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成大事者必备十条 > 第八章 进退有方规避人生旅途中的风险02(第1页)

第八章 进退有方规避人生旅途中的风险02(第1页)

话音未落,公孙捷走了过来,得意洋洋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打猎,忽然一只吊晴大虎自主公扑来,我用尽全力将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挑吗?”晏子说:“冒死数主,功比泰山,应该吃一个挑。”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

古冶子喊道:“打死一只虎有什么稀奇!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鼋咬住了主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里把鼋杀死了,救了主公,象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挑?”景公说:“那时候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除鼋斩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个桃。”晏子急忙送给古冶子一个金桃。

田开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主将,抓了五百多俘虏,吓得徐国国君称臣纳贡,邻近几个小国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挑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冶将军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经分完,请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先请您吃。”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晚了。”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杀鼋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跋涉千里,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在两国君主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呢?”说着挥剑自刎了。公孙捷大吃一惊,拔出剑来说:“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没脸活了。”说完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说:“我们三人是兄弟之交,他们都死了,我怎能一个人活着?”说完也拔剑自刎了。人们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齐国三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要是换作晏子,别说吃个桃子,就是金山银山摆在面前,他也不会干自杀的蠢事。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隋唐时期的李密。

魏公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投奔了唐高祖李渊。他对部下说:“我曾拥兵百万归唐,主上肯定会给我安排要职的。”可是,李密归唐后,李渊只是任命他为光禄卿、上柱国,封他为邢国公,都是些虚职,与他的期望相去很远,使他大失所望。朝中很多大臣对李密表示轻视,一些掌权的人还向他索贿,也使他内心烦躁不满。自视甚高的李密怎么能忍受这种境遇?他的理想是当王,可是在人手底下,这怎么可能呢?他的铁杆追随者王伯当和他谈及归唐后的感觉时,也颇有同感。他对李密说:“天下之事仍在魏公的掌握之中。东海公在黎阳,襄阳公在罗口,而河南兵马屈指可数。魏公不可以长久待在这里。”王伯当的话正中李密之意。李密便想出了一个离开长安的计策。

这天,李密向李渊献策说:“山东的兵马都是臣的旧部,请让臣去招抚他们,以讨伐东都的王世充。”李渊立即批准了李密的请求。

许多大臣劝李渊说:“李密这人狡猾而好反复,陛下派他去山东,犹如放虎归山一样。他肯定会割据一方,不会回来了。”李渊笑着回答道:“李密即使叛离,也不值得我们可惜。他和王世充水火不容,他们两方争斗,我们正好可以坐收其利。”李密请求让过去的宠臣贾闰甫和他同行,李渊不仅一口答应,还任命王伯当做李密的副手。

临行时,李渊设宴送行,他和李密等人传喝一杯酒,李渊说:“我们同饮这杯酒,表明我们同一条心。有人不让你们去山东,朕真心待你们,相信你们不会辜负朕的一番心意。”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十二月,李渊让李密带领手下的一半人马出关。长史张宝德也在出征人员的名单中。他察觉了李密的反意,怕李密逃亡会连累自己,便秘密上书李渊,说李密一定会反叛。李渊收到张宝德的奏章,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后悔让李密出关。但他又怕惊动李密,便马上派使者传他的命令,让李密的部下慢慢行进,李密单骑回朝受命。

李密对手下的贾闰甫说:“主上曾说有人不让我去山东,看来这话起了作用了。我如果回去,肯定被杀。与其被杀掉,不如进攻桃林县,夺取那里的粮草和兵马,再向北渡过黄河。如果我们能够到达黎阳,和徐世劫会合,大事肯定成功。”

贾闰甫说;“主上待明公甚厚,明公既然已经归顺大唐,为什么又生异心呢?退一步说,即或我们攻下桃林,又能成什么气候呢?依我看,明公应该返回长安,表明本来就毫无异心,流言自然就不起作用了。如果还想去山东的话,不妨从长计议,再找机会。”

李密听贾闰甫的话不顺耳,生气地说:“朝廷不给我割地封王,我难以忍受。主上据关中,山东就是我的。上天所赐,怎能不取,反而拱手让人?贾公一直是我的心腹,现在怎么不和我一条心了呢?”

贾闰甫流着眼泪回答道:“明公杀了司徒翟让,山东人都认为明公忘恩负义,谁还愿意把军队交给明公呢?我若非蒙受明公的厚恩,怎么肯如此直言不讳呢?只要明公安然无恙,我死而无憾!”李密听了怒气冲天,举刀就砍向贾闰甫。王伯当等人苦苦劝谏,李密才住了手。贾闰甫侥幸不死,就逃到熊州去了。

王伯当也劝李密作罢,李密仍然不听。王伯当于是说:“义士的志向是不会因为存亡而改变的,明公一定要起兵反唐,我将和明公同生共死,不过恐怕只能是徒劳无益而已。”

于是,李密杀了朝廷的使者。第二天清晨,夺取了桃林县城。李渊知道后,派军队进击李密。在熊耳山,李密遭到伏击,他和王伯当在混战中都被杀死。

李密是个野心家,他本来是跟随杨玄感反隋的,后来兵败投奔了翟让的瓦岗军,为取得瓦岗军的领导权,他设计杀了翟让,大权独揽,拥兵百万。与洛阳的王世充作战失利后,李密带了两万多人归顺李渊,他手下的徐世劫、魏征等人都可以甘当人臣,安心地为唐朝做事,可他不甘心,因为他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有王者气象。而且,他相信图谶,认为李家坐天下的说法指的是他,而不是李渊。归顺唐朝以后,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适应角色的转变。可是,他的权力欲太强,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不合时宜地企图“另立中央”,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李密归唐之后感觉不得志,又企图出来单干,可他没有想到,此时的时机不合适,大唐当时平定天下的趋势已很明显,天下将定,李密此时另立山头的时机已失。再者,李密杀了翟让之后,让很多人冷了心,失去了很多支持者。不占天时,不占人和,怎么能成事呢?

时机已失,就不要轻举妄动。在李渊手下谋个差事,老老实实地打工还是可以的,可他偏又不甘心,所以落得如此下场。

说到不太把自己当回事,唐太宗是个很好的典型。

魏征任唐太宗的宰相,前后长达十六年,敢于直谏,是唐太宗为政上的得力助手。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次。他性情耿直,即使唐太宗雷霆震怒,其他大臣都敛气摒声,不敢抬头的时候,他仍能神色镇定,从容陈词。特别是他反对帝王追求享受,认为这往往就是政治败坏的开始。唐太宗一有这样的苗头,他就毫不客气地加以指出。一次,唐太宗外出巡游,住在洛阳显仁宫,因为供奉差一点,便对有关官员大加斥责。魏征听说后,劝谏太宗道:“陛下因为供奉不好而斥责官员,开了这个风气之后恐怕就会弄得民不聊生了。以前隋炀帝出巡时,令各地官员攀比着敬奉最精美的食品,并以此作为赏罚的依据,结果弄得天下大乱,众叛亲离。这些都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为什么还要学这一套呢?”唐太宗听后,马上悔悟,说:“要不是你,朕是不会听到这样的话的。”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派人去魏征家整理书函时得一表文,上面写着:“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任恶人则国乱。”唐太宗阅厅感慨万分,命公卿侍臣将这几句话记在绩板上,并让大臣们学习魏征“知而必谏”的风格,公而忘私的精神。于是唐朝大治。

贵为帝王,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所以说,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是一种力量的曲径展示,是一种爆发前的积蓄和磨砺。如果唐太宗和“齐国三杰”和李密一样,哪来大唐盛世呢?坦诚而平淡地看待自己,没有人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无能;反倒是你可能在匍匐前进中出其不意地接近目标。

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走弯路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国王,长得十分丑陋。他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还瘸着。

然而,就这样的一个国王,有一天,竟召集全国的画师来为他画像。并发话说:谁画得令他满意有赏,不满意的就要被杀头。

这中间有一个画师想:“国王的威严谁敢冒犯!尽管国王长相丑陋,我还是给他画张漂亮的吧。”于是,他画了一张画像呈献给国王。画上的国王不瞎不瘸不丑,威严无比。谁知国王一看勃然大怒道:“善于弄虚作假,阿谀奉承的人,一定是个有野心的小人,留着何益,拉出去斩首!”

这个画师被杀了。

这时,第二个画师想:“既然画虚假的画像国王恼怒,那么我就给他如实的画像吧。”第二个画师又画了一张画像呈献给国王,只见画像上的国王瞎着一只眼,瘸着一条腿,又老又丑,没一点一国之主的威严形象。国王一看怒火中烧,大喝道:“竟敢丑化国王,冒犯天威,此等狂妄之徒,留之何益,拉出去斩首!”

第二个画师也被杀了。

画师们见此情景,个个吓得魂不附体,哪个还敢冒险为国王画像?但如果不画肯定是不行的,照样会被杀头的,正在众画师为难之时,人丛中闪出一个人来,他双手呈上一幅画像给国王。

国王一看这幅画像,不禁连连称叹,赞不绝口,并将画像赐给群臣观赏。

这是一幅国王狩猎图。只见国王一条腿站在地上,一条腿蹬在一树墩上,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正在举枪瞄准。这幅画,真是太妙了,百官惊叹不已,画师们更是啧啧连声,自叹弗如。国王赐给这个画师千两黄金作为奖赏。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