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忿窒欲”,在于求得精神的健康,可以叫作“心理的修养”。曾国藩对“惩忿窒欲”的说法,阐述的很详细,如给他的儿子纪泽的信说:“我对于所有的事,都遵守‘都在我这里,听凭自然’的这两句话,即使养生之道,也是这样。身体强壮的如果是富人,因为戒除奢侈而更加富有;体弱的如果是贫穷的人,因为节约而能够自己保全。节俭不仅仅是饮食男女之事,即便读书用心,也应当俭约,不便于太过。我在《八本》篇中说过‘养生以少恼怒为根本’,又曾教你胸中不应当太苦,须要活泼快乐地修养一段生机,放弃掉所有的恼怒。既戒恼怒,又知节俭,养生之道,已‘都在我的掌握中’了。此外,寿命的长短,有没有病,一概‘听其自然’,不必产生很多幻想去计较它。凡是多吃药,祈求神仙,都是妄想。”
将“惩忿”解释为“少恼怒”,将“窒欲”解释为“知节俭”,可知曾国藩并不是厌世悲观的人,把我们人的一切欲望绝对禁止,不过是在纵欲当中略存节制的意思而已。曾国藩的人生观,既不是乐天观,也不是厌世观,而是淑世观。
无论“以意志统帅志气”,还是“以静制动”,大体上重视精神修养,以保持心理的健康。曾国藩回复胡林翼的信中,有“寡思”的说法,也是重视心理健康。其中说道:“古人说‘少说话来养气,少看东西来养神,少想事情来养精神。’你那里好朋友很多,难以少说,书信如麻,难以少看;或许用少想来稍稍休息一下吧?”
清心就可以寡欲,饱食却足能伤体。曾国藩对于养生的道理,曾说应当从睡觉吃饭两个字细心体会。他的《日记》上说:“养生的道理,应当从睡觉吃饭两个字细心体会。吃平日饭菜,只要吃得香,就胜过珍贵药物。睡觉不在于多睡,只是实际上睡得香,即使片刻也是养生了。”
在另一封信中说:“纪泽身体也弱,我教他专门从眠食二字上用功。睡眠可以滋阴,饮食可以养阳。养眠也贵有一定时刻,要戒除多思多虑。养食也贵在一定时间,要戒除过饱。”
“少食多动”,在于求得身体的健康,可以叫“生理的修养”。曾国藩重视“少食”。至于注重“多动”,从他所说“养生五事”可以知道。他给弟弟曾国潢的信中说:“养生之法,约有五件事:一是睡觉吃饭有定规;二是制止忿怒;三是节制欲望;四是每夜临睡洗脚;五是每日两顿饭后,各走三千步。”
他所说的“每日两顿饭后,各走三千步”,就是多从事运动的明证。至于“每夜临睡洗脚”,在于保持身体的清洁,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加足部的运动,也和“多动”有关,是生理卫生中的重要项目。
曾国藩对于养生的项目,还注意射箭,也可作为重视运动的证明。他在寄给曾国潢、曾国葆两位弟弟的信中说:“我看家里后辈身体都虚弱,……曾经用养生六件事勖勉儿辈;一是饭后千步,二是将睡洗脚,三是胸中无恼怒,四是经常定时静坐,五是经常定时练习射箭(射箭足以练习威仪,增强筋骨,子弟应当多练习),六是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这些都是从老人那里听来的,多次试验毫无流弊。”
曾国藩对于养生的方法,虽也讲多动少食,但强调以静养为主,他在《日记》上曾说:“养生的方法,‘视、息、眠、食’四个字最重要。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
节’;眠必‘虚恬’。‘归海’,是说藏气息于丹田气海;‘垂帘’,说的是半睁眼,不全睁,不太用眼力;‘虚’是说心虑而不思虑,肚子虚而不滞留食物。就这四个字,虽然没有医药秘方,但完全可以去病了。”
对于曾国藩节制恼怒的情况,我们从他的“八本”篇中可以知道其梗概。曾国藩写给沈葆桢的信曾说:“世上多事故,珍重有用的身体,以承担艰难重任,千万不要郁闷损耗,损伤天然之气。我也郁闷闭塞多年,胸襟过于偏狭,我要以自我针砭来共针砭。”
在回复毛寄云的信中又说:“近年来家中骨肉至亲接连死去,我的精力衰退,也只好强自排解,一下子像托付于庄子、刘伶等人那里了。”
曾国藩所说将自己的精神托付给庄子、刘伶,是讲自我排解,自我解脱的功夫。这在魏晋士大夫中确成为风气。竹林名士都是超然旷达,漠视礼法之人,他们常常聚于竹林、饮酒放歌。阮籍听说母亲去世,不是痛哭,而是痛饮。稽康更是狂放,时常在众人面前指责汤、武,批评周、孔。阮咸风流才俊,却曾与群猪共饮。刘伶嗜酒如命,酒不离身,常常是神志
不清,昏昏沉沉。刘伶纵饮,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曾国藩养生喜欢在眠食二字上下功夫,除接受祖父教训以外,也有自己的经验。曾国藩的《日记》上说:“我少年读书时,看见父亲在日落之后,上灯以前,小睡片刻,夜里则精神百倍。我近日也想效法。日落后,在竹床上小睡,上灯以后处理事务,果然觉得清爽。我对于起居饮食,按时按点,各有常度,一一都是效法我祖父、父亲所做的,希望不败坏家风。”
为人就要虚怀若谷
虚怀若谷就是要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反省自己的不足,自觉地加以克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每个人都应努力培养自己虚怀若谷的品德。它会给自己带来智慧,给人际关系带来和谐,给事业带来新的活力!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其意思是,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最后归宿,就是因为它善于将自己放在一切小河流之下。这就是江海容纳百川的奥妙。人亦应如此,有山谷那样的胸怀,有大海那样的气度,就会有“有容乃大”,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尚、文化知识广博、善缘之友众多的人。
我国近代著名大学者顾炎武认为,天下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昔日之所得,不足以自矜,后日之所成,又不容以自限。他虽然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后来又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学者,但他不自满自傲,而是虚怀若谷,向师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顾炎武所作的《广师》一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虚怀若谷
的品德:
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
读书为己,深颐洞微,吾不如杨雪臣;,
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
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
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志伊;
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路;
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同史;
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
一个人如能感到自己的“吾不如”,就必然会感到自己尚有“吾不知”和“吾不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具有虚怀若谷的品德。
吾不知,就是敢于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宇宙之大、社会之广、知识之博的客观环境里,谁都会有许多自己不知道未掌握的学问。即使你是一位大学问家,你掌握的知识,恐怕也只能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不知道这一点便是双倍的无知。庄子讲过这样的故事:秋天下了大雨,河水涨满了,于是河神沾沾自喜,以为天下的水都满江集到自己的河里,再也没有谁可胜过自己了,然而当它顺流而下时,不觉来到北海,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知比它宽阔多少倍时,它这才知道了自己的渺小。
吾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自己做得再好,也还会有很多不足。越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越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明代方孝懦说过:“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完人,他总是需要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他人的优点与长处,而没有一个虚情若谷的气度的话,任何人都不能真正地取他人之所长!
为人就要宠辱不惊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小人不能遇到事情不能保持心情的稳定,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事情顺畅就傲慢,事情不顺时就懊丧,而君子碰到任何事情时应保持心情安定,宠辱不惊,处之泰然,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唐朝宰相李泌就是一个这样的君子。
李泌他处在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混乱时代,为唐王朝的安定上言上策,立下了殊功,但他贵而不骄,激流勇退,恰当地把握住了一个宠臣、功臣的应有分寸,善始善终,圆满地走完了自己政治的一生。
李泌少时聪慧,被张九龄视为“小友”;成年后,精于《易》,天宝年间,玄宗命其为待诏翰林,供奉东宫,李泌不肯接受,玄宗只好让他与太子为布衣之交。当时李泌年长于太子,其才学又深为太子钦服,因此,常称之为“先生”,两人私交甚笃。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后来,李泌因赋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无法容身,遂归隐颖阳。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至蜀中,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永宁西南),统领平乱大计,李泌也赶到灵武。对于他的到来,肃宗十分欢喜,史称:“上大喜,出则联辔,寝则对榻,如为太子时。事无大小皆咨之,言无不从,至于进退将相亦与之议。”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