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自律,完善自身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话的意思就是君子严于律己,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规范,使自己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而小人只苛刻要求他人,而对自己却放任自流。在严格要求自己方面,长孙皇后的言行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唐太宗长孙皇后十三岁时与唐太宗成婚,武德元年(618年),被册立为秦王妃。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册拜为皇太子妃。武德九年八月,太宗即皇帝位,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崇尚节俭,服饰用具,力求简省。太宗经常与长孙皇后谈论朝廷赏罚之事,皇后引用《尚书·牧誓》中的话回答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是个妇人,岂敢干预国家的政事?”太宗坚持与皇后谈论,皇后终不发一言。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皇帝早在少年时期就交往密切,又是辅佐太宗取得成功的元勋,太宗对他十分信任,他经常出入内宫。太宗将把朝廷重任委托给他。皇后坚持认为不可,找机会对太宗说:“我既已托身紫宫,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让我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担任要职。汉朝吕氏、霍氏两家外戚专权,应该引为铭心刻骨的教训,希望本朝不要让我的兄长担任宰相。”太宗没有采纳皇后的意见,终于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又秘密地让长孙无忌苦苦地请求不担任要职,太宗不得已而答应了长孙无忌的请求,改授予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皇后才安心愉悦了。
长孙皇后有个异母兄长,名叫长孙安业,好酗酒,而且不务正业。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去世的时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还年幼,长孙安业就把他们兄妹俩赶回他们的舅舅高士廉家,皇后对此事毫不介意,时常请太宗厚待长孙安业,长孙安业的官位做到监门将军。后来长孙安业与刘德裕秘谋叛乱,太宗将要杀掉长孙安业,长孙皇后叩头流泪为他请命说:“长孙安业罪该万死。可是他对我不仁慈的事,天下人都知道,现在若对他处以极刑,人们必定认为我倚仗皇帝的宠幸而报复自己的兄长,这不是有损圣朝的名誉吗?”因此,长孙安业才得以免去死刑。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太宗特别疼爱。到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命令有司,陪送的嫁妆要是长公主的一倍。魏征进谏道:“当初汉明帝时,将要封皇子,明帝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同等对待呢?’可是,所谓长公主,确实应该比公主尊贵,感情远近虽有差别,义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如果让公主的礼仪超过长公主,恐怕于理不合,请陛下考虑。”太宗回到内宫后,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皇后叹息道:“我曾经听说陛下十分器重魏征,但一点都不了解其中的缘故。他实在是能用义来制止皇上感情用事,他真称得上国家正直的大臣了。我与陛下是结发的夫妻,深受礼遇,情义深重,可是每当进言时,必定要看陛下脸色行事,尚且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臣下感情比我与您要远,礼节上又有君臣之隔,所以韩非子为此称向君主进言难,东方朔也说向君主进言不容易,这其中确实有原因咽!忠言虽然逆耳,可是对行事有利。有关国家急务的意见,若采纳,则社会安定,若拒绝,则政局混乱,我诚恳地希望您仔细考虑,则天下人都十分幸运。”于是长孙皇后派内宫太监带着五百匹帛,前往魏征的住宅赏赐给他。
太子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对长孙皇后说:“东宫的用具缺少,想奏请皇上、皇后予以添置。”皇后不答应,说道:“作为太子,所担忧的是美德不立、美名不扬,何必计较用具少呢?”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陪太宗住在九成宫,不幸染病,且病势沉重,太子李承乾入宫侍奉,秘密启奏皇后道:“医药已经用尽,您的病势仍不见好转,请让我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并使人入道观,希望能得到上天赐福。”皇后说:“人的死生由命注定,不是人力所给予的。若做善事就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平时从未作恶;若做善事无效,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罪是国家的大事,佛教、道教不过是产生于不同地域的宗教罢了,不仅国家政体无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作的,岂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国家的法令?”听了母后的这番话,太子李承乾不敢向父皇提出这个要求。太子把皇后的话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又把这些话奏闻太宗,太宗和侍臣们听了这些话,无不流泪叹息。朝臣们都请求大赦天下罪犯,太宗答应了朝臣的请求,长孙皇后听说以后,坚决要求撤销赦罪的决定,这个决定才没有实行。
长孙皇后在病危时与太宗诀别。当时,房玄龄因为小的过失触怒了太宗而被免官回家,皇后强撑着病体对太宗说道:“房玄龄事奉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都是他参预策划的,他始终不曾泄露过一个字,他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希望您不要抛弃他。另外,我家族之人,侥幸成为皇亲,既然不是因德高望重而被抬举,就容易踏上危险境地,若要永久保全,一定不要让他们把握重权,只以外戚的身份朝见皇上就很幸运了。我在世时,既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死了也不要厚葬。况且所谓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让人们看不见。自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朝代,才大造陵墓,劳民伤财,被有智识的人们嘲笑。我死后只求依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埋葬我所需的物品,都用瓦木造就。俭薄送终,就是对我的怀念。”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己卯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享年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生前曾撰述古代妇女的善事,刻成十卷,书名叫《女则》,皇后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言。还曾经著论文一篇,批评东汉明帝马皇后,认为她不抑退外戚,使他们当朝掌握重权,却制止他们车水马龙,认为这是开其祸患之源而节其末节之事。并且告戒主管的官员道:“这些文章是我用来约束自己的。妇人的著述没有条理,不想让皇上看到,千万不要对皇上说。”皇后去世后,宫中的官员把些事奏明太宗,太宗读了以后更加悲痛,把这些书拿给近臣们看,并且说:“皇后此书,足可以流传后代。难道是我不知道天命而不能割断思念之情吗?因为她常能规劝我,补足我的缺漏,如今不能再听到她的善言,这使我失去了一位贤德的助手,因此令人哀痛啊!”
长孙皇后能严于律己,决不干预朝政,而且严格约束亲兄,力戒外戚专权,这既是为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也是对长孙家族的保护,因为历史上外戚始而专权,终而遭灭门之祸者并不鲜见;长孙皇后在政治上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适时适度地规谏太宗,为太宗拾遗补阙,使太宗既不因喜以谬赏,又不因怒而滥刑;长孙皇后又能宽以待人,豁达大度,不计较个人恩怨,而且能以德报怨;长孙皇后虽位极人臣,但崇尚节俭,身前不求奢华,身后更只求薄葬。纵观长孙皇后的立身处事,她不愧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女丈夫。在长孙皇后身上集中了中国妇女的许多传统美德,太宗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应该说也有着长孙皇后的一份作用。
长孙皇后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深知取得政权的艰难,于是自觉承担巩固政权的;作为强化唐太宗的地位,她采取了严于律己的立身之法,因为皇后的品行,正是皇帝政治作风的体现。皇后的严谨,反映出这个政权的希望。
严于律己,既是做为一个成大事者的内在要求,也是保全自身的长远之道。一个人,一旦他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就是他走向失败的开始。
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私欲
才可自立,欲可自毁,才不一定人人都有,欲可是天生带来,因此,对于一个人的才能,一定要万分珍惜,对于一个人的欲望,更要做尽可能的限制。如果私欲泛滥,其结局只能是失败。才大欲亦大,这也许是规律之一,但如果不能控制欲,则才无以发挥,即使发挥出来,亦会身败名裂。金代的海陵王完颜亮,本是一个具有非凡才智的皇帝,只因他欲火横流,不仅没能成就一番事业,终致身败名裂。他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完颜亮是辽王完颜宗干的次子,其母大氏是宗干的侧室。完颜亮自小聪敏好学,其母大氏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完颜亮幼承母教,对于汉族文化有很深人的了解。但由于是庶子,所以经常遭受正室徒单氏的歧视,他就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求自保。这种青少年时期的经历,造就了他既早熟持重,遇事谨慎而又猜忌残忍、城府莫测的性格。公元1140年,完颜亮十八岁,由于父亲的庇护,被熙宗封为奉国上将军,其后官职屡得升迁。不久,父亲宗干病逝,完颜亮失去了靠山,幸亏他自小养成了善于察颜观色和见风使舵的性格,所以仍能同王公大臣处理好人际关系,甚至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他把小时趋奉徒单氏的本领运用到官场之上,颇见效果。
公元1149年(天德元年),完颜亮通过内应,带人闯入熙宗的卧室,杀死了熙宗。完颜亮就在金熙宗的血泊中即位。为了消灭异己力量,完颜亮严密封锁熙宗被杀的消息,当即诈传熙宗圣旨,以召集众大臣立皇后为由,要大臣们到朝商议。众人丝毫不知就里,匆忙到来,完颜亮便埋伏武士,就朝堂之上捉住了曹国王宗敏、右丞相宗贤,立刻处死。并封秉德、唐括辨为左、右丞相,乌带为平章政事,下令改元天德。
完颜亮在消除了他的政敌之后,仍然作无谓的杀戮,可以说是随意妄杀,只要他看不顺眼,即加杀戮。他见宗室斜也一直不太归心,就又派人假造谋反信件,根据这一信件,把掌握军、政大权的斜也宗族以及一些他所不信任的大臣杀掉,结果,又杀掉了一百三十多人。
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残忍好杀的不在少数,像完颜亮这样的人,还可以找出不少,但在荒淫无耻方面,却极少有人能同他相比,就是以此著名的隋炀帝杨广,比起他来,也是自叹弗如。在完颜亮当宰相时,还能装出一副兢兢业业的样子,妾不过三人,等当了皇帝,后宫有无名号的妃子宫女就不计其数了。这还不算最为无耻,最无耻的是他强抢大臣之妃,尤其是乱伦,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他曾对心腹大臣萧裕说:“我即位之后,子嗣不多,党人妇女中有很多人是我的中外亲,可以纳入宫中。”萧裕还算是个明白人,他劝谏完颜亮说:“陛下即位之后,诛除了不少宗室,虽说他们罪有应得,但毕竟天下人心未服。如果再把他们的妻妾纳入宫中,其中还有一些是陛下的宗亲,恐怕更会惹起世人的议论。”但完颜亮拒不听从,萧裕不敢违拗,只好按完颜亮之命办理。其结果,完颜亮的婶母被封为昭妃,宗本的儿媳、宗固的两个儿媳,以及秉德的弟媳均被纳入宫中。完颜亮的婶母(后被他封为昭妃)已生有一女,完颜亮竟令她母女两人一同侍寝。完颜亮的表叔母、宗本之女(完颜亮的从妹)、宗望之女(亦是他的从妹)、宗弼之女(亦是他的从妹)以及他的外孙女等六七个与他有血亲关系的女子,都已婚配,还有多人早已生儿育女,完颜亮也强行夺之,把她们纳入宫中,供他淫乐。
对于一些颇有姿色的女子,完颜亮更是不择手段地猎取。乌带官居节度使,是帮他杀死熙宗的“功臣”,只因其妻定哥是个出名的美女,完颜亮就想尽千方百计,把她弄到手,然后再杀死乌带。定哥的妹妹文哥也很美丽,完颜亮就逼迫文哥的丈夫休了文哥,然后再把文哥纳入宫中。金世宗之妻乌林答氏据说姿色超绝,完颜亮当然不会放过,就下令强行召见。:乌林答氏自然知道召见意味着什么,迫于无奈,只得自缢身亡。
完颜亮的淫乐是无止境的,那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庭广众之中,他也毫无节制。只要有妃嫔在前,他往往把一件东西扔到地上,让左右的侍卫环绕在这件东西的周围立定,两眼直瞪这件东西,不经传唤,不得转头旁视,否则一律格杀。他还做出了一些极为残暴的规定,宫中服役的男子,只要抬头看一下他的嫔妃,就剜掉双眼;出入时不得独行,须四人偕往,不走划定路线者斩首;男女如在仓猝间相撞,先声明者赏三品官,后声明者杀头,同时声明,两人俱免罪。
关于完颜亮的荒淫无耻,历史上记载很多,野史杂说当中也有很多的传闻,“三言二拍”中就有“海陵王纵欲丧身”的故事。总之,完颜亮的乱伦、无耻、凶残和暴虐,在中国古代本就秽乱的宫廷生活中显得尤为突出,其细节实在不堪形诸笔墨。完颜亮曾对大臣怀贞说过:“吾愿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他的第一条和第三条愿望可说“实现”了,剩下的,就是讨伐南宋,把南宋的君臣束执于前了,于是,他准备大举伐宋。据说完颜亮看了南宋词人柳永写的一首《望海潮》词而对南宋深自向往之。这首词描写了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景象,其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之句,“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朝中群小听说完颜亮倾慕南朝风物,就有意趋奉巴结,说南宋的刘贵妃是天香国色,即使春秋时期的西施和后蜀的花蕊夫人也望尘莫及,完颜亮听了,更是心痒难忍,竟命人为刘贵妃做好衣衾,等攻灭南宋,俘得刘贵妃时使用。其实,这些不过是附会而已,完颜亮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扫灭南宋,统一全国的疆土,以壮国威,他自己也算是一个建立不世之业的皇帝。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完颜亮不听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悍然决定出兵伐宋,并把都城迁到了汴京。首先,完颜亮强征壮丁入伍,以扩大军队,凡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均须入伍,不准留下任何一个适龄男子奉事父母。其次是置备兵器马匹。当时,箭翎一尺贵至千钱,乌鸦乃至麻雀莫不被捉住拔下羽毛。民间马匹,一概征用,七品以上官员,只能留一匹马使用。由于指挥混乱,东方的马匹调往西方,西方的马匹调往东方,马匹死于道路者相望。马到之处,无粮草喂养,完颜亮就下令在当地放牧,以致青苗被吃,许多地方颗粒无收。在这种极端残酷的征兵、征物法令的逼迫下,许多地方的农民被迫揭竿而起,临沂、海州、单州、大名府、济南府等地农民纷纷起义,给完颜亮以沉重的打击。许多人劝完颜亮暂罢伐宋,但他一意孤行,决不听从,分兵四路南侵。在南行过程中,由于女真人都不愿南下,许多人逃回了北方。就在这时,完颜雍杀掉完颜亮派去监视他的大将高福存,自立为皇帝,改元大定,后世称为金世宗。完颜亮知道这一情况后,明知军心动摇,无力进击南宋的军队,但他有家难归,只得渡江作战,希望能到江南找到一块立足的地盘。于是,他下命令说:“军士亡者杀其蒲里衍,蒲里衍亡者杀其谋克,谋克亡者杀其猛安,猛安亡者杀其总管。”并限令部队在三日内全部渡江。他这道命令本是为防止士兵逃跑而下的,但没想到适得其反,军中人人自危,军心惶惶,不可终日。为了挽救这种彻底败亡的局势,很多人愿意起来杀掉完颜亮。
公元1161年(正隆六年),浙西兵马都统制完颜元率兵闯入完颜亮的行营,先用箭把他射伤,再捉住勒死。至此,完颜亮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完颜亮死后,被金世宗贬为海陵王。其实,完颜亮并非一个只知淫乐、黩武、杀人、使奸的皇帝,他在社会改革方面,还显示出了雄才大略的一面,他在经济制度、科举制度方面都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改革,还把全国的都城从北方两次南迁,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但他的这些改革成果由于他的穷兵黩武而被完全毁掉,还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再由于他个人的性格和品德,在他统治的十多年来,全国的政治应当说是日趋腐败,虽然他对宗族的屠戮和宫廷的秽乱只限于社会上层,但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风气不可能不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完颜亮的政绩可称道之处实在不多。根据完颜亮的智慧、才能和学识来看,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明君,但由于他品德上的严重败坏,尤其是私欲难填,政治野心难以满足,他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和无耻之君。其间的转换,也就在一念之差。
一个人要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切不可让私欲过分泛滥而误了自己的大事!
学习是一生的事情
这个世界是个竞争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你要问别人:“竞争靠什么?”十个人有九个会告诉你:“靠实力。”邓小平同志的那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实力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会自己生长,它就像是一棵树、一盆花,需要你不断地给它浇水,给它施肥,不断地为它补充成长所需要的养分。这个过程,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学习。
古往今来,成功的人无不重视学习,也大都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晋平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他晚年的时候想学一些知识,可是总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有一天,他向乐师师旷求救说:“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很想学些知识,恐怕太晚了吧?”师旷回答:“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晋平公没有听懂他的话,生气地说:“哪有为臣的这样戏弄君王的!”师旷说:“我怎么敢跟您开玩笑!我记得古人说过: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日出的光芒;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太阳升到天空时那样明亮;到老年还能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亮点。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同没有烛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动相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点了点头说:“你说得真好!我已经明白了。”
李嘉诚在香港十大财团的排行中位居榜首,是一位名扬四海的超级豪富,在香港经济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一位外商曾经问他:“李先生,您成功靠什么呢?”李嘉诚答道:“靠学习,不断地学习!”
我们不可能比晋平公还老,也不可能比李嘉诚实力还强,他们都如此热爱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趁年轻赶快抓紧时间学习呢?
古时候有位高人在给慕名前来求学的人第一次讲道理时,先拿了一满杯黑颜色的水,然后再往这杯子里倒清水。杯子里的水不断外溢,而杯中的水仍然有黑颜色混在其中。这时,高人对求学者说:“要想得到一杯清水,必须先倒掉脏水,洗净杯子,学习也是如此。”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确实,有些时候,不是我们学不懂,而是我们脑袋里固有的东西在排斥那些新的知识。很多人看书,喜欢划重点,但实际上,划来划去划的都是早就懂的东西,不懂的东西不会觉得有道理,感觉它没有道理也绝对不会去划。其实,划重点没有错,就怕你反过来再看的时候还看这些划过的东西。这样看来看去,很难学到什么新东西,因为忽略了真正不懂的东西。学习要从放弃开始,这样说可能多少有一点玄乎的味道,但不是没有道理。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往哪里吗?”他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知道的事还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