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有一个女人,她已经34岁了,过着平静、舒适的中产阶层的家庭生活。但是,她突然连遭四重挫折的打击。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留下两个小孩。没过多久,一个女儿被烤面包的油脂烫伤了脸,医生告诉她孩子脸上的伤疤终生难消,母亲为此伤透了心。她在一家小商店找了份工作,可没过多久,这家商店就关门倒闭了。丈夫给她留下一份小额保险,但是她耽误了最后一次保费的续交期,因此保险公司拒绝支付保费。
碰到一连串不幸事件后,女人近于绝望。她左思右想,为了自救,她决定再做一次努力,尽力拿到保险补偿。在此之前,她一直与保险公司的下级员工打交道。当她想面见经理时,一位多管闲事的接待员告诉她经理出去了。她站在办公室门口无所适从,就在这时,接待员离开了办公桌。机遇来了。她毫不犹豫地走进里面的办公室,结果看见经理独自一人在那里。经理很有礼貌地问候了她。她受到了鼓励,沉着镇静地讲述了索赔时碰到的难题。经理派人取来她的档案,经过再三思索,决定应当以德为先,给予赔偿,虽然从法律上讲公司没有承担赔偿的义务。工作人员按照经理的决定为她办了赔偿手续。
但是,由此引发的好运并没有到此中止。经理尚未结婚,对这位年轻寡妇一见倾心。他给她打了电话,几星期后,他为寡妇推荐了一位医生,医生为她的女儿治好了病,脸上的伤疤被清除干净;经理通过在一家大百货公司工作的朋友给寡妇安排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比以前那份工作好多了。不久,经理向她求婚。几个月后,他们结为夫妻,而且婚姻生活相当美满。
挫折不会长久延续下去。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永久的幸运,也没有永久的不幸”,这个例子足以映证这句名言。挫折虽然令人忧愁,令人不快,甚至给人不断的打击,但挫折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它不会持久存在。
那些接二连三地遇到倒霉事件,哀叹自己“倒霉透顶”的人,一定要相信——迟早一天我会转运。
有了豁达,才有了人生的舒展和舒服
人活着愉快,就得少烦恼;要少烦恼,心胸就得阔大一些,宽广一些,学会宽恕自己和容忍别人,就叫做宽舒人生。本来,生活就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人要活得宽舒,首先就得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不会对自己要求过分苛刻,也不会因看不起自己而焦虑不安。遇到不幸和灾祸,他们会像其他人一样痛苦,但是他们能够想得开,而且能照常生活。他们也不像有些人那样,为可能发生的灾祸忧心忡忡,他们会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但是不会为此身心憔悴。
同时,宽舒人生者非常能够容忍他人,容忍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知道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这是个人所无法改变的现实,人不但要接受这种现实,而且还要从这种现实中找到乐趣,大可不必提心吊胆、顾虑重重地生活。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他们总是采取承认的态度,承认之后再去慢慢琢磨它,了解它。
因为这种容忍,宽舒人生者与他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因为他们能平易自然地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而不管这些人的年龄、教养和性格特点。由于他们是按照人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待人接物的,所以他们很少会对别人感到失望,更不会吹毛求疵,总觉得别人不够格——如果这样,少不了肝火上升,心跳加快。比如,有一位教授是一个工作迷,经常早出迟归,并且耽误家里的事,但是他妻子却过得很宽心,她说:“当我们结婚的时候,我就明白他这种脾气改不了了,所以他经常很晚回家,甚至在实验室里度过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也不会感到太难以忍受。”
有了豁达,才有了人生的舒展和舒服,这就是宽舒人生的含义。所以人生的宽舒是一种建立在认识现实基础上的心安理得的生活方式。宽舒就是不抱怨,而不是虚假的开心、欺骗的豁达和不老实的异想天开;宽舒人生者是实事求是的,不会通过玫瑰色的眼镜或者墨镜来看待生活。宽舒人生表现了一种健康优美的人性。
宽舒人生者活得很随意,他们摸透了自己的脾气,知道自己的欲望和观点,干什么事都不用先去调查求证,或者察颜观色,看别人的意见,他们只管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
理解苦难,生命将豁然开朗
读过《钢铁是如何炼成的》的人或许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苦难锻炼了人生。无数成功者的例子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吃苦中苦,为“人上人”。成功哪有那么简单,不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就收获不了超越常人的成功。
从小我们就以悬梁刺股的故事自励自勉,事实上这个故事来源于两个历史人物。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据说他年轻时非常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当其他人都躺在床上舒服地休息时,他总是在伏案看书。后来他怕疲倦影响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用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子的横梁上,一头栓住自己的头发。当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于是就清醒了可以继续学习。而在战国时期,有个人名叫苏秦,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由于学问不多,未曾受到重用,而且家人对他也很冷淡,这些深深地刺激了他。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克服疲倦,他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猛烈的疼痛会把他的疲倦赶走,再坚持读书。数年以后,他果然才识过人,成为别人敬仰的政治家。
当然,讲述这些名人传记并不是说你必须做到悬梁刺股才可以成功。我们不宜模仿那些自我激励的做法,然而,这些故事却形象地告诉了我们成功并非那么容易,成功者的背后都是忍受和经历过苦痛和磨难的。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看到了他们耀眼的光环,孰不知“没吃苦中苦,何成人上人”?他们在背后也曾付出千倍于我们的努力,才成为我们所敬仰的名人。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同朝代的孙康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但是他觉得睡觉浪费了很多时间。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光,正好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天气很冷,孙康的手和脚都冻冰了,可是他依然坚持读书。这种吃苦的精神最终让他的学识突飞猛进,大大超越了那些家中有钱的富家子弟,成为饱学之士。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在浙江省绍兴市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7岁开始便练习书法,17岁时他便阅读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看熟了就练着写,据说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道写完了多少墨,不知道写坏了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那些悬梁刺股和雪地取光的故事,一直都成为激励我们后人不怕吃苦的典范。
要以吃苦为乐,苦是甜的前味,只有敢于吃尽天下苦,方能收获天下之甜。换一种角度来理解生命之苦,或许你的人生便会豁然开朗。
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垮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生就是一条波浪线,有众多的曲折起伏,高峰低谷相互穿插才谱写出生命之歌。处于高峰时,面对辉煌,每一个人的表现都是幸福的,没什么区别;然而当人生的低谷出现时,智者和愚者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做法:智者即使跌到最低,依然心怀希望,不离不弃,做好准备,厚积薄发;愚者则悲观抱怨,一蹶不振,只会哭泣,丝毫不为改变现状而积极努力。
跌到最低怕什么,只有明天还在,希望就还在,在哪跌倒了就在哪爬起来。
无臂人的人生奖杯
蔡耀星,16岁那年因为工作时误触高压电,而成为高残者。一个晴天霹雳般的伤势让他的人生跌入了谷底,对于一个健全的人而言,有什么比失去双臂更悲惨的呢?
随着亲人的离去,蔡耀星必需学会独自面对生活。他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因为没有手,他便学小狗那般用嘴直接吃饭;因为没有手,他不得不用脚趾、嘴巴、树枝才能慢慢地穿上衣服;对于他而言,两只脚便代替了失去的两只手。很快,他便学会了用脚和其他工具的配合完成洗脸、刷牙、洗头、写字、看书、梳头、上厕所等生活琐事。别人眼中的奇迹是他用十几年的时间慢慢练成的,每一天都混合着他辛苦的汗水,别人一个简单的动作,他甚至需要半天才可以完成。直到那天,在全国“炬光奖”颁奖典礼上,蔡耀星光荣地接受了属于他的人生奖杯。从他失去双臂的那一天开始,或许他就为了今天的荣誉而准备着。
作为一个残疾人或许他的身体是不完整的,可是他的人生却比我们大部分健全的人要完整的多。
可以被打败,但不会被打垮——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潜力,即使当我们跌入人生谷底的时候,我们依然有机会、有希望去积攒我们的能量,等待爆发的那一天。
喜欢看侦探小说的朋友或许都听过《菲洛·万斯探案集》这本著名的小说,然而对于他的作者,美国推理小说之父——范达因的人生经历,你或许就很陌生了。这个成功的小说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般来自于显赫的家庭,相反,他出生在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没有什么出国深造的经历,大学毕业以后,他便走入社会谋职养家。最初,他在一家杂志社上班,也会常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年轻的他雄心勃勃,非常敬仰海明威那样的文学作家,并以之为人生的理想。然而,少年不得志,几年过去了,虽然他发表了不少文章,但仍然是无名的,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他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或许并不适合写作。
后来,他和杂志社老板出现了分歧,老板一怒之下,把他开除了。他又开始四处求职,很不顺利,工作一直没有着落,他的生活一团糟。一天,他忽然晕倒,不得不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他得了一种怪病,而且这种病在短期内没法痊愈,需要长期住院观察,同时还叮嘱他,住院期间,应该休息,不能用脑过度,做长时间的阅读是不利于恢复的。这个消息如同霹雳把他的人生打入谷底,他甚至有些绝望了。日子慢慢过去,然而他的病情却不见好转,他想,他不能如此等着死掉,他要做点事情,为他的人生留下点什么。于是他想起来医生的话:不能用脑过度,做长时间的阅读是不利于恢复的,那么他短时间看看书总可以吧。于是他找来很多包括爱情、推理、生活等方面小说,书籍给了他心灵的安慰,也开导了他的身心。由于精神上得到了慰藉,他的病情也随着好转。当两年以后,他完全康复离开医院的时候,他竟然已经阅读了2000册小说。这些书籍同时给了他巨大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开始着手写推理小说,收获是惊人的,他住院的短短两年,同时也是他无意中潜心准备的两年。这一次,他成功了,《菲洛·万斯探案集》成为世界推理小说史上的经典巨著,全球销售量达到了8000万册。
或许贫穷、疾病、残缺、失败都可以把你打入谷底,但是他们却不能把你压在谷底,真正的谷底是自己悲观的、绝望的人生态度。
当你跌入最低的时候,坚强地告诉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给自己一个充分的准备时期,一切可以从头再来。
苦难是生活的礼物,磨难是进步的阶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苦难和机遇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他们往往也是同时出现的,很多人因为害怕苦难而把机遇也关在门外。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看那些碌碌无为之辈,因为苦难而哭泣,因为不顺而惊慌,应该奋起反抗的时候却一蹶不振,丝毫没有斗争的激情,最终被打击地一败涂地。再看那些成功的人,他们微笑地面对苦难,勇敢地接受苦难的锻炼。他们深谙人生的哲理和智慧:苦难既然是成功必须的磨难,那么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杨怀保,一个在苦难中跋涉的年轻人,2006年湖南省学联授予其大学生品学奖,让我们从他的经历中感悟一下人生。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