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跑了!”殿头官说,“听宫里人说,昨天下午他就带着全家人跑掉了。”
大殿上一片哗然。
群臣立刻嚷嚷开了,七嘴八舌说什么都有,仿佛一杯开水浇在了蚂蚁窝上,顿时乱成了一团。有的人顿足捶胸地说:“上当了,上当了,我们全都上当了!”
如今兵临城下,想跑已经来不及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改换门庭,投靠姒启,尊他为夏王;另一条就是与姒启对抗到底,宁愿一死,也不肯尊他为王。
于是大家商议,结果,群臣谁都不想死,无一人选择后者。他们都很明白:名声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可就什么都没有了,还是保住性命要紧。
群臣闹哄哄走出大殿,登上城楼。
他们手搭凉棚放眼看去,只见远方尘头起处,旌旗招展,一支队伍宛如一条长蛇正在向都城这边前进。“来了,来了,队伍马上就到了!”众官员赶忙走下城楼,换上了素衣孝服,大开城门,徒步走到城外,列队迎接姒启的队伍到来。
姒启神气地坐在马车上,他的将军和士兵都步行跟在后面。因为夏朝时马匹还极少,两军作战都是步下拼搏,还没有骑马作战。因此,除了主帅乘车指挥作战外,其余的将军和士兵都是步行。
正行间,忽然前方探马跑回来报告,说伯益带着全家已经畏罪潜逃,如今朝中无主,满朝文武大臣正在城门外列队迎接大将军入城,恭请大将军继承王位。
姒启听罢,立刻来了精神,吩咐车夫加快车速,将军和士兵跟在车后跑步行进,队伍很快便来到了帝都阳城的城下。
姒启命令队伍驻扎在城外,留小儿子武观和众将官镇守军营。自己与四子仲康和五子叔康及四大贴身护卫,带着200名卫队进城入宫,准备即位称王。
正是:
无能莫把君位贪,
伯益逃亡进深山;
中原霸主归夏后,
让国阴谋成笑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三章 起野心扈侯叛夏
“哈哈哈!”姒启闻报,在车上仰天大笑,对身边的将士们说,“天下是我夏后氏的天下,我是王子,我不称王,谁敢称王!”
“王子称王,天经地义!”姒启身后一位将军高声喊道。
“王子称王,天经地义!”士兵们随声附和,喊声惊天动地。
大臣们都吓得齐刷刷跪倒在地,异口同声说:“恭迎新王入城!”
姒启也没下车,只是冷冰冰地说:“都起来吧,随我一同入朝!”
群臣诚惶诚恐地叩头谢恩,爬起来跟随在车后进城。
姒启和大臣们在二百名卫队的簇拥下,从容地进入王宫。
那些曾经拥戴伯益为王的大臣们,如今都见风使舵,积极拥戴姒启为王。
姒启名正言顺地坐上王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二任王。
《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意思是说伯益想占居王位,姒启便发兵把他打败,夺回了王位。这里的“杀”字不是杀死的意思,应该解释成###或征讨。对于姒启称王,史书上颇有微词,说他是恃勇夺位大逆不道。其实,这笔账也不能全算在姒启身上,如果没有他父亲生前的精心策划,他怎么可能夺取王位呢?说到底还是大禹根本就没想把天下让给别人。
姒启即位后,以辛丑年(前2060)为帝启元年。
—————————————————————————————————————
姒启是在旧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市)匆匆即位的,即位后不久,他便提出要把王城迁到黄河以北的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西北),理由是:旧都阳城虽然富庶,从战略角度上看,远不如安邑。安邑地势高,环境好,都城坚固,易守难攻;而阳城地势偏低,城墙低矮损毁严重,一旦发生战争,很容易被敌人攻破。
但是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赞成迁都,他们认为:阳城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人民富庶,是兴旺发达的风水宝地,立都于此是上应天心,下和民意,是最佳的选择。城墙低矮可以加高,城墙破损严重可以重修,根本没必要迁都。
姒启心里明白,这些人之所以反对迁都,主要的还是出于私心,因为他们的房屋、财产和土地都在这里,他们怎么能舍得离开呢?因此,迁都这件事,绝不能听他们的。
于是,姒启不顾群臣阻拦,强行下令把国都迁到安邑。凡是不愿迁都的大臣,一律免去官爵,降为平民,不再享受贵族的待遇。那些大臣们虽然满心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