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夫妻相处需要一点弹性的空间,这也是家庭和睦相处的最好方法。否则,一味地硬挺,你自己累,对方也会很累。而适当地忍让一下,也许你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在你躬起的脊背上悄然滑落。那么,夫妻间的相处,也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很多婚姻出现问题,甚至最终导致离婚,并不是因为第三者等外部因素,而是夫妻双方自身的问题。不少这样的女子,她们对丈夫一向奉行“高压和管理政策”,很大程序上是因为她们不甘心平淡,希望丈夫成为人上人,于是想方设法、旁敲侧击地施压,给予男人很大压力。
李明太爱自己的丈夫了,并且望夫成龙,同时还想牢牢地抓住丈夫。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终于,丈夫又事业有成,而她自己却失去了事业依托,于是将人生所有的重心和希望都寄托于婚姻。然而因为过分地干涉彼此的空间,她越想抓牢婚姻就越是抓不牢,最终使婚姻提前走上断头台。尸
一般情况下,在丈夫真正成了气候之后,女人往往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于是有了危机感,拼命想“抓紧”婚姻。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她们会产生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比如干涉丈夫的生活,除了管生活小事,还要管他的钱包、查看他的短信,就连对方的工作都恨不得插一手。管来管去两个人感情越来越糟,可是她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她们认为自己为这个家、为对方付出了一切,当然应该享受这份婚姻,享受到丈夫更多的爱。更糟糕的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去对方,她们便无休止地怀疑和猜忌。
可是,她们忘了,她们的爱已经成为了一种沉重的枷锁,套在了男人的身上,对方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爱的甜蜜。其实,女人看重婚姻本没有什么错,只是当你越想牢牢地掌控婚姻,拴住男人的时候,那婚姻却越容易出现危机,那男人反而会离你越来越远。
其实,即使婚姻中的男女,也应该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事业,不想因过分依附于对方而失去自我。在感性的爱情里也不要忘记留存一点理性的生活空间,不要试图去主宰什么,因为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成为他人的傀儡。有一个小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女儿问她的母亲:“在婚姻里,我应该怎样把握爱情呢?”母亲没说什么,只是找来一把沙,递到女儿面前,女儿看见那捧沙在母亲的手里,没有一点流失,接着母亲开始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却纷纷从她指缝间泄落,握得越紧,落得越多,待母亲再把手张开,沙子已所剩无几。女孩看到这里,终于领悟地点点头。
婚姻的道理与此相似,要想让婚姻长久、美满、幸福,那就不要每天“盯着”、“看着”、“防着”、“握着”,别把婚姻“抓”得太紧!夫妻间应有所保留。这不能视之为对爱情的不忠,这是一种夫妻相处的艺术。夫妻就像两只相互依靠、彼此取暖的刺猬,远了,温暖不到对方;近了,会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到。不过,再一次次冲突之后,夫妻之间的距离会慢慢得到调整——既能温暖对方,又不至伤到对方。
一天的早晨,耿先生在,临出门之前,突然说今天和朋友出游。以往,去哪里,耿太太不多过问,他也会随口告诉她。可这一次,耿先生似乎有所隐瞒。她有些生气:出游这件事,一定是事先约的,至少前一天就约好了,他为什么不说一声?他还有多少事瞒她?耿太太心里不悦,拦着让耿先生说清楚。耿先生心里着急,嚷嚷到:“我的吃喝拉撒睡,是不是都得给你汇报?”然后摔门而去。
耿太太开始赌气,在接下来的好几天里,不管晚回家、和朋友吃饭,还是去娘家,一概不知会耿先生,也闭口不问他的一切事情。耿先生终于忍不住了,跟耿太太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丝毫不在意我。是吗?”
“你不是说吃喝拉撒睡都不用向我汇报吗?”耿太太狡猾一笑。
耿先生一楞,也笑了起来。此后,耿先生有事外出都会先说一声,让张太太放心。
我们和朋友一起吃饭,大家点菜总是以少为原则,宁可少一点、欠着一点,但是感觉舒服,胃有空间心灵才有空间。同样,对待感情,夫妻之间的要求也是半饱为好,彼此都有空间才不会那样局促无奈。不过,空间的距离很好测量,心理的距离,却难。爱情的安全线,恰恰是看不见而不摸不着的心理距离。有些时候,夫妻双方因为爱而彼此走近,近得恨不能不分你我。于是走进婚姻,长相厮守。此后,彼此的距离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拉开,变得亲密有间。
给彼此一些空间,不要以为走进了婚姻就是走进了坟墓,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己的爱好,偶尔出去“放放风”也未尝不可。这样不至于两个人天天栓在一起,熟悉到产生陌生感、无话可说。距离产生美,婚姻生活也需要距离来为它保鲜。
充分容忍下属之短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人们常常追求完美,这无可非议,不过却万万不可有任何偏激的想法,不然本来完美已追求不到,还会走上思想的极端,要懂得清水无鱼的道理。
对于领导者,要善于看见下属的成绩与进步,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一些领导总是自以为是,把自己看得非常完美,对下属则百般挑剔,求全责备,看不到下属的进步和成绩,觉得整个部门里没好人,自己是最好的。因此就有了两种极端做法,一是对下属刻薄挑剔,不愿意肯定下属的长处,不愿意表扬下属的成绩。当然这种行为也可能是领导的心胸问题。可是他忘了鼓励和表扬是对下属最廉价的奖赏,也是最有效的奖赏。二是不愿意因人施用。有些岗位宁可空缺也不愿意给予下属,总认为下属不够条件。这样做的结果是:寒了下属的心,影响了工作,也孤立了自己。他不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对下属求全责备,只能使大家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会众叛亲离;如果你是一个家庭长辈,对晚辈求全责备,只能使大家忍气吞声。如果你有位美丽可爱的妻子,却发现她脸上有一小块隐现的胎记,你会愿意为了更美的她而去想方设法去除痕迹吗?如果是,那便是求全责备。如果你捡到一颗既美丽又巨大的珍珠,却发现它上面有一个小斑点,你会狠心去把这瑕疵磨去吗?如果是,那也是求全责备……等到下属都因为你的苛求而远离你,当你发现自己已经没有知心的下属,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等到你发现妻子的脸不小心毁容;等你发现原本巨大的珍珠因为你的苛求而变成不值一提的小斑点了,一切都已经晚了,或许就是你真正放弃的时候,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会懊悔为什么当初我要那么苛求?为么我不能善待他人?可惜一切都已经晚了,发生的事情已经不可逆转了。
人生不会如我们设想的那样完美,我们可以有一个完美的期待,但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求全责备,这样才可以坦然、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求全责备,对他人过于苛求,只会让你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只会让你一味地看不起他人,而最终的结果是因为你的苛求让所有人离你远去。只有那些懂得对别人的错误加以理解并分析其原因的人,才能够不至于对他人过于苛求,才不会一直寻找他人的缺点之处。
丙吉是汉宣帝时的丞相,以知大节、识大体著称。又宽厚待人,惩恶扬善。尤其是对下属,从不求全责备。对好的下属,他大力加以表彰;对犯了过失的下属,只要是能原谅、宽容的,他都尽可能地原谅、宽容他们。
丙吉有一个车夫,驾车的技术很好,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有一个毛病——喜欢喝酒。他经常喝得醉醺醺的,出门在外也是这样。
有一次,丙吉出门办事,带了这个车夫驾车。殊不知他这次喝得大醉,车子还在路上,他就呕吐起来,把车上的座席都弄脏了。车夫一见自己弄脏了座席,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但丙吉并没有多说他什么,只让他把车上的污迹擦干净,然后又赶车上路。回到相府,管家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狠狠地训斥了车夫一顿,并向丙吉建议说:“大人,这个车夫实在是不像话,干脆把他赶走算了!”
丙吉摇摇头说:“不要这样做。因为他喝醉酒犯了一点小小的过失就赶走他,你让他到哪里去容身呢?他不过是弄脏了我的座席罢了,算不上什么大罪。还是原谅他吧,我相信他自己会改正的。”
管家这才没有赶走那个车夫。
车夫知道是丞相的宽宏大量才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后,内心非常感激,决心报答丞相。从此更尽心尽意地赶车,酒也喝得少多了。车夫原本是边疆人,熟知边防报急方面的事情。有一次,他在街—卜看到一名驿站的官员疾驰而过,猜想一定是边境上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于是他紧跟着到驿馆里去打听消息,果然得知是匈奴入侵中郡和代郡,那里的郡守派人告急。车夫立即回相府,把自己探听到的情况向丙吉报告。丙吉知道宣帝马上会召自己进宫商议,便叫来有关方面的属下,向他们了解被入侵地区的官员任职以及防务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思考了对策。不一会儿,汉宣帝果然召见丙吉和御史大夫等人商议救援之事。
由于丙吉事先已知道了消息,并且有所准备,所以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很快提出了可行的救援办法。而御史大夫等人却是仓促进宫,一点消息也不知道,对被入侵地区的情况也不太了解,一时之间根本就说不出什么来,更不用说切实可行的救援办法了。两相比较,对照鲜明。汉宣帝赞赏丙吉“忧边思职”,对御史大夫等人却很不满意。
退朝后,其他大臣对丙吉十分钦佩,丙吉却对大家说:“实不相瞒,今天是因为我的车夫事先打听到消息并告诉了我,使我预先有了准备。当初,他曾经醉酒呕吐,弄脏了我的车座,我原谅了他,所以他才有今天的举动。”说到这里,丙吉又感叹道:“所以啊,每个人都有他的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应当尽量容忍别人的过失。想想看,假如当初我不容忍车夫的过失,把他赶走了,能有今天受到皇上的表彰吗?”众人都点头叹服。
正是因为丙吉能够忍住对完美的苛求,能够容忍车夫的行为,才会被车夫所认可、所尊重,才能够让其真心实意地为其做事,从而使丙吉受到了皇上的表彰。因此,任人须容人之短,而不可对人求全责备。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对下属要求过于严格,就会让下属有所压力,而无法施展其所有才能。只有那些能容人之短的领导,才能够得到下属的任可,才能够提升自身的魅力。同样由于其忍耐住对完美的追求,能够做到体恤下属、不求全责备,因此必然自己也可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也可以让自身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工作。
懂得忍耐更青获得上司青睐
人们内心中最基本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些长处正是个人价值的生动体现。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看到和肯定自己的长处,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因此,哪怕是一句最简单的赞美之词,也会使人感到信任、友好、欢心、温馨。同样在工作中如果能够抓住上司的心理,对其大加赞美,表现自己对其的服从,自然可以得到其欢心,也就可以为自己创造提供意见的机会,让自己可以伺机进言。对上司的认同,得到其欢心,必然可以让你的职场之路畅通无阻。
欧洲中世纪的黎塞留是这方面的高手。例如,他自己能解释国王常有的烦乱情绪,还能因势利导,以使迷惑的君主控制住自己,进而感觉良好。一个与他同时代的人就曾说过,黎塞留每天要非常仔细地审视国王路易的面容,即使有一道皱纹异样,他也不会休息,直到使之恢复正常。在此方面,你也许不会做得如此之细,但你将会发现这样做有助于上级保持镇静。即使是最坏的上级,当他不仅对你感到满意,而且对自己也感到满意时,他将会变好,而且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接近。在这里,黎塞留正是充分抓住了国王的心理,每个人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希望能够得到的是别人的赞赏,而并不是将其缺点表现出来,只有通过称颂才能够创造机会,让上司有机会听到你的进言,你才有机会让上司看到你的优点,才有机会得到职场的高升。
这里所说的称颂,无非就是充分肯定并赞美别人的优点和成就。即使对方是与您意见不合的人,也尽量要以不伤和气的言行来应付。换言之,就是不要“树敌”。因此,平日生活中,最好不要有足以中伤别人的言行。总之,讨厌别人对自己拍马屁的人是少之又少。即使有.其内心的本意亦必不尽然。譬如曾经叱咤风云一时的拿破仑,就有过这么一段轶事。拿破仑是非常讨厌别人拍他马屁的。有一次,随从之一对他说:“将军!您是最讨厌别人对您拍马屁的吧!”拿破仑笑着回答:“是的,一点也不错!”事实上,这不就是那位随从一记“拍马屁”吗?恰当地赞美别人,恭维别人,其实都是人际关系上至高无上的“润滑剂”,而且这种美丽的言词又是免费供应的,如此“于人有利、于己无损而有利”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当您不断地在充实自我能力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要懂得如何在服从上司的同时,纠正上司的错误,提出你自己的意见,而这些都必须要这一“润滑剂”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