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这个大圈子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及行为。人可以有很多种角色,但是如果不属于自己的角色,便千万不要去扮演。如果扮演他人的角色及行为,这就叫“越位”,后果也将是很不利的。
角色不同,行为亦不同
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角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又都不仅仅有一个社会角色。这很好理解,比如一个人在家里是父亲,在单位是经理,
在父亲眼里是儿子,在儿子眼里又是父亲……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下,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是多个角色的立体组合。
正因为人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不同的人会对我们形成不同的印象。
比如,有一位张教授,在学生们眼里,他的形象是:热情友善、关心学生、平易近人、有魅力、睿智。但是,张教授的同行对他却有不同的印象。虽然他们也认为他睿智,但同时也觉得他有咄咄逼人、挑剔、强硬、爱争论、刻薄的一面。
那么谁的印象是正确的呢?实际情况是,这两种印象都是正确的。学生们只看到了张教授作为老师的一面--他是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了诲人不倦的关爱。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同行,为了追求真理,经常和同事们就某些观点进行争论,对同事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进行辩论,这就容易表现出咄咄逼人、毫不留情的态度。而这一面就是张教授的同事们所看到的。
既然有多个角色,就存在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问题。从一个场合换到另一个场合,你的角色也要做出相应的转换。如果转换不顺畅、或者拒绝转换,也会让我们遇上麻烦。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维多利亚女王一次和她的丈夫发生冲突,丈夫生气闭门不出,女王来敲门,丈夫问:"你是谁?"女王理直气壮地回答:"英国女王。"屋里没有声音。女王又敲门,声音平和了一些:"我是维多利亚。"里面仍是悄然无声。最后女王柔情地说:"亲爱的,开门,我是你的妻子呀。"门悄声地开了。
女王在工作中,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但是在生活中,对于丈夫来说,她是地位平等的妻子。如果她总是把国君的架势拿到家里来,恐怕没有哪个人愿意做她的丈夫了。
如果你是一名职员,在工作中也会担当不同的角色。比如在上司面前你扮演部下的角色,在部下面前你又要扮演上司的角色;在同事面前你是一个平等的伙伴,而在垂询者面前你必须成为一个精通业务的专家。
如果不能在复杂的情境之间自如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可能会陷入麻烦的、尴尬的境地。有时候,角色转换是有一定困难的。
比如在既有上级又有下级的场合中,由于无法同时做出下级和上级的角色行为,你的言行就容易出错。再比如你正以一个服务人员的身份接待一位前来咨询的顾客,突然你的部属也来了,而他和这个顾客是好朋友,这种情况会让你感到比较尴尬。
总之,如果我们不能在需要的时候自如地转化自己的角色,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感到不自在。为了使日常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这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即敏锐地观察出我们在各种情境下,应扮演什么角色,并做出相应的角色行为。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阿志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跟外商谈判中,时常露脸。相比之下,阿志的顶头上司——部门经理比阿志逊色多了,不但个头比阿志矮,其学历、水平和能力好像也没有阿志高。
有一次他俩在跟外商谈业务的宴会上,阿志得意地跟外商频频举杯,潇洒飘逸,用英语跟外商海阔天空地闲聊,竟把自己的上司冷落到一旁。他们跟外商分手时,阿志竟抢在上司前面跟人家握手道别,使上司满脸不高兴。没几天,阿志就被调到另外一个不太重要的部门。
后来阿志才听说是这个上司向公司老总打了小报告,说阿志太浮浅,不适合做销售业务。经朋友点拨,阿志知道自己犯了职场忌讳——"越位"。阿志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阿志是业务主办,只是个大办事员,受部门经理的领导,在各种场合应当以上司为中心,突出上司的主导地位。如果喧宾夺主,旁若无人,在公众场合抢"镜头",就会使上司陷入尴尬的处境。
这个事例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场合,必须扮演某种角色。像故事中的阿志,本来是下属,却喧宾夺主,扮演起本来该由上司扮演的角色来,那让上司该扮演啥呢?他把上司晾到一边去了,夺了上司的风头,难怪上司会对他不满意了。
个人离不开他人和社会,每一个人在与他人和社会打交道的时候,有着不同的身份。这种不同的身份在心理学上叫做"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有点类似舞台上的角色,可以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就是其中的演员。社会上的角色规范不像舞台上有剧本,社会的角色规范是约定俗成但是不成文的,可是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到角色的规范是什么,并且去遵守。如果不这样做,肯定会遇到麻烦和挫折,就像上面的阿志。
社会角色规范的作用是什么呢?角色的规范,使一切角色行为的表现,好比是一本对他人打开着的书,那么他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就能了解这个人的角色动机、角色情绪乃至个性特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没有一点规矩,就容易乱了套,社会也成了一盘散沙,也就是说,社会机制无法正常运行了,那社会也不成其为社会了。
从幼儿园的时候开始,老师就已经间接地给我们灌输这种观念了,只不过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比如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玩一种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爸爸妈妈,表达爱孩子的情感,就可以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当扮演医生的角色,就了解到医生应该有医德,应该关心病人、态度和蔼、认真治疗;扮演警察的时候,就知道世界上有坏人,警察就是要为社会维持正常的治安,保证人们的安全;……这些角色可能比较简单,但起码让孩子了解到社会角色的雏形。
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会发现,我们在和人交往时,必须要扮演角色。不管你心里是怎样想,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在你和别人交往时,必须符合一定的角色要求。比如,作为朋友,你不能表现得像恋人,那岂不要引起对方爱人吃醋?作为下属,你表现得像个领导,恐怕就离被炒鱿鱼不远了;作为子女,对父母和长辈要有特别的尊重,否则就成了没大没小,不懂规矩……
总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顺利发展的前提。
小世界更易搭建人脉
有一天,一个未过门的女婿准备去拜见丈母娘。他路过一家食品店,看见一条长蛇般的队伍延伸而出,原来是人们在排队购买脱销已久的一种名牌火腿。他忽然想起,"心上人"不是说她妈妈最喜欢用火腿煮汤喝吗?何不买几个,去讨她老人家的欢心呢?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插到了队伍的前边。一位大娘看不惯,批评了他几句。他恼羞成怒,脱口便骂,把那个大娘气得怏怏离去。他心里想,反正茫茫人海,谁也不认识谁。
当他提着火腿,敲开"心上人"的家门时,一下子惊呆了,原来开门的正是那位大娘。他这才明白,他刚刚得罪的那位大娘就是他未来的丈母娘!
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就是在某一时间、地点,碰上一个绝对想不到会碰上的人?
有时现实生活中就是会发生这样巧的事情。有时候,你在一个陌生的角落遇到一个陌生的人,闲聊几句后竟然发现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使你不由感叹:世界真小!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我们通常以为碰见认识的或者有关联的人,不是那么容易。事实上,这种事情的发生比我们想象的容易得多。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小世界定律"。
美国有人分析,如果随意挑出两个美国人来,例如:罗伯斯和约翰,那么,他们相识的可能性只有二十万分之一。但是罗伯斯认识某人,某人又认识另一个人,另一人又认识约翰,这种可能性却要多达一半以上。
长时间以来一直流行着一种通俗心理学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只要通过五六站中间关系,就可以属于一个共同的熟人圈。你肯定想到你会成为朱丽娅·罗勃茨或爱斯基摩人的熟人吧?只要你尝试,通过熟人的熟人的熟人的介绍,最多不会超过五六站这样的熟人链,你就会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任何一个人的熟人圈子里的一员。
英国伦敦《卫报》记者AdamLuck想写一篇题为《中国时尚——性爱都市》的文章,想要采访最近在互联网上风头很盛的广州女郎木子美。AdamLuck先联系到了他的一个北京朋友L,L恰巧认识木子美在美国的高中同学W,通过W找到了木子美的好朋友M,M答应帮朋友一个忙。据说,通过这个渠道,AdamLuck顺利地联系到了远在广州的木子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