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朋友的力量来成就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砥砺,共赴患难,成为事业的基石。朋友之间,无论志趣上,还是品德上、事业上,总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观察一个人一生的道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我国历史上号称清王朝“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就是一个懂得结交朋友从而成就了自己一生大事业的高手。曾国藩所奉行的处世经可以说就是他广交朋友的处世经。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个不朽,都是在朋友的砥砺和影响下取得的。因此,他深知选择朋友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都十分注意交朋友,特别是那些德才兼备之友。曾国藩所交的益友,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给他出谋划策者,有赏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者、从各个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因此,他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到选择朋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
曾国藩为母亲回籍奔丧的这段时间,是否出山办团练,与他一生功业关系极大,其进退为难之际,就全靠了众多好友的竭力相推和晓喻决断,才使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把握住了进退隐显、出处决断的好时机,从而使他事业获得了成功!
公元1852年6月,曾国藩授为江西省乡试正考官,奏准回籍探亲。当他走到安徽太湖县的小池驿时,忽接母亲江氏去世的讣闻,遂调转方向,由九江登船,急急回原籍奔丧。曾国藩一到湖南,满耳听的是太平军节节北上,清军抵挡不住,形势如何紧迫的风声。实际上在曾国藩逆长江行至汉阳时,湖北巡抚常大淳便告诉他:长沙已被粤匪围困。他只得由水路改走旱路,经湘阴、宁乡而达湘乡。在这时,曾国藩突然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襄办团练事务的谕令。
咸丰皇帝让曾国藩留乡办团练既有一般性又有他特殊的背景。此时,太平军势力浩大,清军无力对抗,清政府下令地方官举办团练,尤其任命回籍的官员为团练大臣,利用人地两熟,在地方又有号召力的官员组织地方武装,对抗太平军。仅仅公元1853年3月到4月,就先后任命45人为团练大臣,仅山东一省就有13人,曾国藩也是在这时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的。但是,曾国藩的被任命,有他不同一般的个人背景:在他回籍奔丧的路途中,早年的朋友和老师唐鉴向咸丰皇帝荐举了他。
唐鉴于公元1845年致仕,告老还乡,到江宁主讲金陵书院,名震江南。公元1852月7月,咸丰帝召他入京,连连召见,垂问军国大计。唐鉴向咸丰帝举荐曾国藩,请皇上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授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并且详细地向皇上讲述了曾国藩的出身、学问、为人、才干,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他还以自己的一生名望作担保,请咸丰帝坚信曾国藩将来必成大事。
曾国藩于公元1853年1月8先接到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当时热孝在身,虽接命令,并无立即出山之意。但是形势的发展,却越来越令曾国藩感到决断去从之难,大有骑虎难下之势。
此时,太平军在湖南的节节胜利,激起湖南地方官吏和地主、士人保护乡邦的激情,同时又有几股力量冲击着曾国藩。一是他多年的湖南籍朋友都主张让他出山创办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军。如曾国藩向皇帝推荐的人才之一江忠源,早在道光末年,湖南农民反抗运动兴起,他就主动举办团练,与起义力量相对抗。听说曾国藩回籍办团练,他多次来信,表求坚决支持。罗泽南也是曾国藩向皇帝推荐的人物,直至这次回家奔丧,二人才得见面。此时罗借着举人身份和乡村教师的地位,培植忠于清政府、仇恨农民起义的力量,其弟子中如王矗、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沣、刘膝鸿、杨昌浚等,后来都是湘军的勇将。曾国藩回籍后,罗泽南正举办团练,感念曾对他的知遇之恩,也极力怂恿曾国薄出山领导地方团练。同时,湖南地方官也力请曾国藩出山。当太平军围攻长沙之前,云南巡抚张亮基授调湖南巡抚,赶赴长沙抗拒太平军。当时身为举人、作乡村教师的左宗棠投军作张亮基的幕僚,左向张推荐了曾国藩,请曾出山协助镇压太平军。张亮基一边上奏要求皇帝下旨令曾出山,一边给曾国藩写信,请求他出来相助。
但是曾国藩仍然有所顾虑。这时,他母亲的灵柩尚未安葬,如此时出山,有违离职守制大礼。他自己满口满纸讲孝道,如若违反,别人会耻笑。再则自己为一文员,不懂兵法,如今投身战场,就须有打仗的真本事。在打仗时肯定会碰到巨大磨难,如果办理不善,只怕连官职性命都保不住。还有,他深虑官场腐败,要办一事,处处荆棘,率兵打仗,要人、要枪、要饷,必然要同上下各级官员发生纠葛,办起来一定很难。想到这里,他一边写信拒绝了张亮基的邀请;一边写折辞谢皇帝的命令,请求在籍守制三年。
恰在此时,传来太平军攻克武汉,又有反攻湖南的消息。张亮基又命郭嵩焘连夜赶至曾家,劝说曾国藩出山。郭嵩焘与曾国藩是至交,虽然几年不见了,书信从来不断。他与曾国藩一样是翰林出身,也因为母故回籍守制,太平军攻湖南,主动至张亮基处出谋划策,也是他主动到曾国藩家游说其出山的。
郭嵩焘来到曾家,在曾国藩弟兄的陪同下,祭奠了曾母,之后当着曾氏兄弟的面剖陈了利害,敦请曾氏出山。郭嵩焘告诉曾氏兄弟,自唐鉴推举曾国藩之后,皇帝又征询了内阁学士肃顺及老恭亲王的意见。二人都竭力保举.说曾是林则徐、陶澍之类的报国忠臣,如今洪、杨造反,非得这样的人物出山不可。曾国藩在朝中与恭亲王、肃顺都有接触,认为二人各有优长,都是皇族中的拔尖人物。现在,有恭亲王、肃顺在朝中支持,不怕地方的事办不好。曾国藩怕消息不准,郭嵩焘遂取出好友周寿昌的亲笔信,周是长沙人,翰林出身,当时为侍讲学士,是京官中闻名的百事通、“包打听”,他的消息既快又准,绝对无误。
郭嵩焘为他分析了局势:太平军绝不能成功,其致命之处是崇拜天帝,迷信《新约》,而以中国数千年的儒教为敌,所到之处毁学堂、砸孔庙、杀儒士,文人学士无一不切齿恨之。连乡村愚民、走卒贩夫也不容其毁关庙、焚庙宇。我辈出以卫道争民心,正可以应天命、顺人心、灭洪杨而振国威,正可一展鸿图,乃天赐大好时机,不可错过。这样,郭嵩焘就消除了曾国藩在出不出山的当口所顾虑犹豫的问题。
郭嵩焘又向曾国藩介绍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殷切相盼及张的爱惜贤才、与人为善及左宗棠的大才可用等情况。郭嵩焘的一席话打消了曾国藩的重重疑虑,决定应命出山。但又怕在守制时出山,被人讥笑。郭嵩焘说,现在国家正在用人之计,皇帝下令让回籍的官员就地举办团练,已有多人在居丧时期出山办团练。如若认为尚有不便,可由郭嵩焘出面请曾父出来催促,可上应皇命,下应父命,名正言顺。曾麟书此时正是湘乡县的挂名团总,当郭嵩焘陈说让曾国藩应命出山之后,立即表示赞同,面谕儿子移孝作忠,为朝廷效力。
第二天,太平军攻陷湖北省城。咸丰又急旨催促曾等人组织团练,奔往前线,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安排了家中之事,四个弟弟都要随哥哥离家参战,曾国藩只答应带曾国葆一人离家,叮嘱曾国荃、曾国华先在家守孝,等待时机。于是,他再祭母灵,求母亲谅他难尽孝道,“墨絰出山”,尽忠国家,从此走上了成为“中兴第一名臣”的道路。
因此,选择朋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一个人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否才华出众、品性优良紧密相关。所以,选择朋友这件事情我们不能不慎重啊!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知道结交朋友的异常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应该和哪些人交朋友的问题。
那么首先,我们要学会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子。毫无疑问,我们应尽可能结交比自己某一方面优秀的人,并朝这一目标而努力。结交杰出的人士,便能见贤思齐;反之,若结交程度比自己差很多的朋友,自己难免同流合污。就像一句俗话说的那样人们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我们这里所谓的“杰出的人士”,并不是指家世显赫、地位超绝的人,而是指有内涵、让世人所称道的人物。
“杰出的人士”大体上可区分为以下两大类型:一为立身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人们,其次则是指那些有着特殊才华的人们,例如长袖善舞,对社会有着杰出的贡献,才能突出,或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才华洋溢的艺术家等等。此种杰出绝非凭一个人的喜好所界定,而需经由社会上的认同方可获得。当然,其间或许有些例外。总之,要想成就大事业,那么我们就要尽量去结识这些人才。
至于怎样与这些人结交,没有成形的办法,也许是厚着脸皮毛遂自荐,或是经由知名人士的大力引荐,当然也可以加入群英聚会的团体里去寻觅朋友。居于其间,仔细去观察拥有不同人格、不同道德观的人们,不仅是件赏心悦目的乐事,更对我们成就自己的事业会有所助益。
其次,交朋友我们千万不能够仓促地一头栽进,使自己深陷其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渴望能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物成为知交。并且总是认为假使自己也小有才气,那更是如鱼得水。即使达不到此一目的,也能满足自己与其共荣的心理。但是,当我们和这些才气纵横、魅力十足的人物交往时,也不可不顾一切地全身心投入,只有保持冷静,不丧失判断力,才是最适当的交往方法。
最后,我们要尽量避免与程度低的人交往。这是每一位成就大事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因为,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让人叹息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有许多具有判断力、而且社会地位牢固的大人物,往往在结识了这种人后,信用扫地,沉沦堕落,最后身败名裂。
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结交程度不如自己的朋友,便是虚荣心作祟的一种表现。人们总希望自己能独占鳌头于群体之中。企盼能获得同僚的称许、受人尊敬、领导群伦。为了求取这种名实不符的赞扬,他们甚至不惜与不如自己的人们结交。最后变得与那些不如他们的人层次相当,从此再也不愿结交出色的朋友了。的确,人们往往会遭伙伴同化,不管这样做是使自己的层次提高了,或是降低了,其结果必然一样。
我们时刻记住:当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应该仔细审视我们所交的每一位朋友,并且能够仔细加以判断。
借助他人的力量要懂得投其所好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限的,权位有限,成名的机会有限,财富有限,甚至美丽的女性都是有限的。这比如一只苹果放在那儿,它的大小是固定的,分吃的人数是固定的,有人多吃一口,就必然有人少吃一口,甚至吃不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把那只苹果给抢走了,他吃不完可以扔掉,而其他人只有看着别人啃吃香甜的苹果,尽管垂涎欲滴也无可奈何;因而,要想成为抢到苹果的强者就必须比别人多下一番功夫,尤其要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
清代巨商胡雪岩既善于经商,也善于经营自己的关系网,借助各种各样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他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善于抓住不同人的特点,投人所好,送礼送人所急需。
在胡雪岩的那个时代,要经营势力,离不开银子的作用。胡雪岩深谙此道,自然也从不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比如时任浙江藩司的麟桂调署江宁藩司,临走时在浙江亏空的两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又一时筹不到这笔款项,便找到胡雪岩请他帮助代垫,胡雪岩二话没说便爽快地应承下来,以致麟桂振去和胡雪岩相商的亲信也“激动”不已,称胡雪岩实在是“有肝胆”、“够朋友”,要他一定不要客气,趁麟桂此时还没有卸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反正惠而不费,他一定肯帮忙。
胡雪岩做的却也实在“漂亮”,他没有提出任何索取回报的具体要求,只是希望麟桂到任之后,有江宁方面与浙江方面的公款往来,能够指定由他的阜康票号代理。这一点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政的藩司来说,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事实证明,胡雪岩的投资是有眼光的,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胡雪岩为了与闽浙总督拉上关系,也颇费了一番心思。胡雪岩初次拜见左宗棠时,左宗棠因为听到一些关于胡雪岩与太平军关系的谣言,对他颇多戒备,甚至都不给他让座,很是“凉”了他一把。而胡雪岩最终还是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甚至被引为知己,左宗棠由此成为胡雪岩在官场比王有龄更有力量的靠山。后来也就是因为左宗棠的大力举荐,胡雪岩才得到朝廷特赐的红顶子。
胡雪岩取得左宗棠的信任,其实只做了两件事:第一,献米献钱。胡雪岩回杭州,带到杭州去的有1万石大米和lo万两银子。本来这1万石大米有一个名目,那就是当初杭州被围时,胡雪岩与王有龄商量,由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采购大米以救杭州粮绝之急。胡雪岩购得大米1万石运往杭州但无法进城,只得将米转道宁波,现在杭州收复,胡雪岩将这1万石大米又运至杭州,且将当初购米款两万银子面交左宗棠,等于是他既回复了公事,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携款逃命,而又另外无偿献给左宗棠l万石大米。那10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敦促攻下杭州的官军自我约束,不要扰民,而自愿捐赠的犒军饷银。清军打仗,为鼓励士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攻城部队只要攻下一座城池,三日之内可以不遵守禁止抢劫奸淫的军规。胡雪岩献出10万两银子,是要换个秋毫无犯。
第二,主动承担筹饷重担。左宗棠几十万兵马东征镇压太平军,每月需要的饷银达25万之巨,当时朝廷财政支出,用兵打仗采取的是“协饷”的办法,也就是由各省拿出钱来做军队粮饷之用,实际上是各支部队自己想办法筹饷。胡雪岩听到左宗棠谈起筹饷的事,毫不犹豫就表示自己愿意为此尽一分心力,而且当即就为筹集军饷想出了几条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胡雪岩做的这两件事,的确做到了对“症”下“药”,因而也是一下子“药”到“病”除。所谓对症,是因为粮食、军饷,都是左宗棠此时最着急也最难办的事。杭州刚刚收复,善后是一件大事,而善后工作要取得成效,第一位的是要有粮食,另外,当时镇压太平军实际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协同进行,太平军败局已定,左宗棠当然想争头功,这个时候,粮草军饷也是当务之急。没有粮饷就无法进一步展开攻势,而且一旦“闹饷”,部队无法约束,也就势成“乌合”,还会酿出乱子。胡雪岩的到来,使左宗棠这两件让他头痛的事情一下子迎刃而解,哪里还有不得他赏识的道理!用左宗棠的话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不但杭州得救,肃清浙江全境他也有把握了。难怪胡雪岩去拜见他,开始连座都不让,到听说运来了粮食,不仅让座而且是升炕,而到了谈及筹饷,他马上吩咐留饭了。
这对症下药,说到底也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而要对方喜欢,常常也就是送给对方急需的,又一时没有的。比如左宗棠求事功,胡雪岩正好给他送去了能使他成就事功所必需的东西,一送之下,也就送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胡雪岩说:“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可见他是深谙此道的。胡雪岩在生意场中如鱼得水,跟他善于投入所好、攀拉关系、寻找后台、送礼送人所急需是分不开的。
的确,在经营人脉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意识到:只有急需的东西才是最值钱的东西,也才是最讨人喜欢的事物。因此,送礼给人关键不在于价值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了别人所急需。雪中送炭,方可让人事半功倍。
此外,要想成就大事业,我们还应当多掌握一些绝技以便讨得能够帮助我们的人的欢心。举个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高明的人就不仅能够在工作上替上司出谋划策,充当智囊,同时还会在八小时以外下功夫。
俗话说:“水清无鱼,人清无友”。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事业以外,免不了还要吃喝玩乐。这在普通人看来似乎习以为常,但有些高手却能抓住这些看似普通的机会,吃出来水平,玩出来名堂,为自己出人头地铺平道路,找到捷径。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