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成大事必备的8大绝学有哪些 > 第六章 巧抓机遇把握住自己命运的航向02(第1页)

第六章 巧抓机遇把握住自己命运的航向02(第1页)

借钱不成反受骂,王生沮丧至极。一时想不开,就要寻短见。无巧不成书,正在这时,村里另一个富翁看到了王生,了解到事情的原委,立刻慷慨解囊。资助王生上京赶考。秋后大榜昭告天下,王生一举夺魁,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不但还了原本借来的钱,而且又给那户人家很多金银珠宝。王生父亲的朋友听说此事,也来献殷勤,不料王生已经回京上任了。

傻瓜们要等别人修成正果才去烧香,却已经不上了。聪明人能在看似没有路的地方铺出路来,所以他们能够抓住机会,而他们的人生自然也是处处通途。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古人说:“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意思是说,处理事情时,疑神疑鬼,是缺乏智慧的表现;面临危难时,犹豫不决,是缺乏勇气的表现。

智慧和勇气,正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界线。很多人遇事迟疑不决,前怕狼,后怕虎,即使形势有利,也不敢大胆前进;若是形势不利,更是举动失措。那些成大事的人却不是这样,形势不利时,他们也懂得静以待机;若是形势有利,他们就会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勇往直前,无所疑惧。毛泽东曾赋诗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怙名学霸王。”把握胜机,乘胜前进,正是成大事者一个共同的特性。

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与薛仁呆大战,薛仁呆招架不住,便率残兵奔逃。李世民则指挥将士马不停蹄,乘胜追击,不断巩固并扩大战果。一位将领觉得这样穷追敌寇,士兵疲劳,要求休整一段时间。他对李世民说:“我们这样一路追杀,很辛苦疲劳,万一中了敌人的引诱之计,怎么办?况且,我们已经取得胜利。应该就此打住,停止追杀,打扫战场。”

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你讲的不无道理。但是,你可知道,我已经考虑很久。对我们来说,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全面的胜利,就在眼前。对敌人来说,大势已去,剩下的也只是残兵败将,没有多强的战斗力。所以,战斗的主动权和决胜权仍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应该乘着破竹之势,一鼓作气,将敌人一网打尽。要是停下来放走敌人,便是坐失良机,后果对我们是不利的。”于是,继续前进,追杀逃兵,直至捣毁敌人的老巢。

可见,李世民在隋末二百多支起义军中,独树一帜,逐步征服异已,从而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建立唐朝,并非侥幸取胜,而是他勇于攻取,善于乘机,竭尽人事之所为。他有勇有谋,该进则进,该退则退,用兵得当,大唐江山很快建立起来。

当主动权在我们的手里时,我们一定要大踏步前进,这才是事业发展壮大之道。

罗伯特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电脑的创造者。当年轻的软件天才比尔·盖茨领导的微软公司跟他合作后,他更是如虎添翼,他的产品在市场上极具吸引力。当时,他的眼前只有广阔的市场却没有对手,完全有机会做成世界超级富豪。但是,他没有乘胜追击,一门心思只想巩固现有的成就,却忽略了对产品的研究与革新。为什么呢?他害怕丧失现有的成果。因为搞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都要花钱、花时间,一旦开发不成、革新不利,他所投入的金钱、时间岂不要付之东流?在这种疑虑和犹豫中,罗伯特坐失良机。

不久后,别的公司也生产出了微型电脑,而且性能更优越。罗伯特这才着急了。但他仍没有考虑利用自己目前的优势改进产品,而是把时间花在打嘴巴官司上。他在报纸上谩骂那些公司是小偷、强盗,剽窃他的创意,抢走他的生意。但是,无论他怎么骂,都不能阻止对手前进的脚步。无奈,罗伯特又出损招,将微软的软件跟自己的电脑进行搭配销售。他知道微软的软件对顾客很有吸引力,所以他要求购买软件者必须同时买他的电脑。这无疑损害了微软公司的利益。于是,双方关系破裂,合作中止。罗伯特无以为继,只好卖掉自己的公司。后来,他在一个小镇上当了牙医。

在人生竞争中,总有几次处于绝对优势,也有几次处于绝对劣势。关键在于你能否化劣势为优势,化优势为胜势,化胜势为胜果。如果错失一次乘胜前进的机会,有时要付出半生甚至一生的代价来弥补的。

所以,当形势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大踏步前进,不能让机会轻易溜走。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如果当时不把它抓住,以后也许就永远失掉了。

当然,在局势不利时,我们一定要学会暂时妥协。人性丛林里的争斗有很多种解决方式,“妥协”是其中的一种。“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损益不对等的结果。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奋起抗争不起任何作用,那就用百倍的忍耐为既定的目标暗中积蓄力量。妥协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在冷静中窥视时机,然后准确出击。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曰,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一面向隋炀帝表示忠心臣服之意,一面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此举颇见效果,隋炀帝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许多人都能准确地回答这样的问题:将拳头笔直伸着打人有力呢,还是先将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有力呢?是身体笔直跳得高呢,还是先将身体蹲一下跳得高呢?这是生活常识,没有人会答错。先退后进,以退为进其实也是办事常理,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自如了。

为什么呢?对别人委屈求全,是件很没面子的事。许多人宁可折断腰杆,也不肯让面子稍稍受损。这当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无可厚非。但那些干大事的人却另有选择。

汉高祖刘邦曾率军讨伐匈奴,被打得大败。刘邦死后吕后主政。匈奴冒顿单于想趁机攻打汉朝,只是苦于师出无名,便送来一封信,想激怒吕后挑起战事。信中说要娶吕后为妻,代替刘邦当皇帝。

吕后大怒,想斩掉来使,立即出兵。大将樊哙气愤不平,表示愿领兵十万,“横扫匈奴”。这时,名将季布坚决反对出兵,他的理由是:现在高祖刚去世,国内人心未定,战争的创伤尚未平复,怎么能因一时之辱,置天下安危于不顾呢?

吕后冷静下来,命人写了一封非常谦卑的信:“大王不忘怀于我,给我来信,想我年老色衰,发齿脱落,行步失度,哪配得上大王您呢?现在奉上我平日乘坐的御车两辆,良马八匹,给大王乘坐。”

冒顿也是一代英雄,见了此信,找不到出兵的借口,只好暂时打消了大举入侵中原的念头。

妥协是在不利形势下所实行的一种让步政策。斗争处于劣势时,对方往往提出无理要求,我们只好暂时让步,满足其要求,以待危机过去,再解决问题。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无效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日渐成为可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充实力量的机会。

二是可以获得暂时的和平,来扭转对你不利的劣势。我们之所以处于劣势,最大的原因是实力不足,或者内治、外交方面出了问题。无论提升实力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时间。用妥协换来“和平”,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三是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妥协往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存在”。俗话说,“留得青山,不怕没柴烧”。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为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是软弱、是“投降”,而事实上,妥协是一种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既是转危为安的战术,也是图谋远举的战略。所以,古今智者都懂得在必要时向别人妥协。毕竟人生成功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忍小事方可不乱大谋

人在社会上行走,“忍”是很重要的一个字,因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有不能如我意的问题存在,有些问题无法很快解决,更有些问题不是自己能力所能解决,所以也只能忍!

元代学者吴亮曾说:“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竞,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当官以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爱憎,捃拾人非,动峻乱色。干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于仓卒者,未必不入气胜。不失之褊浅,则失之躁急;白处不暇,何暇治事?将恐众怨丛身,咎莫大焉!”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