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提高社交能力的措施 > 第九章 交往须知的人情世故(第1页)

第九章 交往须知的人情世故(第1页)

第九章交往须知的人情世故

做好事也要适可而止

据说,有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说是有一位女士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可离婚的原因听起来却像天方夜谭,令人感到不可信。用她丈夫的话说:“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都觉得受不了。”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关心照顾别人,就是我们说的母性特强的那种人,她这种特点简直到了狂热的地步。

她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把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等,全都由她一个人包办了,而且,别人决不能插手。这样一来,弄得丈夫、公公、婆婆用所有的家人都觉得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

在家庭的其他成员眼里,好事几乎都被她一个人做尽了。这样,久而久之,全家人对她忍无可忍,终于提出要让她离开这个家庭,原因是他们都感到心理不平衡,有一种被架空或承受不起的感觉。

看了上面的故事我们也许会有所感触,那就是做好事也可适可而止,不要对他人太好了。用心理学来分析这个故事,这位女士的过于勤快触犯了全家人日常生活的平衡心理,久而久之使他们在心理上不能忍受,所以不得不要她离开。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适当地保持距离,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才能平衡人际交往的法则。所谓交往,就是要有来有往,如果只来不往就违反了自然交往的规则,因此,也就不会长久。

也许我们很多人认为“坐享其成不好么?”很多人不是都愿意这样吗?其实,“享受现成”也要有个度。实际上,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他们正常生活的需要,出现异常人们就会感到不安或不自然。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我们知道,戴尔?卡耐基几乎是“成功人际交往”的代名词。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

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的心理失去平衡,开头的那个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譬如:在大部分的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抱怨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结果孩子却并不领情,其实是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所致,也许在孩子们的心中会这么想:既然你们乐意对我这样好,那就由你们算了。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记住这一点:好事不要一次做尽。不要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就会令彼此的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这样更会使对方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其愧疚感就会让其选择疏远,甚至釆取逃避的方式。所以,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要留有余地,凡事皆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准则,

[交往心理点评】

交往中要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的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人情过度”,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所以,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双方的心理才能平衡、才能长久的交往下去。

坦然面对飞来的诬陷

据说,日本名僧白隐禅师,在松荫寺当住持时,曾被人冤枉、蒙受不白之冤。那么,他是如何面对的呢?

一天,家住在松荫寺对面的花店老板突然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竞然怀孕了。一气之下,他严厉追问男方究竟是谁,谁知其女孩儿在情急之下竟随口回答:“就是对面寺院那个和尚,他汙我拉拉扯扯……谁知道结果就变成这样了。”

她的父母听了这番话,当然很是生气,盛怒之下就不分青红皂白跑去找白隐禅师理论,痛责他的恶行。

那知,白隐禅师听了,并不辩解,只应声说:“是吗?是吗?”后来,花店老板的姑娘真的生下一个男孩,她的父母要求白隐禅师收养,禅师依然面带微笑回答:“是吗?是吗?”就担负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

再到后来,这件事情传开,变成镇上的特大新闻。于是,每次白隐禅师外出的时候,人们都冷眼相视,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出言责骂,而他却一副什么也没发生似的而毫不在乎的样子。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花店老板的女儿深觉自己愧对白隐禅师,便对父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孩子是她情人的一一个和她同住一村的年轻人。

花店夫妇听了,知道冤枉了白隐禅师,就赶紧到寺里向禅师道歉,

这时,白隐禅师仍然还是回答那句老话:“是吗?是吗?”

其实,白隐禅师早已悟透俗世,他的修为已经到了“八风吹不动”的境界,谣言根本无损伤他的人格与心境。

一般来说,当蒙受不白之冤或遭到中伤、诽谤之时,大多数的人都会急于辩解、澄清,像白隐禅师这样置若罔闻、泰然处之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用心理学来说这个故事,白隐禅师平和的心理,宠辱不惊的安然神态,唤起了花店姑娘的醒悟心理,使她终于于心不忍。

鲁迅曾劝勉世人说:“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

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可避免地会遭人误解。这时候。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反省别人为什么会对自己产生误解,如果是空穴来风,就要以行动来洗清自己的冤屈;如果是恶意毁谤,则根本不必去理会。要用足够的耐心,去鞭策诽谤小人的自觉醒悟!

醒悟是一个人良知的发现,要得到小人的醒悟,首先要使其明白自己是知道诽谤这件事情的,他们才能够知道你的大度。而所诽谤之人之所以就范,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隐蔽,一旦隐蔽的身份被揭穿或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警觉,就会有所收敛。

还有重要的一点我们也要记住,在遭到他人恶意中伤或倒霉的时候,切勿轻易地向他人吐露这些失意的事情。生活中可以说每个人都会有失意,包括事业上的失意、感情上的失意、家庭上的失意。其失意本就是一种痛苦,搁在心里不找人倾吐更是痛苦。据说,把失意埋在心里还会造成心理的疾病,所以找人倾吐也是好的。可是根据很多人的经验,失意的事还是不要轻易吐露比较好!

因为,吐露失意事,不管是主动吐露或被动吐露,都有很多副作用一无意中塑造了自己无能、软弱的形象。虽然每个人都会有失意事,但如果你在吐露失意事时,别人正在得意。那么别人会直觉地认为你是个无能或能力不足的人,要不然怎么会“失意”?嘴巴虽然不会说出来,但心里多少会这样想。并且,别人对你的印象分数会打折。

很多人凭印象来打别人的分数,一般来说,自信、坚定的人,他所获得的印象分数会比较高,如果他还是个事业有成的人,那

么便会获得“尊敬”,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如果你的失意事让别人知道了,他们下意识地会在分数表上扣分,本来八十分,一下子就不及格了,而他们对你的态度也会很自然地转变,由尊敬、热情变得不屑、冷淡。

还会形成社会印象。失意事如果说得太多,或是经由听者的

传播,让朋友都知道了,那么,别人会为你贴上一个标签:“失败者!”当别人谈到你时,便会想到这些事。在现实的社会里。失败者只能自己创造机会,别人是吝于给你机会的。尤其传言很可怕,明明小失意也会被传成大失败,这都会对你的未来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阻碍。谁管你是怎么失意、失意的实情又是如何呢?

我们也不是说“失意事”只能闷在心里,但必须看时机与对象,最好是亲人或好朋友。因为,你的一切他们都知道,包括你的坚强、软弱、优点、缺点,所以跟这些人说才能“确保安全”,甚至倒在他们怀里肩上大哭一场也无妨。

再说社会上还有一种人,大家必须知道:这些人专门打落水狗,落井下石。你失意,也正是你最脆弱的时候,碰上这种存心不良的人,你可能就要倒霉了。所以,碰到失意时,还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让时间冲走一切不快乐的失意吧!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