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信息的社会,人际交往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要想有所成就,要想在人生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首先掌握关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人格等内在的诸多方面,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对于心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现代人更需要修炼内心
有人曾经预言,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里,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不是癌症,而是心理疾病!二十一世纪最为抢手的职业不是目前流行的职业,而是心理咨询医师!
1.现代化与心理健康
汹涌发展的现代化,乃是人类本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它是社会变迁的自然结果,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潮流。现代化的巨浪冲击着传统的文化,改变着社会的形态、结构,震撼着人们的思想、心理,塑造着人类新的观念与行为,它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灾难。
现代化的发展导致了人口增长,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教育普及,交通发达,信息爆炸,大众传播无孔不入,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如此等等。它带来了社会物质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但同时也带来了负荷和危机,它在增进人们健康、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有害人类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因素。
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活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人格精神变迁的过程。然而,往往由于这种改变过多、过快、过猛,致使相当多的人一时难以适应这种转变,感到不适应,感到迷惘、困惑。
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狭窄,空气污染,社会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阶层复杂多变等等,构成了不良的心理应激,面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耸人云霄的摩天大楼,到处可见的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设备,人们会不时涌起孤独、渺小、无力、自卑、冷漠、茫然之感;面对人们自己所创造的物体,人们感到若有所失,现代化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修改了人际关系的准则。它一方面使天涯如咫尺;另一方面又使咫尺如天涯;现代化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从而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而观念的多元和多变,使人失去了稳定感,变得难以认同,无所适从。所有这一切,都容易使人陷入焦虑、不安、压抑、苦闷中,从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这些新的问题,迫使现代化在经营自己的家园,计划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抽出时间“安顿”好自己的心灵。甚至可以说,随着现代化潮流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将更多,因此,越是现代化,就越要保护自己的心灵!
2.“捍卫心灵”行动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不希望也不可能把现代化社会拉回到传统的社会中去。人类面临现代社会的严峻挑战。惟一的办法是必须着力去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而且人类面对这些变化的处理和解决的最终答案,只有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具有独特性的有创造力的和生长着的人类自身内才能找到。
人类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和人性!
教育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教育应配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教会人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显著功能,这是毫无疑义的。
然而,在现代人面临的社会挑战面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上面所讲的那些,教育更应该担负起开发潜能,启迪心灵,陶冶人性,塑造人格,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责任。
美国教育协会在1977年出版的《七十年代及其以后的学校》一书中曾这样指出:学校不应该再仅仅是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于社会中的人,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获得了自我实现的,具有能够缔造更美社会的能动作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具有自我革新精神的、自律的、心灵完善的个人”。
在我们面对的这个工业化、都市化、科学化的现代化社会里,如何保持人类技术和人类情感之间的平衡、协调,即如何保持人性特质,成了我们自身一个严重的问题。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巨著《大趋势》中指出:“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心理需要平衡起来。”“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主导观念与实践课题之一已经是教育的“人性化”的观念。人性化的教育是在教育的内容高度学术化,教学手段技术化的背景下,突出强调人的心灵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它不仅仅注重培养人的知识、思维、理解、技能,即不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性这一认识侧面,而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态度、需要、信念、自我决断这些心理方面的技能。
心理健康理论的兴起和实践,意味着教育的后一种功能在加强,并且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它意味着现代社会下教育正在越来越多地寻求一种发展的平衡——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心理健康理论的迅速发展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现代化环境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积极行动捍卫自己的完整心灵。
成功人士的心灵修炼
健康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这样指出:“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而阿拉伯有句谚语: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
在现代社会,不但是一般意义上的健康而且尤其是心理健康。具有比以前更为重要的价值。因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内在基础,它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它是能够带来大量财富的财富。失去了心理健康、失去了精神支柱,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1.心理健康的新观念
在传统的观念上,健康概念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病症,这种观念完全局限于对一个人生物学状态的理解,即认为健康仅仅表明一个人的身体处于无痛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尤其是现代化社会和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人类在控制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以贫困,生活条件恶劣为主要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如结核、伤寒、痢疾等病症已大大减少了。人类的寿命已明显延长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当这种心理压力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迅速提高,如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冠心病或常对人怀有敌意、猜疑、嫉妒、感到悲哀、周期性过敏等等。许多事例表明:生活中的挫折,恶劣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工作,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使人的心理大为紧张,它们都能使人致病。美国有位学者曾对二百多人进行一项长达四年的跟踪调查,他根据事业是否成功,婚姻是否美满等因素判定,属于精神愉快的59人中,只有两人患慢性病或死亡,占3。4%;而精神压力大的48人中,竟有18人患重病或死亡,占38%。因此,人类健康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
面对这种现实,有人曾对健康概念作过另一种定义,即认为人的健康是应该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和精神心理上的健康两个方面。1974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正式提出了健康的新定义,认为“健康是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并且认为,尽管人的心理或精神健康的标准因社会、时代、文化、传统、民族、种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这样三条原则是心理或精神健康的共同标志:
①自我控制的能力;
②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的能力;
③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状态的能力。
联合国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这个定义,不仅包括人的生理方面的健康,而且突出了心理方面的健康的重要性,是人类健康观念的一次重大进步。
2.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行为
联合国卫生组织新的健康概念冲破了人们对产生疾病的根源的传统看法与偏见,疾病已经被认为是人类有机体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能应付刺激或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结果。当代医学中关于疾病过程的考察,即从“生物——生理”模型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型,正是这一新观念的具体运用。并且,在此基础上,人们看到了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心理的支配,因为行为不过是人类有意识地控制的动作,而意识又不过是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人的行为和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明显了。
以冠心病为例,我们来看看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人们普遍认为,高血压、胆固醇增高、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糖尿病和冠心病家族史,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但是,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现代科学技术发达引起了紧张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此产生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当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心肌梗塞只有在突然情绪激动和长期精神紧张后突然松驰下来时才会发生,并且,在容易激动和长期紧张的心理下,易患心脏病的人大多具有大声说话和工作到深夜的特征。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人把冠心病同富有雄心壮志和强烈的进取心的人联系起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的心脏病医学家迈耶·弗里德曼把人的行为分为A型和B型,这种分类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他发现A型行为特征是:一是具有竞争心和成就感,有雄心壮志,能努力奋斗;二是有紧迫感,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长时间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不感到疲劳,说话速度较快,还爱打断别人的讲话;三是容易激动,缺乏耐心,常常表现出对于工作和学习的不满。与此相反的B型行为特征是:凡事想得开,无所谓,从容不迫,不易激动,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有节奏,善于安排体育活动与娱乐,动作缓慢,言语稳重。由此可见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今天,要表现出健康的行为,拥有成功的人生,就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完整的人格,培养健康完整的心理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
3.心理素质关系到人生成败
每一个聪明人都在追求成功。然而,历尽尝试许多人都失败了,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了成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许多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欠缺智力,经过许多成功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从工商巨富、军政要人,到各界明星、科学家、艺术家,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并不单纯是智力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行为。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心理人格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詹纳是1976年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的获得者。他从体育比赛的角度也作了与此相类似的表述。他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人格上的挑战”。研究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发展自己,使自己取得巨大成就的智能,而不幸的是,很少人知道怎样开发自己的智慧(不等于智力)、才能和创造力的巨大宝藏,因此,许多人只是生活中的平庸人而已。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