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想:我很讨厌眼前这件事情,如何能安心做好?
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将来有更好的事情等自己去做,做眼前的事,只是过渡,只是无奈,所以越干越没意思,越干越心烦。
其实,对任何人来说,眼前的事才是真实的,在未来的事情没有到来之前,眼前的事情是自己唯一应该做好的。而且,未来的事情往往以眼前的事情为基础、为条件,只有安心把眼前的事干好,自己希望的好事才会到来。
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前半生际遇坎坷,怀才不遇。30岁时,他投奔到米兰一位公爵门下,几年过去了,事业仍无起色。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公爵总算开恩,让他去给玛丽亚修道院的一个饭厅画一幅装饰画。这是一件非常辛苦又无足轻重没人爱干的活计,以达·芬奇的绘画才能来说,他早就有资格举办个人画展了,让他干这件苦活、脏活,似乎大材小用。但达·芬奇不这么想。他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乐此不疲。结果,他画出了一幅惊世绝作:《最后的晚餐》。
世上只有低贱的人,没有低贱的工作。人的价值在于他本身,而不在于他从事的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能把一个人的心态、个性、气质、修养、才能透露无遗。是金子还是石块,都能通过工作体现出来。只要安心工作,展示出让人珍视的价值,自然会受到珍视。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南天竺婆罗门人,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印度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法,并受衣钵,并更名菩提达摩。后东来中国传法,授衣钵于二祖慧可。
得失都是缘
达摩大师说: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摘自《达摩大师四行观》
佛家讲因果,认为眼前的一切都是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得失都是缘,不妨淡然处之。
从人的正常心理来说,得到了自然高兴,失去了自然懊恼,哪能做到心如止水呢?达摩大师认为,应该考虑前因后果。他说:“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意思是说:如果得到了成功、名利等等,都是我过去所种的因,现在才结出果来。等到缘尽了,迟早会失去,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无论得失,都从缘中生,看空得失,心不动摇,自可暗合于道。
所谓“随缘”,我们不妨理解为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道家的名词,但它与佛家精神相通。如何随缘?我们不妨看一个故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小和尚向师父建议说:“快撒点草籽吧!这样好难看啊!”
师父说:“随时!”
到了秋天,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一阵秋风起,草籽被吹跑了不少。小和尚急忙把这事报告师父。师父告诉他,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又说:“随性!”
撒完种子后,几只小鸟来啄食。小和尚急得跳脚。
师父告诉他,种子多,吃不完!然后一笑说:“随遇!”
半夜下起暴雨,小和尚担心草籽被冲走,急忙报告师父。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春天来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出嫩黄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一笑:“随喜!”
这个故事,表达了随缘的全部含意:一切结果因时机、努力、品性、机运、环境等等而成,当乐此结果,而不必强求结果。
有的人将随缘理解为什么也不干,被动地看着事情发生。这是错误的。随缘只是看淡结果,而不是放弃个人努力。所谓种因而得果,你必须播种才行。种下大豆而望西瓜,不是随缘。什么也不种而望收成,更不是随缘。所谓随缘,有三大要点:
第一,不要为过去哭泣。无论过去的结果多么糟糕,也只是一个因果循环的过程,而不是人生全部,用不着看得太重。好比种庄稼,或因懒惰,或因天灾,或因人祸,收成不好。眼前最要紧的事是渡过饥荒,然后安排来年的生产,用不着为过去烦恼痛苦。
第二,做该做的事。一个人有能力做好很多件事,但只有精力做极少一些事。那么,理当集中精力做好眼前能做又最要紧的事,暂时舍弃其余。既不要懈怠,也不要为没有做好每件事而焦急难受。
在佛家传记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学僧去拜访越溪禅师说:“我研究禅学二十年,至今一窍不通,您能指点我一下吗?”
越溪禅师不开口,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学僧夺门而出,碰巧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见他怒容满面,和蔼地说:“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
学僧一边喝茶,一边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打人。学僧正说着,老禅师冷不防地打了他一巴掌。学僧手上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摔碎了。老禅师说:“刚才你说已懂得禅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已经用禅道供养你了。你知道什么是禅道了吗?”
学僧目瞪口呆,不知怎样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了一次,学僧仍不能回答。老禅师说:“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说着,把打碎的茶杯捡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刚才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接着又说:“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终于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有很多种解释,但最贴切的解释是:做眼前当做之事。茶杯破了,水洒了,这是眼前最紧要的事,比学佛紧要多了,难道能因学佛而放弃这件事吗?这本身就是佛法,就是禅。又何必丢下这个佛法去想那个佛法呢?
第三,不要急功近利。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其因,或者说,都需要充足的条件。条件不足,就只能创造条件。这需要时间,急不得。好比走路,有一百米就得走一百米,少一米都不行,哪能指望一步即达?
有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柳生又寿郎拜剑道大家宫本武藏为师。行完拜师礼,柳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以我的根基,何时能练成一流剑客?”
宫本想了想,郑重地说:“大概要十年。”
“啊!十年,太久了!”急于成名的柳生失望地说:“师父,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如果我加倍努力地苦练呢?”
“那么,需要二十年。”
柳生大惑不解,继续追问:“假如我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刻不停的用功呢?”
“那么,你三十年也不会成功。”
宫本越发不解,又问:“为什么越努力反而成功越缓慢呢?请您告诉我,这是什么道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