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犹太人凭什么赢的生意经 > 第五章 智慧财富的根源(第2页)

第五章 智慧财富的根源(第2页)

保罗·朱利叶·路透(PaulJuliusFreiherrVonReutor1816-1899),原名I·B·约瑟法特,1816年7月21日出生于德国卡塞尔的一个开明的犹太教拉比家庭。13岁时,路透的父亲去世,小路透到开银行的表哥那里寄居。路透从小数学就很出色,在银行里很容易地就被富于数学变化的汇兑行情给迷住了。他担任汇兑行情业务之后,经常为一个问题苦思冥想:怎样才能最迅速地了解各国的外汇行情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路透结识了大数学家高斯。当时高斯正在埋头研制电报。路透从高斯处获益非浅。他敏锐地看出,这种新通讯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汇兑行情的收发速度。他开始留意电报机的研制动向。这期间他来到柏林,改信了基督教,并且把自己原来的姓名伊斯拉埃尔·贝亚改成了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他的创业史是从1848年开始的。那一年年底的一天,他离开政治上日益反动的普鲁土,来到了世界文化之都——巴黎,会见了法国报业巨头查理·哈瓦斯。身材矮小的路透给哈瓦斯的第一印象,是他那口若悬河的毛遂自荐:他在柏林曾开过一家出版社,普鲁士政府的舆论封锁使他举步维艰;他仰慕哈瓦斯先生大名而来,只望能被录用而谋得个赚钱维生的差事。

那时,哈瓦斯正苦于人手不足,恨不能一个人分成几个人用,有人竟不招自来,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尤其当得知路透还精通英、法、德三种文字,更是如获至宝,当即答应了路透的求职请求。

路透就这样成了哈瓦斯社的一个成员,投入繁忙的通讯业务。他每天从来自欧洲各地的报纸中挑选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并译成法文,作为该通讯社的新闻稿件,然后分送到巴黎的报纸和国外的订户。远至圣彼得堡的宫廷都有他们的联系对象。

犹太人先天的竞争意识使路透无法久居人下。既然翻译和提供新闻稿件的工作能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对此自己又得心应手,为什么不可以个人单独经营呢?

不过,这等于向自己提供了就业机会、慷慨扶持自己和器重自己的恩人挑战。又是犹太人先天的自我意识起了作用:“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你的蜡烛照不亮我的房间”。

经过一段内心矛盾,路透还是横下一条心,走上独自经营通讯业务的新的旅程。在差不多是白手起家,人员又极缺乏(只有他和妻子两人)的情况下,困难自不必说。然而,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干,他终于在被认为是“莽撞的冒险”中获得了最初的成功。欣然服输的哈瓦斯投来了赞羡的目光。

第二站亚琛“快讯”与信鸽

也是在柏林这段时间里,路透结婚了。当时,他29岁,妻子是柏林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利用岳父提供的资金,路透购买了一家书籍出版发行公司的股票,与人合资经营出版业。三年后,路透不堪忍受普鲁士政府对舆论的压制,毅然奔赴巴黎。此时他胸中已经酝酿着作信息买卖的计划,因此不惜进入当时世界最庞大的通讯社当普通职员。无独有偶,和路透同时进通讯社的还有一个流亡者——一个柏林银行家的儿子贝恩哈德·沃尔夫,几十年后,他、路透与哈瓦斯同时成为世界新闻业的三巨头。

在巴黎几个月单枪匹马的经营,路透和妻子已不胜疲惫,加之,二月革命后拿破仑三世登上帝位,言论自由很快成了过眼烟云。在巴黎继续从业,前景堪忧。于是,路透决意转回德国。但是,到了柏林,却见沃尔夫已捷足先登,建立了办事处。他们夫妇只好另作图谋。他们得知普鲁士政府已开通了柏林至德国与比利时交界处的亚琛之间的电报线,便萌生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从事新闻消息提供的设想。坐落在通向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途中的亚琛,正好可以充当集中信息并向亚琛地区和比国提供信息的基地。那时,布鲁塞布和安特卫普尚未架设电报线路。于是,路透就把从德国各地收到的汇兑和证券交易的行情(当时新闻通讯的主要内容)通过火车送到那里。据说,当时途经亚琛的列车不装上路透的快讯稿件就不开车,出现了人们争相订购路透的快讯稿件的情景。后来,因亚琛地区的订户居住远近不同,收到稿件有快有慢,某些银行家发出了抱怨,促使路透对送稿办法进行了改革,索性不用邮递,改为召开“新闻发布会”,把订户召集到一间大房子里,使他们在同一时间里收到应得到的消息。可是,从亚琛到布鲁塞尔有170公里,按当时最新式的火车平均每小时13公里计,也得9个小时方可抵达,这很难说是“快讯”了。路透苦苦地思索着解决问题的办法。骑马信使,专职邮差,种种方案都在他的脑海中盘旋过,没有一个使他满意,忽然,能捎信的鸽子使他开了窍。他乐得手舞足蹈起来,兴奋不已地大声说道:“办法找到了,用信鸽!两个小时足够。”

于是,路透从一个饲养信鸽的旅店老师盖勒那里租用了40只信鸽,让它们充当亚琛——布鲁塞尔邮路的“信使”。此招果然奏效。在当时两地之间没有电讯相通的情况下,起到了提供最快的新闻稿件的作用。

1851年夏天,路透移居英国,开始了他人生之旅最辉煌的时期。

第三站伦敦:实力与魅力的较量

靠着在法、德两国的经营中打下的基础,路透开始在这里营造他的庞大的“通讯帝国”。首先,他还是运用他的提供“快讯”和“快讯中的快讯”的策略。

1853年,路透得知“磁力电报公司”和另一家电报公司在联接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海底铺设了一条电缆。两公司用快艇在爱尔兰南部的昆士兰海迎候从北美开来的载有新闻稿件的船舶。这比南安普顿至美国的距离缩短了400余公里。他们没想到,一个工于心计的竞争对手已悄然出现在他们的身旁。路透秘密地在对手已占据的昆士兰西90公里处的克鲁克黑文修建了一个电报基地。在这里,路透社在海上值班的小舢板用信号示意基地的联络艇从北美来的船上取下稿件。其他报社要在拿到稿件后再航行100多公里返回科克市方能发报,而路透社的联络艇则只要开至不远处的克鲁黑文即可。这样,到别人开始发报的时候,路透社编成的通讯稿件早已到订户手中了。

人们惊讶地发现,就是这位起初住在伦敦金融街一家股票交易所的两间出租房屋里的犹太人,不久便以他一手经营起来的路透通讯社,掌握了“欧洲大陆有关金融方面的情报”的主要输入和输出渠道,在交易所、银行、股票商、投资公司和贸易公司的广泛领域,伸展自己的巨大翅膀。紧接着,他又把目光瞄准《泰晤士报》,一心要把通讯运营的疆域扩展到报业的市场。

《泰晤士报》是英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它在新闻界的权威地位使得向它兜售新闻稿件的路透社,最初曾吃了闭门羹——“《泰晤士报》无意采用贵报提供的消息。”但挫折没有使路透认输,打消在这个有利可图的领域一试身手的念头。他转念一想,何不采用迂回战术,在眼下欧洲各地政局处于混乱的状态下,利用路透社在欧洲各地建立了电报网的有利条件,先迅速提供各种政治方面的新闻。这样,《泰晤士报》的铁门便被撬开了一条缝。随后,路透社又扩大战果,先征服伦敦的其他报社,再迫使《泰晤士报》就范。

一天早晨。路透走进《广告晨报》总编辑詹姆斯·格兰特的办公室内。

“我有一件重要事和您商量一下。您有空吗?几分钟就行?”路透说得既谦恭又自然。

路透接下来介绍了他的通讯网,他同欧洲各个政府的关系,他能够通过这些关系迅速弄到欧洲的政治经济消息,并说:“现在伦敦的各家报纸都要为发回外电支付一笔高昂的电报费,我打算用低于电报费的价格提供消息,您看怎么样?”格兰特点了点头。路透接着为他算了一笔细账,指出少花的金额数目。并且可以由《广告晨报》免费试用两周。格兰特听后,马上接受了这个建议。

临走前,路透回头对格兰特说:“如果您们也和《泰晤士报》一样拒绝我的建议,那么我真要打算放弃这个通讯社了。您们接受之后,其它报纸也会仿效的。这样看来,两个星期的免费服务还是划算的。”

路透毫不做作的爽朗和异乎寻常的坦率,大概是促使格兰特接受他建议的极重要的心理因素。

接下来的局势发展真如路透估计的,除了《泰晤士报》之外,伦敦所有的报纸都开始采用路透社的电讯稿。路透社的工作效率把各家报社派出的记者远远抛在后面。最后《泰晤士报》也不得不与路透社签订合同。攻下这个最顽固的堡垒之后,路透社已经在英国新闻界完全站稳了脚跟。

刚开始报导美国南北内战消息时,英国的报社与通讯社都是采取下述方法取稿的:当北美大陆的远洋船到达英国南安普敦港口时,各报的蒸气小艇就迎上去,大船上的人把装有新闻的木盒投到海里,由小船捞出来,再把木盒里的新闻通过电报发往伦敦。

为了抢在各报前头发出新闻,路透秘密地把接船点往英国北部移动了500公里,然后悄悄争得地方当局批准,修了一条专用电报线,因此等竞争对手的船只还没接到远洋船,路透的新闻已经发回了伦敦。等别人发电报时,路透的快讯稿已送到订户手中了。

路透在传递速度上和其他人拉开的距离,使路透社得到了一条爆炸性的独家新闻。

美国林肯总统遭到暗杀后的第二天上午一点半,路透社驻华盛顿记者麦克林弄到林肯私人秘书的采访记,但是,当天开往英国的轮船已经启航。麦克林不顾一切地赶到海港,雇了一条拖轮,好不容易才追上那条班轮,把那条独家新闻装在木盒子中扔到班轮的甲板上。11天后,轮船到达英国,路透的通讯网马上播发了这篇新闻。当时,这件新闻只有一家报纸发了一则短讯,而路透社却发了一篇详尽的暗杀现场的详尽报道。第二天,伦敦各报,包括《泰晤士报》都全文转载了路透社的报道。

这次成功,给与路透的并非只是经济上的利益,主要还是精神上的激励和鞭策。他明白了,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勇于进取,而且要不断创新,永远保持竞争中的优势。他认为,不仅要先于别人得到和发出稿件,而且还要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高质量的稿件。他给自己的通讯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注意获得重大的独家新闻。

路透又下了一盘赢棋

1855年,法奥之间战事在即,人们关注的是,拿破仑三世在2月7日的国会上将说些什么。路透社立即给驻巴黎的记者发去急电,要求他们极秘密地接近皇帝的亲信人员,想方设法从那里了解拿破仑三世的国会演讲稿的内容。

记者接电后立即行动,结果,事先得到了实际上是对奥直接宣战的布告的皇帝的讲演稿。此事简直使路透大喜过望。他马上不失时机地制定了秘密发布计划。为此,特地包租了“海底电报公司”的巴黎——伦敦间往返电报线作为传递专线。终于,抢在皇帝发表演讲的同时,播发了这个消息,开了国际通讯史上的一个先例。那一天,《泰晤士报》根据路透社提供的稿件,全文刊登了拿破仑三世的讲话。其他报刊则以“号外”的形式,使用“路透社电讯稿”报道了这个重大的消息。巴尔扎克,这个有名的讨厌新闻记者的大作家闻知此事,也掩饰不住对路透的惊讶和钦佩,意味深长地向巴黎报界披露了他们也许谁也不曾料知的一个秘密:“你们在不同报纸上看到的国外消息,其实来源同出一处”。

名声越来越大的路透通讯社和路透本人,越来越注重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意义,注重自身形象的影响,认为这是通讯社赢得信誉,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利和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举一例为证:1859年4月16日,法奥两国爆发了战争,撒丁也派出了军队同奥地利作战。与别的通讯社不同,路透社同时向交战两方的三军都派去了记者进行“三重访问”。结果,唯有路透社记者受到了优惠的待遇,引起了其他记者特别是三军本国记者的嫉妒与气愤,甚至发生了与路透社记者争吵和动武的现象。但是,军方人士冷酷地告诉他们:“如果各位不愿意在这儿工作,就请你们离开。”见势不妙,那些有怨气的记者,便不得不接受“让路透社先采访”这一既定的事实。路透社良好的新闻作风推动了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同时使那些想中伤他们的流言蜚语不攻自破。

路透“通讯帝国”

路透通讯社就这样,一步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赢得信誉,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们不仅已有十足的把握雄踞欧美,而且在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他们的电报线路又从欧洲经俄国,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再从土耳其经波斯延伸到东方的古国印度。到了1870年至1872年,电报线又从新加坡延伸到中国。后来,日本也正式纳入了路透社的“势力范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