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讲人生哲学的教授 > 第十二章 境界人生追求终不同(第1页)

第十二章 境界人生追求终不同(第1页)

从古至今,人们追求各种物质或精神等的境界都是不同的。有的追求唯物主义,有的追求唯心主义;有的追求权力、地位,有的崇尚至高的道德;有的追求世间的一切,有的随遇而安,抱有一种豁达满足的心态。其实,这种种的追求都不能说对与错,只能说是人与人追求的人生境界不同罢了!

静心看美好世界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

“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

“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融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依样葫芦,遵守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

“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融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

“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具有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著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要像庄子所规劝的那样,要顺应自然,不为物所累。腾出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慢,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哲学箴言: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要告诫他的儿子,要以平常心来面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打开内心的窗帘,看见世界美好的风光。

化险为夷只因放下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了。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抓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如果放下牵绊顾虑,自然化险为夷,诸葛亮孔明就是一个在临危关头“能放下”的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几乎家喻户晓的精彩故事“空城计”。

建兴六年?穴228年?雪,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芽”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命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芽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芽”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选”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哲学箴言:有句哲理说的很好“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不断修养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在险峻的人生关头如履平地,英姿飒爽。

不争的境界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他与相争。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箴言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的,结果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若人们都能学会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境界,平常心是积极人生,平常心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工作本极平常,敬业不衰,全力以赴,竭尽心智……

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种子,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同样道理,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对人对事也要善于制怒控愠。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曾经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克己忍让,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

歌德一边说,一边满脸笑容地让到一旁。歌德的忍让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也显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清朝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后,也主动退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处世更应该棋高一着。

容与忍往往是统一的,这不是懦弱,也不是个人做事原则的背叛,而是以退为进,在容忍中寻找事情解决的最佳方案。

哲学箴言:常言道:“佛面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可笑之事。”佛能如此豁达,如此容人之量,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为什么不能呢?

人佛本一身。佛能,人也应该能!

八风吹不动

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一些高僧是莫逆之交,他们之间的一些故事一直被广为传诵,其中特别为人所知的是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和高僧佛印大师之间深厚的友谊。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