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又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为了争名逐利,使自己背上了一生的污点,有的甚至丢了性命。照说名利是为生命服务的,为了名利而丢掉生命,就太不值得了。所以,追求名利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让付出的代价超过收益
北宋包拯有一首诗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木终成栋,钢精不作钩。”意思是要以淡泊名利做人,以廉洁耿直立身。这首诗确实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以执法严明、刚正不阿著称于世。他为人严肃,性情刚直,与人相处从不随声附和,也不用虚伪的言辞取悦于人。
包拯的廉洁之道在于“不取”二字。他不仅廉洁自律自己不取不义之财,而且要求他的下属、他的儿孙也都作到清正廉洁。
包拯生活很简朴,虽然官越做越大,但他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生活器用、平时饮食都和当地老百姓时一样。他也绝不给别人写信、批条子,让别人替他办事。
包拯早年曾在任知州。端州出产著名的端砚,端砚、湖笔、徽墨、宣纸被视为文房四宝中的极品。每年端州都要向朝廷贡奉一定数量的端砚。为了升官发财、办事行贿,历任端州知州都假借向朝廷上贡的名义。大肆向制砚者索要比贡数多几十倍的端砚,以巴结、贿赂朝中握有生杀大权的权贵。包拯任知州后,对这一恶习深恶痛绝,决心根除弊端。他下令,每年端砚的制造数量以朝廷所需数额为准,除此之外,制砚者多一方也不许造。到包拯任职期满,离开端州时,包拯没有带走一方端砚,
包拯不仅自己清正廉洁,而且严格约束属下,想方设法断绝他们的索贿之道。当时,按照旧的制度,凡是去官衙告状的人都不能直接来到公堂上诉,必须经过守门吏员的盘查和侮辱,所谓“有理没钱莫进来”、“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包拯升任开封尹后,下令大开公堂正门,让告状的人直接来到公堂上陈述是非曲直,吏员便没有机会也不敢欺诈侮辱那些来告状的人。由于包拯廉洁自律,要求属下严恪,所以当时那些行贿请托的人都不敢到开封府来。当时开封府百姓传诵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公清心淡泊,却官居上品,博得一世英名,真是不求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自来。可有些人,苦心求名而身败名裂,苦心求利而家破人亡,这都是追求名利不懂得适可而止的结果。为什么这些人为了名利甘冒此大险呢?他们心里往往抱着一个自以为“高尚”的目标:为后代子孙造福。他们却不知道,让无德无能的子孙得到过多的名利,就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得到珍宝,那也许会给他招灾惹祸呢!
真正要为后代子孙造福的话,应该像孙叔敖一样,懂得适可而止,给后人留下知足常乐的德行和和廉洁不争的智慧。
春秋时期,孙叔敖因才识卓越,受聘为楚国令尹。他虽然居高位,握重权,享厚禄,却不恃此而骄,常常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救济穷人,所以做了很多年的令尹,一直深得民心。
楚庄王对孙叔敖更是倚重信赖,凡军国大计,无不向他请教。楚国也因为有这样一位贤能的令尹而日益富强。
后来,孙叔敖年高体衰,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叮咛告诫儿子孙安说:“楚王为嘉奖我多年的功劳,曾多次要我选一处地方作为封邑,我都坚决谢绝了。我死后,如果他封你官爵,你千万不能接受。我了解你,没有多大才能,难以担当治国安邦的大任。楚王若封给你一处好地做封邑,你要坚决推辞。如果推辞不掉,你就请求把‘寝丘’封给你。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不吉利,是不会有人来争夺的,可以长保子孙后代平安。”
孙叔敖死后,楚庄王亲临送葬,抚棺痛哭,从行者莫不垂泪。
葬礼安顿后,楚庄王立即要封孙安做大官。孙安遵父命,力辞不受,回到乡下种田为生,日子过得比较艰苦。
时间一久,楚庄王把这件事给忘了。
有一天,宫中优伶作戏唱道:“廉吏高且洁,子孙衣单而食缺。君不见,楚之令尹孙叔敖,生前私产无分毫,子孙丐食栖蓬蒿……”
楚庄王立即问:“孙安真的穷困到这种地步吗?”
优伶回答说:“不穷困,不见前令尹之贤。”
楚王急忙派人召孙安进宫,要封他万户之邑。
孙安说:“大王如果惦念先父尺寸之劳,要赏赐我衣食,愿得封寝丘。这是先父的遗命,非此地不敢接受。”
楚庄王没有办法,只好把寝丘封给了他。
寝丘这个地方,位置偏僻,他的名字是“死者停处”的意思,对迷信兆头的人来说是不吉利的,王公权贵都不屑一顾。所以楚国几代政治动乱,好的封邑频频易主,只有寝丘无人理会。
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意思是说,金银珠宝堆满了屋子,没有人能永远守得住;富贵而骄纵,只会给自己招灾惹祸。这也是告诫追求名利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
追求名利是一种生存需要,也要懂得厚德载物的道理。大凡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苦心孤诣得到名利,却没有深厚的德行来承载,就像基础不牢的大厦,哪有不倒塌的道理?
什么叫适可而止呢?孔子说:“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把不义之财看作浮云一样,分毫不取。弄清楚什么该拿,什么不该拿,只取自己当得之名、当得之利,就算懂得适可而止了。
为长远利益吃点小亏也无妨
利字当头,谁不动心?得到了就喜欢,失去了就心痛,这是人之常情。但利有大利小利的差别,也有远利近利的差别。舍弃小利换取大利,牺牲近利追求远理,这一道理看似简单,但许多人一旦利益当前,却无法克服争利之心,从而丧失了长远利益。大人物与小人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判断利益的眼光有所不同。他们随时能够弃小利而争大利,舍近利而取远利。
唐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经常跟突厥交战,败多胜少,因此将突撅视为不共戴天之仇敌。
后来,李渊想起兵反隋,却遇到一大难题:出兵太少,不足以跟隋军抗衡;出兵太多,又担心突厥兵趁虚而入。一旦根据地被摧毁,后果不堪设想。左右为难之际,李渊决定不计前嫌,跟突厥媾和。他知道突厥人目光短浅,贪财好色,虚荣心很强,不过还比较讲信用。于是,他派使者送去一封信,向突厥称臣,表示愿与突厥和亲。信中还说:“大汗若肯出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享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突厥可汗见李渊这个多年冤家愿意服软,很是得意;又有女人、财宝可得,更加高兴。不但同意讲和,还资助李渊不少马匹、士兵。李渊再无后顾之忧,只留少数人马驻守太原,率大军起义,一举灭隋。平定天下,建立了大唐帝国。
李渊舍弃金钱美女,甚至不惜牺牲个人颜面,却换来了后方的平安,不愧为舍小求、弃近图远的典型范例。
什么是大利?什么是小利?什么是远利?什么是近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大人物的衡量标准与自己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哪种选择对人生目标最有利,他们就选择哪种求利方式。
从厨房里闯出来的美国“面包大王”凯瑟琳·克拉克,标榜她自己的面包是“最新鲜的食品”。为了取信于消费者,她在包装上特别注明烘制日期,保证绝不卖存放超过3天的面包。起初,这项规定给她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因为一种新产品上市,销路不可能马上好起来。存货一多,要严格执行“不超过3天”的规定就相当困难了。尤其是各经销店大都怕麻烦,虽然过期面包由凯瑟琳回收,但他们不愿为此去天天检查、换来调去,而宁愿把过期的面包留在店里卖。许多人还抱怨凯瑟琳未免太认真,一个面包放3天也坏不了,为什么非要3天换一次不可?
但是,凯瑟琳认为,吃的东西,新鲜度是最重要的。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必须坚持“最新鲜”的承诺。针对经销商方面的问题,凯瑟琳实行了一套新办法:由公司派人把烤好的面包用车直接送给经销商,按地区排了一个循环表,每3天送一次,同时把经销店剩下的面包收回。如果有的店不到3天就把货卖完了,可以随时用电话通知。马上就送货上门。这样的办法,增加了成本,麻烦了自己,方便了经销商,却使“超过3天不卖”的承诺得以兑现,保证了上市面包永远“最新鲜”。
经过长期努力,凯瑟琳公司知名度与目俱增,她的产品被亲切地称为“凯瑟琳面包”,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凯瑟琳也因此奠定“面包大王”的地位。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