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做人的底层逻辑 > 第八章 做人要学会思考(第3页)

第八章 做人要学会思考(第3页)

凯尼说:“我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卖出了500张票,每张2块钱,就这样我赚了998块钱。”

农民:“哇!那群人没有把你打死!?”

凯尼骄傲地回答:“只有一个人会来打我,就是那个中奖的。所以我把他买票的钱还给他就没事了!”

许多年后,长大了的凯尼成为了安然公司的总裁。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创新就是要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这样的突破常规的例子数不胜数。

暑假前,16岁的佛瑞迪对父亲说:“我要找个工作,这样我整个夏季就不用伸手向你要钱了。”不久佛瑞迪便在广告上找到适合他专长的工作。第二天上午8点钟,他按要求来到纽约第42街的报考地点,可那时已有20位求职者排在队伍的前面,他是第21位。

怎样才能引起主考者的特别注意而赢得职位呢?佛瑞迪沉思良久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几行字,然后把纸折得整整齐齐交给秘书小姐,恭敬地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非常重要!”“好啊,先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秘书小姐看了纸条上的字后不禁微笑起来,并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结果,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原来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任何决定。”最后,佛瑞迪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份工作。

激活死脑筋:

很显然,这是佛瑞迪善于思考产生的效果。佛瑞迪的故事和成功经验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把握住机会,并妥善地解决问题,成功离不开睿智的创意。

比别人多想一点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的妇女有戴大帽子的习惯,即使她们进剧院看戏也不脱帽。有时进剧院看戏的妇女多了,整个剧院犹如一大片七彩的巨型蘑菇绽开其中,严重影响后排观众看戏。为此,观众常给剧院经理提意见:要么让女观众脱帽,要么给我们退票。经理只得上台劝说女观众脱帽,每次都无济于事。有一次,当观众再次提出这一要求时,经理只得再次登台劝说,女客们仍照戴不误,顿时场内秩序大乱。这时一个小职员附在经理耳边说了几句话,经理疑惑地看着他,说:“这样说行吗?”小职员笑笑说:“您试试看。”

于是,经理又一次对观众说:“这样吧,为了照顾年老一点的女客,她们可以不脱帽;年轻漂亮一点的女客,希望你们把帽子脱下来。”这句话还真灵,全场女客一下子把帽子都脱了下来。因为谁都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是老太婆。

这一故事中,小职员就运用发散思维,另辟一条让女客脱帽的蹊径;光说“脱帽”不起作用,何不利用人的虚荣心理,用一句“不脱”让她们自己脱下呢?没想到还真起到了作用。

其实有很多灵感可以让你达到这种效果。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激活死脑筋:

让自己比别人多想一点,让自己的思维与众不同,也许你想出来的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好点子!

梳子也能卖给和尚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和丙。

负责人交待:“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10日到。

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激活死脑筋: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那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真的是奇迹,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能够卖出1000把木梳子的人,第一个人想破了头才只能卖一把梳子,他已经陷到了思维定势的陷阱里,自己是跳不出来的,第二种方法的人已经开始进步。第三种人是最成功的。他的周围有很多条通往罗马的路,而他自己也知道选择那一条。

失误也是契机

“坐井观天”是传播甚广的一个成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它来描述那些“眼界狭小,见识浅薄者”。这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如果人们仍旧因袭这一思路来发点议论,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新意可言。可是有这么一位中学生却偏偏抓住了“坐井观天”这件事拓开思路,另辟蹊径,引出一番新的议论,颇能给人以启迪。

“坐井观天”这一成语是从庄子的寓言《坎井之蛙》引申而来,一只青蛙坐在井底,它之所见也许仅是头顶上那片狭小的天空,如果把这块狭小的天空当成整个宇宙,那当然是一种见识浅薄的表现。但是,人们是否还可以设想一下,这只青蛙是活的,茫茫宇宙是由无数块狭小的天空组成的,要了解整个宇宙还得先从自己头上那块天空开始,进而跳出井底去了解更为广阔的天宇。这个思路无疑有它的合理性,因此,这位中学生就发出了“坐井观天未尝不可,因为它是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海的基础”的议论。并由此再引申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犹如茫茫大海,青年人要涉猎科学、文化知识的海洋,应从“自己头顶上那片天空”做起,用坐井观天的耐心和韧性先攻下一个领域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再“跳出井外”求得飞跃。

这篇文章充满了作者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从众所周知的贬义性的成语中发掘出这样的新意,真是难能可贵。

如果不是见到这样的例子,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死板到什么程度。事实上,很多传统的东西能挖掘出新意,把不可能变为有可能。有些产品的诞生也能使我们相信这一点。

袋装茶叶的发明就是一个例子。一位名叫沙利文的商人过去总是将茶叶装在茶罐里出售。有一次,由于茶罐一时缺货,只得用丝袋代替。不久,定单蜂拥而至,特别指定要丝袋包装的茶叶。因为消费者已经发现小袋包装的茶叶泡起来更加方便。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