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元月16日上午,张爱萍与王德又一次听取了“浙东前指”司令部关于敌情、气象情况的汇报,当即决定:登陆部队于16日黄昏由石浦向头门山开进,17日拂晓前到达头门山、高岛进攻出发地。
同一天中午,张爱萍、王德以“前指”司令员和参谋长的名义,向位于北京的总参谋部和位于南京的华东军区郑重报告:
……今天气象测量:17、18、19等日的云量、风浪、潮汐等天候适宜海、空作战(18日最好,19日后可能开始变坏),故我们对一江山的登陆作战,内定于18日实施;登陆部队于17日拂晓前到达头门山、高岛进攻出发地;我们于17日晨自现地出发,当日晚间到达头门山“前指”……
本来,“前指”应当仍在宁波市实施指挥。但张爱萍坚持要“超前指挥”,要像步兵团长一样亲临战场,既能观察到部队的战斗行动,又能观察到一江山岛、大陈岛的动态,所以选定头门山岛为前进指挥所。
元月17日6时,晨光熹微,东边的天空只露出一缕淡淡的鱼肚白。
张爱萍安排聂凤智副司令员坐镇宁波“天主教堂”内的“浙东前指”,负责与总参谋部、华东军区保持联系,并指挥空军、海军航空兵保持控制浙东战区的制空权,自己则和参谋长王德带领着陆、海、空三军的3位作战参谋乘车由宁波登程,经奉化、临海、海门,向设在头门山的前线指挥所进发。
风依然在刮,然而似乎总也吹不走浓重的云层,天空阴沉沉的。
坐在驾驶员右边侧的张爱萍,把手从打开的车窗伸出,时而仰掌向上,时而侧掌向前。王德等参谋人员看得出,司令员这是在测试风力。他们的心里和张爱萍一样,都是沉甸甸的:明天,那将要记入史册的一天,风能停、天能晴吗?
越野汽车抵近临海县灵江渡口时,风势明显减弱,有时几乎停止。张爱萍和王德等人的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必胜的信念犹如铁板钉钉。
蓦然,一个军人出现在张爱萍面前:“报告司令员,台州军分区参谋科长吴钊向您报告……”
“什么事情?”张爱萍的心一时被提到喉咙口。
“军区石—宸处长打来电话,说有急事向您报告。”吴钊见到张爱萍的神态,说话的声音也情不自禁地有些颤抖,“这里没有电话,请您到军分区接电话。”
原来在他们走后不久,石一宸接到了总参谋部的复电:
1月16日电悉。我们认为1月18日攻击一江山为时过早,必须继续充分准备,在气象良好情况下,确有把握时实施。过急发起进攻,受挫后将会造成不良影响,于我不利。总之,应以准备充分、气象良好为好,攻击时间可自由选择,甚至推至2、3月亦可。望照此执行。
真仿佛晴空霹雳,那一瞬间石一宸出了一头冷汗:这可怎么好!部队已经到位,“前指”司令员率“前指”人员正在奔赴前线指挥所的行进途中。
石一宸是张爱萍的老部下,他太清楚这位老首长的作战特点了:干事情干脆利落,调兵遣将也总是争分夺秒。如果不尽快把总参谋部的指示报告给他,说不定他又在做什么新的部署了!情急之中,石一宸突发奇想:立即电告位置处于最前沿的台州军分区,让他们派专人到灵江渡口,堵住“前指”首长,以便尽早报告,同时请张爱萍尽快给总参谋部的陈赓副总长回电话。
听完报告之后,张爱萍不禁自言自语:真是莫名其妙!
毛泽东授权彭德怀下决心(2)
他和王德目光相对,简单地交换了一下看法。
“你看这一仗,有胜利把握吗?”张爱萍问。
“如果没有美军干涉,胜利是有把握的。” 王德肯定地回答。
他们两人更加坚定的一致意见是:战斗决心不变!
张爱萍以最快的速度驱车赶到台州军分区的作战值班室,打保密电话找到了副总参谋长陈赓。
“哈哈!”还没容得张爱萍开口,听筒中便传来陈赓副总参谋长的笑声,“不赞成我们的那个意见,是吧?”
张爱萍与陈赓是性情相似的老相识了。此刻,向来说话不带拐弯的他更是语气干脆、一针见血:“是不能接受。”
张爱萍一一详细陈述了他和“前指”其他领导的共同意见:“目前,部队的各项作战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而且都已经进至待机地域,18日的气象预报良好,又没有美机、美舰的干扰,是发起进攻的大好时机。如果改变作战计划,延期进行,除了我军的作战意图难免暴露外,大批老兵退伍,部队还要从头训练,其损失和影响不可估计……”
“哎呀,有这么严重吗?”陈赓还想说服张爱萍,但均被张爱萍一一“驳回”。
其实,陈赓和张爱萍两位战将的心是相通的:气可鼓而不可泄,谋可深而不可疑。临阵犹豫,是兵家之大忌!恩格斯说过,放弃有利时机去对付敌人,就是犯了战争中所可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坐失良机是最可痛惜的啊!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