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时冲动是魔鬼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低沉,意兴阑珊,却并没有由此而推迟去做重要决策。多年以后,当我们返回头时,方知这些决策给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一位美丽的姑娘与一位才华出众的意中人共坠爱河,家里人却极为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小伙子家太穷了。姑娘极力坚持,却不料此时意中人意外地离去。姑娘遭受重大打击后,万念俱灰,便随意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一位自己并不爱的阔少爷。岁月流逝,姑娘发现:她从一种伤痛中走入另一种更深的痛苦。
这是痛苦消沉时的决策。还有赌气时的冲动决策:你说不行,我偏要如何如何。还有得意忘形时的盲目决策:“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还有悲观失望时的无奈决策:算了吧,散伙吧,我们肯定没希望了。还有被挑衅激怒后的报复决策:我就不信我斗不过你,我治不了你,哼!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能够做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要心平气和,头脑冷静,周密地分析各种信息,判断各方局势,做出认真负责、科学的决策。
而当一个人情绪波动比较大或压力比较大时,仍然能做到冷静理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我们可能丧失了清晰的分析判断能力,最容易做出糟糕透顶的决策。而且,这种时候,人心底还会有一种尽快摆脱这种境地的渴望:我不想在这儿呆下去了,随便哪条路,只要能走开就行。或者是我气得受不了,先把气出了再说。
在各种情绪冲动下,我们极易干出后悔终生的傻事来。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平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匆忙决策。
我们办事情时要和多种因素进行协调,也包括自己的情绪。
要善于见缝插针
站在人行道的斑马线上,想走到对面,可熙攘往来的车河川流不息,令你目不暇接,徘徊不前。刚一举步,一辆轿车鸣着响笛在你的身边“嗖”的一声,擦肩而过。没有人会客气的主动让你。于是,鼓足勇气,如突破敌人布满地雷的封锁线一样,全神贯注、腾挪闪让。好不容易走到路的对面,这才长嘘一声,将心中的焦躁紧张在一叹中抒发。回首,看来路,有一种见缝插针、煞费心机的疲惫。
其实,有时候,细想:人生也正是如此,在生活的崎岖道路上,每个人都会不失时机地见缝插针,以期取得一席立锥之地后,或踩着别人的肩头,或墙倒众人推,绞净脑汁,算尽机关,扩大自己的人生阵地。把尖锐的针尖插在别人的地盘上,洋洋自得,斜睨一切,再觊觎着另一块营地。
见缝插针比喻抓紧时机,尽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打压对方,扩充自己势力,来摆平身边的人和事。
王永庆是把握市场机会,见缝插针的高手,他17岁时在日占区台湾开设米店,借送米机会,探得各家人口和其米缸的深浅,从而设立了客户买米日期控制表,并熟记每家发薪日期,用来配合送米及收款。营业面积虽只有日本人开设米店的13,生意额却大大超过之。
“二·二八”事变后,王永庆因遭诬陷,“越区运粮”,涉嫌触犯《粮食管理条例》遭拘押,后虽洗脱罪名,但仍心有余悸,遂放弃米业。见台湾森林茂密,便收购原木加工厂,涉足木材加工业。
朝鲜战争爆发后,军方大兴土木,王永庆便在经营木业同时,经营砖瓦厂,进军建材行业。1954年,美援台湾,王永庆乘机向政府争取轮胎制造,后获准生产PVC塑材,台塑起步。1968年始建乙稀工程,顺风张帆,由一轻、二轻……至五轻。
由于王永庆善于见缝插针,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终成今日台湾企业界的“龙头老大”。
许多人总是抱怨说:“我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一直没能找到机会。”
其实,“见缝插针”便是你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机会的重要办法。
如果把“缝”看作是一种机遇的话,“见缝”就是要善于发现机遇,捕捉机遇,然后不失时机地“插针”,充分利用机遇,实施自己的宏伟蓝图。
在商业领域里,“见缝插针”便一直是那些精明的生意人信奉的成功之道。
阿曼德·哈默博士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上是俄国犹太人,曾以造船为生,后因经济拮据,移居美国。
尽管如此,哈默仍然抓住机遇不放,还是向农药店售货的哥哥哈里借款,买下了这辆车,并用它为一家商店运送糖果。
两周以后,哈默不仅按时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自己还剩下了一辆车。
哈默的第一笔交易与后来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但当时这对他来说却属“巨额交易”。正是在这笔交易中,哈默发现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独自开创赚钱途径的本领。
后来,阿曼德·哈默在经过漫长旅途之后,风尘仆仆地抵达莫斯科。
哈默在苏联的考察中发现,这个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们却饿着肚子。
为什么不出口各种矿产品去换回粮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宁提出建议,并很快得到了列宁肯定的回答。
于是哈默取得了在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开采石棉矿的许可证,从而成为十月革命以后在前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易货贸易也由此开始。
后来,哈默博士通过他后来在莫斯科建立的美国联合公司沟通着30多家美国公司同苏联做生意。
一个偶然的发现,又使哈默产生了在苏联办铅笔厂的念头。
有一天,他随便走进一家文具店想买支铅笔,但商店里只有每支铅笔售价高达26美分的德国货,而且存货有限。他清楚地知道同样的铅笔在美国只需3美分。
于是哈默拿着铅笔去见当时苏联政府主管工业的人民委员克拉辛说:“您的政府既然已经制订了政策,要求每个公民都得到读书和写字的机会,而没有铅笔怎么行呢?我想获得生产铅笔的执照。”
克拉辛答应了他的要求。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