上了东汉的开国皇帝,这才有封建治世上的“光武中兴”。
丧兄之痛不可谓不大,但刘秀却能忍此大悲痛,强装笑颜。假使他当时心存是非之念,执着于对错之间,不隐亡兄之痛而发一夫之怒,非但不能为惨死的兄长报仇,反而会白白送去自己的一条性命。有时候,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是上上之策。
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占。”也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规定怎么样处理好,也没有规定怎么样处理不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只要合理恰当,就可以了。
确实,人世间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用对和错来简单区分的,合适与否,才是最为紧要的。对于身边的事理如何看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孔子的方法值得我们偕鉴。
生活中,凡事不可认死理,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学会不分是非,采取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接人待物,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品德。否则,聪明过度,妄下结论,往往会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引火烧身。
随方就圆可减少阻力
东晋的元老重臣王导,晚年耽于声色,不理政事,手下人怨声四起,说他老迈无用,而王导自言自语道:“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意思是说,现在社会上的人说我昏愦无能,然而后代人将会因我现在的昏愦无能而感激我。此话怎讲?
原来五胡乱世之后,大批北方人移居到南方,既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秩序上的混乱,东晋立国之初,政局极为混乱,皇帝被权臣走马灯似的换下,王导曾被皇帝戏邀共登龙床,幸好他聪明,赶快谢绝。手下权臣之间互相倾轧,士族与庶族之间互不通婚,互不往来,士族子子孙孙享受高官厚禄,庶族世代居下,两个阶层矛盾极深。北方人南下,势必要侵扰南方人的利益,形成南北之争,加之北方胡人时来侵扰,民心甚为不安。这一切对王导来说,简直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甚至是越理越乱,因为只要他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引起双方大的争斗,从而影响到政局的稳定,立国之初,根基本来就是稳不住的。只见他稳坐本位,无为而治,做和事佬。争斗的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后,政局也就稳定下来了,他死后,东晋的生产恢复起来,有了一定的中兴气象。难怪后代史家都评论此人是个聪明官。为了保存实力,达到向上升的目的,有时不得不装聋作哑。
孙子说:“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形”的问题,运用“形圆”的心术,关键要懂得“形”的作用,外圆而内方。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是立世之本,是实质。
船体,为什么不是方形而总是圆弧形的呢?那是为了减少阻力,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交际中处处有风险,时时有阻力。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生活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如果不懂“形圆”,缺乏驾驭感情的意志,往往会碰得焦头烂额,一败涂地。
威名赫赫的蜀国名将关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若说关羽的武功盖世超群,没有人会质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等,都是他的英雄写照。但他最终却败在一个被其视为“孺子”的吴国将领之手。究其原因,是他不懂心术,不懂“形圆”。他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为人心胸狭窄,不识大体。除了刘备、张飞等极个别的铁哥们之外,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他一开始就排斥诸葛亮,是刘备把他说服;继而排斥黄忠;后来又和部下糜芳、傅士仁不和。他最大的错误是和自己国家的盟友东吴闹翻,破坏了蜀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基本国策。在与东吴的多次外交斗争中,凭着一身虎胆、好马快刀,从不把东吴人包括孙权放在眼里,不但公开提出荆州应为蜀国所有,还对孙权等人进行人格污辱,称其子为“犬子”,使吴蜀关系不断激化,最后,东吴一个偷袭,使关羽地失人亡。
《菜根谭》中说:“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意思是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都是能谦虚圆活的人。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人告诉他:“某某骂你。”富弼说:“恐怕是骂别人吧。”这人又说:“叫着你的名字骂的,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说:“恐怕是骂与我同名字的人吧。”后来,那位骂他的人,听到此事后,自己惭愧得不得了。明明被人骂却认为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使对手自动“投降”,这可说是“形圆”之极致了。富弼后来能当上宰相,恐怕与他这种高超的“形圆”处世艺术很有关系。但富弼又绝不是那种是非不分,明哲保身的人,他出使契丹时,不畏威逼,拒绝割地的要求。在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大臣极力主张改革朝政,因此遭谤,一度被摘去了“乌纱帽”。在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人际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呢?
富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就是做人既要外形“圆活”,心胸豁达,与人为善;又要内心“方正”,坚持原则,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糊涂之理正是一种随方就圆、游刃有余的人生智慧。水自漂流云自闲,花自零落树自眠。于狭窄处,退一步,糊涂一事,得一人生宽境;遇崎岖时,让三分,糊涂一时,开一人生坦途。于是,糊涂成了人生的润滑剂,智者抽身来,抽身去,出世、人世,均通达无碍了。糊涂是一种大智,纵目可及三千里,才能忍得闲气小辱,才能食苦若饴,从中得到滋养;糊涂是一种大智,能容纳天地,才能不为利急,不为名躁,左右逢源,进退有据;糊涂是一种大智,是一种能勘破世事,也能勘破自己的大智。给自己一个假面,又不怕丢失自己。
人际交往不可太认死理
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其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的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躬省自身,自问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礼?否则别人为何如此对待自己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结果合乎仁也合乎礼了,而对方强横的态度却仍然未改,那么,君子又必须反问自己:我一定还有不够真诚的地方,再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没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强横的态度依然故我,君子这时才感慨地说:“他不过是个荒诞的人罢了。这种人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呢?对于禽兽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有人的地方自然会有矛盾。有了分歧不知怎么办,很多人就喜欢争吵,非论个是非曲直不可。其实这种做法很不明智,吵架又伤和气又伤感情,不值。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推而广之,人和也万事兴。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太认死理,装装糊涂于己于人都有利。
事实上,按照一般常情,任何人都不会把过去的记忆像流水一般地抛掉。就某些方面来讲,人们有时会有执念很深的事件,甚至会终生不忘,当然,这仍然属于正常之举。谁都知道,怨恨会随时随地有所回报,所以,为了避免招致别人的怨愤或者少得罪人,一个人行事需小心在意。《老子》中据此提出了“报怨以德”的思想,孔子也曾提出类似的话来教育弟子,其含义均是叫人处事时心胸要豁达,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态应付一切。
《庄子》中对如何不与别人发生冲突也作过阐述。有一次,有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很吃惊,于是,他大声咒骂了一通扬长而去。翌日,又回来向老子道歉。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说我是马的话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达,有涵养,不要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欢论人短长,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谈论自己,完全不必理睬这种人。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别人说些什么呢?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过分挑剔,“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当“孤家寡人”,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具有宽阔的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
但是,如果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毛病,动辄横眉立目,发怒斥责,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许多工作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怄气呢?可如若调换一下位置,站在挨训人的立场,也许就会了解这种急躁情绪之弊端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