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禅悟人生怎么读 > 第十一章 悟慈与悲 人人都是未觉悟的佛(第1页)

第十一章 悟慈与悲 人人都是未觉悟的佛(第1页)

u001a慈,是一种对他物或是他人的生活态度,悲,是一种自视,是对自我的评价和定位。慈,是用心为众人,是一种奉献。悲,是心在万物之下,是让人觉知人类之渺小。

你也是菩萨

一位异常虔诚的名叫兰香的信女,在积善行德大半生之后,听说信佛之人在某座灵山上可以见到观世音菩萨显像。于是,她跋山涉水来到这座灵山,渴望看看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传说能看到菩萨显灵的山洞里,她独自一人信心十足地端坐着、等待着。可是,等了大半天,别说菩萨了,就连一个人影也没见到。她有些气馁和失望,也有些胆怯,这里毕竟是她非常陌生的深山老林。她打算在天黑之前赶下山去,明天上午再来等待。

谁知,就在她正欲起身离开山洞时,山洞里走进一个穿着非常朴素的女子。那女子看到兰香信女,马上摒手朝拜,嘴里还念念有词地祷告着:“观世音菩萨大德,观世音菩萨灵验……”

兰香信女睦睁了好一阵子,才唯唯诺诺地解释说:“这位妹妹,你弄错了,我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不是菩萨,我只是一个虔诚的信女。”

那女子就满脸喜悦满是真诚地说:“你就是菩萨,你就是菩萨,怎么能说你不是菩萨呢,我看到你非常的幸福和高兴!”

兰香信女赶紧站起身,迎上前去。她终于看清对面女子的面容——她怎么长得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呢?兰香信女就惊讶而喜悦地说:“您就是观世音菩萨吧?小女子在下有礼了,我好感动、好幸运啊!”

“我是、我是,”那女子满含笑意地说,“不过,你也是菩萨,兰香菩萨!世上善良诚挚的人们都是菩萨!”

无论真实的故事还是美好的传说,扬善颂德的主题却是鲜明的。真愿千万遍地祈唤,千万遍地说:善良、圣洁的人们都是菩萨。

【一日一悟】

能与人分享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心中要装着别人

一尊几百年前的弥勒佛,终因年久失修,有些残损了,寺里请来佛工为其修葺。当佛工根据残损程度,揭开弥勒佛的腹部,准备加固翻新时,在场的方丈和僧侣们无不惊愕动容——弥勒佛主的阔腹里居然装着十二个男女老少的陶俑!

见过、朝拜过弥勒佛主的人们,往往陶醉或羡慕于佛主无与伦比的朗笑,更为佛主的超级大肚子动之以容、付之一笑。有人还铭记着有关弥勒佛主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可是,又有几人,能够联想到、颖悟出,弥勒佛主只所以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真正因由?

心中装着别人,装着衣食父母、亲情悠悠的男女老少,装着需要照顾、需要超度的芸芸众生。肚子能不大吗?笑容能不爽朗吗?

佛教以及信奉佛教的人们,能创想塑造出如此经典、如此奥妙的弥勒佛来,就是一种念及苍生、真实再现的慈悲情怀,就是一种高深玄妙、经世绝伦的人文艺术。

过去,人们都是从“至高境界的宽容”和“人生如诗般的气度”这一角度来理解弥勒大度(大肚)的。而这篇小文章着实能令人耳目一新。身为社会中人,心中装着他人,尤其是我们的做人做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就一定能转化为动力,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真实幸福,不能仅仅囿于个人的一管之见、一私之利。要关爱别人、回馈社会,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在其名篇《纪念白求恩》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有这样的心志和心态,人生才能抵达一种高尚而神圣的境界。

佛教从印度传入古代中国,以他的历史之渊源,加之国人赋予他的内容之博大,已经深深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有一颗慈悲之心,感恩之心,心中装着别人,想着别人,从小事做起,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努力创造和谐温馨的社会。

【一日一悟】

人心即天堂,人心即地狱。

树树皆菩提

有一位拜香信佛大半生的的老太婆,在二十多年前,她从花木市场买了一棵菩提树,栽植在自家的院落里。当时的小树苗,已经长成遮天蔽日的大树了。老太婆把这棵她亲手栽植的菩提树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她经常既骄傲又虔诚地坐在大树下颂经念佛。

可是,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位客人,愣说这棵大树不是菩提树,而是一棵与菩提树长得很相似的糠椴树。老太婆很惊讶也很意外,甚至有些伤心,严重影响了她的情绪和心绪。为了辨明真伪,了却心结,她托人捎信给丛林寺院的天明法师,让他来看看这棵大树究竟是不是菩提树。天明法师很快就带一弟子来到老太婆的家,他见到那棵大树后,马上顶礼膜拜,亲近无比,连声说:菩提树啊,真正的菩提树!我佛荫庇、我佛慈悲!老太婆一听连大法师都说这棵树是真正的菩提树,就深信不疑了。

可是,天明法师刚走出老太婆的家门,他的弟子就悄声说:师父,您不会看走眼吧?那的确不是一棵菩提树,而是一棵糠椴树啊。天明法师连念阿弥陀佛,悄声对弟子说:那棵糠椴树对老太婆来说就是菩提树,真真正正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我们所认定的菩提树原本也不叫菩提树,还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主坐化其下翻然成佛的原因吗?而今,虔诚的老太婆二十年如一日地呵护深爱、坐化成佛的一棵树,不是菩提树,又是什么树呢?

弟子终于明白了法师的一片佛心,讷讷地自语道:人人若菩萨,树树皆菩提。

有些事物,有形无神;有些事物,有神无形。而神才是事物的根本。有形无神,其形也虚;有神无形,其形也实。

是啊!法师说得好,从外形上看,那树的确不是菩提树。而对于一个不信佛的人来说,就算是整日面对“菩提”,又有多大意义呢!

无论是承载佛教的菩提树,还是祭奠先祖的其它法器,都是诚则灵、信则有。天明法师为人处世的圆融和智慧,既体现了佛性的慈悲,也蕴涵着人生的哲理。

【一日一悟】

禅心其实就是一种谦虚宽容的胸怀。

寺院里的鸟巢

寺院里的一棵槐树上,来了两只斑鸠,筑了一个非常简易的鸟巢,孵出两只小斑鸠。可是,一场暴风雨过后,鸟巢掉在了地上,两只刚长毛的小斑鸠被摔得一死一伤。

那只受伤的小斑鸠不仅惊动了整个寺院的僧侣们,还惊动了住持方丈念心法师。念心法师为小鸟上了寺院里最好的药物之后,就犯起愁来,他对弟子们说:“若把小生灵留下来喂养,倒不是什么大的麻烦事儿,可是,待把它养大了,它就会产生变异,变得与其他的鸟们格格不入,甚至有不会飞翔、不会野外生存的可能,从此失去长空、失去蓝天,失去原本的性能,再也离不开咱们的寺院了。若把它放置在房顶或山顶上,又怕它的父母找不到,或者被其他动物叼走伤害了。大家想想,应该怎么办呢?”

这时,一个小沙弥就说,我爬到树上去,为它重新筑一个窝;另一个小沙弥就说,你筑的窝万一不牢固,再掉下来,小生灵恐怕就没命了……众僧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最后,有一位老和尚想出了一个比较周全的办法——用绳子系上一只竹篮,再放上柴草,把小斑鸠放进去,吊到原来的鸟巢处。大家一致通过了这个方案,老斑鸠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试探后,也重新抚养起自己的雏儿。

爱心有时候是襁褓,有时候是樊笼。鸟儿属于蓝天,心灵属于自由,过多的宠爱和约束会葬送它们的天性。所以,爱护和挽救其他的生命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它(他)的发展和未来,以及它(他)的自由和天性,只有这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种深切而无私的人文关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