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禅悟人生路经典句子 > 第十章 悟净与静 山不过来我过去(第1页)

第十章 悟净与静 山不过来我过去(第1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恐惧骚动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当你通达自然的禅境之后,生命中的烦恼、生活里的困顿,都将会随风而逝,心灵将不再无所依凭、随风飘荡,而将与自然生灵契合,与天地万物相融,找到真正的精神故乡。

鲜花的启示

有一位虔诚的女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送到寺院供佛。一天,她来送花时,走到佛殿门口,正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对她说:“你每天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据经典,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女信徒非常高兴地说:“这是应该的,每天我来寺庙礼佛时,感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一样,不过,一回到家中,就开始心慌意乱。请问禅师,像我这样的家庭主妇,如何在琐碎烦闷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有一些常识。你认为,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女信徒说:“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最好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后的花梗很难吸收到水分,鲜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像水,我们就是花,只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女信徒听后,欢喜作礼,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跳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到寺院中生活呢?”

宁静和快乐无处不在,就看自己的“花梗”能不能吸收。呼吸便是梵唱,但不要让心情忙乱得连呼吸的时间也没有。脉跳就是钟鼓,但不要让脉跳像猴子击鼓一样紊乱。身体便是宇宙,但不要让身体像日月倒置一样失调。两耳就是菩提,但不要让两耳充满不愉快的声音。能让自己保持动态的平衡,就像花梗保持新鲜一样,生活也会特别的鲜美。

【一日一悟】

一滴水中也能看见大千世界。

管理自己的心

如果修佛能够提高心灵的境界,那为什么非要脱离尘世?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受考验,不是能够得到最扎实的提高吗?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宁静来自于内心,烦恼都由心生,但能体悟到的并不一定能做到,这就需要修行,修行与顿悟是相伴而生的,其实就是一个空字。因为万事万物都来自于无,最后也会消失,空即是顺应自然规律的。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心无妄念,即便身在恶人中,亦是修行;心有杂念,即便身坐三尺莲台,亦是无功。只有排除心头杂念,心灵才能得到净化。

虽说我们常人多无法摆脱环境的影响,世间的纷扰也常使我们陷入心灵的不安。欲借一宁静的外在环境来安详自己,相信也是许多人共同的心愿。然而,若要有一适当的环境才能修行,那岂不是太偏执于外物了。心灵安详的条件并不取决于环境,而在自我的体悟。只要你拥有一丝一点的体悟之心,时时皆是修行的良机,处处皆是修行的良所。

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

曾经有多少人感叹:难得有几天清净的日子。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应酬太多了,妨碍了清净心。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一直保持清净心,我们的身体在劳碌,但心地依旧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定力。《维摩诘经·佛国品》上说:“随其心境,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纯善的心生福德,福里就有寿。纯净的心,智慧圆满,纯善的行为,福德圆满。高度智慧从禅定中来,所以佛法的修学是修定。在净土法门就是修清净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清净心的方法。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海涛法师说:“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把内心的世界清净,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工夫。

在风风雨雨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难免会沾染蒙受各种各样的尘埃,自觉地、及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便显得异常重要。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

很多人行善为了得福报,行善是因,得福是果。先要修清净心,心地清净是第一善。心地不清净,纵然修善,善里有掺杂,不纯,业障消得不彻底。功德福报都在清净心上,不修清净心、不能在生活中得清净心,就没办法离苦得乐。

生活愈简单愈健康,要做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淡薄名利,养清净心。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保持心地清净、平等,这是真正的净土。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功夫所在之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学习的。

【一日一悟】

幽默风趣与刚正不阿、严肃无比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共存。

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当年,禅宗四祖道信将衣钵传付与五祖弘忍之后,离开了黄梅双峰山,单人轻舟,顺江而下,不一日,到达了白下(今南京辖区内)。他弃舟登岸,来到了五色祥云笼罩的牛头山幽栖寺,道信大师问寺里的僧人:“这里可有修道的人?”

一个僧人听得道信如此之问,不高兴了,乜斜了他一眼,悻悻地说道:“出家人,哪个不是修道的人啊!”

四祖道信一笑:“啊,你说,哪个是修道的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