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禅如人生 > 第十章 悟净与静 山不过来我过去(第2页)

第十章 悟净与静 山不过来我过去(第2页)

一位老僧想了想,恍然大悟似的一拍膝盖,说:“嘿,我想起来了!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由于他整天只是坐禅,看见别人从不理睬,更不站起来迎接,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有人看见,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莫非,你找的是他?”

果然是懒融,他对四祖道信的到来视而不见,依旧端坐如故。四祖问他呆坐着干什么,他说观心。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对这个学佛参禅的重要话头,法融无法应对,便乖乖站立起来。当他得知问话者是大名鼎鼎的四祖道信时,连忙施礼。

山里已经十分清静了,但四祖却非常奇特地问道:“除了这里,还有更安静的地方吗?”

法融不明四祖此话中的玄机,竟将四祖引到了他安歇的草庵——他认为更清静的地方。

这故事四祖问了懒融两个问题,均蕴涵着凛冽的禅机。“观是何人,心为何物?”如同怀让开示马祖一样,磨砖不能成镜,观心岂能成佛?

第二个问题,“除了这里,还有更安静的地方吗?”,四祖实际在说,你法融日夜劳神费力将自己限制在清静中,正是为了所谓的清静而忙得不亦乐乎,热闹非凡啊!心灵的真正清净,不在于外境的清静与热闹,而就在我们的内心。

【一日一悟】

每个人身上都有佛性。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归静禅师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笔下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有一次,归静禅师去参加几位文友的雅集,其中一位风流秀才携妓前来。席间,数位江南名妓操琴鼓板,且歌且舞,其歌缠绵,其舞曼妙,风韵万千,风情万种。众人皆醺醺然欲醉欲仙,唯有归静禅师默默静坐,不为所动。

风流秀才出了一个馊主意,请归静禅师用升华的妙笔,将歌妓们妙不可言的舞姿描绘下来。归静禅师断然拒绝,说:“出家之人,隔墙听到妇女的钗簪之声,都是犯戒,何况当面为舞女作画呢!”

秀才嬉皮笑脸说:“可是,你不但看了她们的舞蹈,还听了她的歌声,也已经破戒了,索性就再破一次吧!”

归静禅师说:“你们的孔夫子说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

“你是不是心不在焉,有谁知道呢?”

秀才强词夺理,众人跟着起哄,非要归静禅师当众挥毫不可。归静禅师说是准备笔墨,退到朋友的书房,砰然关闭了房门,再也不肯出来。秀才让一位妓女坐在书房门口,半真半假说:“等那和尚出来,你就一把抱住他,看他如何!”

不知过了多久,总不见归静禅师出来,而且,书房里连一丁点动静都没有。秀才捅开窗户纸往里一看,顿时吓傻了——

房梁上吊着一个人,一个光头的人——自然是归静禅师。

众人急忙撞开房门,一拥而入,不由得再次惊呆了——哪里有什么人上吊呢,那不过是墙上的画像——归静禅师的杰作。

归静禅师呢?他趁着混乱,早已溜之大吉了。

禅宗虽然与传统佛教不同,可以破戒,即可以破除佛门规定的种种清规戒律,但破戒并不意味着可以胡来。破戒的目的是让人们获得更大的自由,让心灵更加宁静,而不受戒律的干扰。但倘若以破戒为借口,放任自己,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躁动不安,很难保持宁静了,最后,人将成为欲望的奴隶,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了。

【一日一悟】

人们总是看不到自己眼睛上的污点。

超越烦恼

有信徒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赵州禅师回答:“有!”

信徒问:“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赵州禅师回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信徒问:“假如我修行得度了以后,佛陀有烦恼吗?”赵州禅师回答:“有!”

信徒问:“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赵州禅师回答:“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徒问:“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赵州禅师回答:“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徒问:“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赵州禅师回答:“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信徒在当下似有所悟。

普通人的烦恼是从妄想引起的,而佛陀有烦恼是从慈悲心生的。而最怕的是从烦恼生烦恼。有了爱之后就会造业,就会产生烦恼,一切烦恼一切不善的行为都是和爱有关系的。

世界上,找不出没有烦恼的人,谁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只不过有人善于寻找快乐,而有些人只会在烦海中挣扎。

【一日一悟】

轻与重的感觉存乎一心。

宁静而致远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