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李明听着赢虔那绘声绘色的讲述,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自己亲眼见证了秦献公那段传奇般的归国之旅。他心想,一个人能长时间不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啊!要是流浪的这三十年时间里,秦献公有哪一天心灰意冷,垂头丧气,那可能早就输给现实了。说到底,秦献公能回国继位,虽然有魏国这个外因在,但最主要的还是他自己,一直没放弃,一直在努力。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这当然和秦献公的商业头脑有很大的关系。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是政治头脑呢?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秦献公在流亡的这段日子里,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和他登基后没法比。但他就是善于做生意,能把“利他”的事做到极致。这种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这次回国继位,表面上看,是顺应了魏国的诉求,相当于魏国在秦国扶持了一个政治代理人。但秦献公可不是阿斗,不是那种任人摆布和拿捏的君主。他是个有主见、有远见的君主。他一到雍城,秦国的都城,就立马赦免了旧贵族,废除了人殉制度。你看,他什么都没付出,就给旧贵族卖了个人情,让他们记着他的好。但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士兵、平民可不乐意了,说好的分封、说好的奶酪呢?这就像老板给员工画的大饼,饼画得再好,要是老吃不到嘴里,员工肯定会有情绪。但秦献公不是一般人,他骨子里是个商人。他知道,秦国要强大,靠武力是一方面,但关键还得靠商业,靠发展经济。
此时的秦国,日子可不好过。对外,楚国、魏国这些大国都虎视眈眈的,像狼群盯着小羊羔似的,总想着怎么从秦国这儿捞点好处。秦国内部也是乱糟糟的,贵族们各怀鬼胎,争权夺利,搞得国家就像个散了架的马车似的,跑都跑不快。但这些问题在初登大位的秦献公眼里,都不是问题。他很快就用他独特的商业天赋,把这些看似头疼的问题逐个化解了。
眼下朝堂之上,一场有关秦献公新政的辩论如火如荼地展开。
樗里疾身着朝服,神色庄重,站在殿前,声音洪亮:“陛下设立丞相之制,实乃明智之举。可总揽全局,协调百官,使国家机器运转更为顺畅。加之推行郡县制,将权力下放至地方,既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能提升地方治理的效率。”
御史大夫嬴訾,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大人言之有理,然设立丞相,集权于一人之手,若此人心怀不轨,恐将危及社稷。至于郡县制,虽能强化管理,但恐地方官员趁机鱼肉百姓,加剧民不聊生之状。故在下认为,此二制尚需谨慎考虑,不可操之过急。”
樗里疾听后,眉头微皱,但语气更加坚定:“嬴大人此言差矣!丞相之设,旨在辅佐君上,君上英明,选贤任能,又何惧权臣之祸?再者,丞相制度之下,百官各司其职,相互制衡,正是防止权臣滋长的良策。”
嬴訾冷笑一声,针锋相对:“大人言之轻巧,却不知人心隔肚皮。有多少权臣,借丞相之名,行专权之实?再者,郡县制下放权力,看似加强地方治理,实则削弱君主集权,易生割据之乱!”
樗里疾闻言,脸色一沉,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嬴大人只见其弊,未见其利。郡县制之下,地方政务由专业官员管理,效率提升,百姓受益。君上虽不直接掌控每一处细节,但通过考核与监督,确保地方忠诚与高效。至于割据之乱,非制度之罪,乃人心不足蛇吞象。君上若行仁政,以德服人,何愁地方不忠?”
此时,一直静观其变的太傅蹇缓缓开口:“二位大人言之均有理,然老夫以为,新政之精髓,在于变法图强,不拘一格。丞相制度,乃国家管理之进步;郡县制推行,则意在强化中央对地方之控制,两者相辅相成。至于其中利弊,需不断调整与完善,非一蹴而就,不可操之过急。”
话音刚落,甘茂掷地有声道:“樗里疾之言,意在加强中枢,稳固国本,某虽不敏,亦知其理。然,权臣之祸,古来有之,若丞相之权过重,又当何以制衡?”
话音未落,年轻将领魏剡接口反驳:“将军所虑极是,丞相一职,位高权重,若无恰当之法加以约束,恐生内乱。吾等当思前想后,不可轻举妄动。”
此时,公子赢虔:“君上常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需火候适中,方能美味。丞相之设,正是为调和百官,至于制衡之道,不在削弱其权,而在健全管理制度,使权力在制度下运行。”
秦献公听罢众人争论,心中暗自赞许赢虔的见解,他站起身来说道:“吾儿赢虔言之有理。丞相之设,非为一己之私,乃为社稷计。权力乃双刃剑,用之得当,则可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用之不当,则自伤其身。吾等当以史为鉴,完善法制,使丞相之权既受约束,又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樗里疾与赢虔相视一笑,似乎在这场辩论中找到了共鸣。而蒙骜等人,虽心中仍有疑虑,但迫于秦献公已经表态,也不好再说什么。
这场辩论,最终达成了共识。秦国变革的序幕就此拉开……
喜欢秦朝历险记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秦朝历险记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