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要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顺其自然。违背规律去办事或者生活,就会步步艰难。而学会顺应规律,就会得心应手,一路坦途。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宣称,宇宙中存有最高“理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人类历史正辩证地按其各阶段发展下去。黑格尔这里所说的“理性”其实可以理解为老子所说的“道”。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此刻产生了和谐的共鸣。
西方哲学的热门话题:“世界从何而来?”老子的《道德经》有这样精彩的解答:“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无”比“有”更加根本,“无”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无”就是他反复论述的“道”。
2.自然而然是长生之本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坚守正德而不离,复归于婴儿那纯真的状态。
道家认为:那些得“道”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淹死他们,严寒酷暑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飞禽走兽也无法伤害他们。但这并不是说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不能对他们怎么样,而是说他们“复归于婴儿那纯真的状态”,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所以这些东西就不能够伤害他们了。
所以老子认为,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明白应变,屈伸自如,就可以说是道的较高境界了。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大森林里,有两个盗贼放下赃物,准备分赃,却碰到了老虎,立即惊恐不已,一个拔腿就跑,并爬到一棵树上躲了起来。另一个吓软了腿,跑不动,就被老虎一脚踏翻吃了。然而,幼儿觉得大森林里一切都新奇,有趣极了。这时老虎来了,老虎望望孩子,以为他会躲开;孩子望望老虎,这是个什么东西呢,皮毛那么好看?老虎打量着幼儿,幼儿看着老虎;老虎在诧异,幼儿向老虎走去;老虎想逃走,幼儿想和老虎玩耍。老虎觉得这孩子那么小,便壮着胆子和幼儿玩,幼儿摸老虎的胡须,扯扯老虎的尾巴。老虎终于没有耐心,被幼儿的自然镇静吓得灰溜溜地跑了。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自由自在,人,呈现出天然本质,物,也呈现出天然本性。人,假如能常守自然本性,便能外在态度安详,内在精神平静,有一种天德,也就成了生命自然的宠儿。于是,人敬人爱,外物也不伤不害。应当明白:行事,只能行可行之事;辩论,只能辩可辩之理;智慧,就是在于发现不可勉强进入的地方,叫人止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从天地而来,人本该秉从天地的禀性,自然而然地来到这个世界,又自然而然地长成,自然而然地求衣食,又自然而然地离开这个世界,回到天地的怀抱。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犹不及。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自然呢?小学里头有一门课程,叫《自然》。小的时候,心中的“自然”是花啊,草啊,山啊,是我们看的见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很窄的,而且,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个世界又是如此的不同。如果我们把每个人心中的“自然”都集合起来,就可以这样定义自然:自,自己也;自己者,我也。我,不仅是某一个人,也是某一物。任一世间的存在都是他(它)自己的“我”,统称“自我”。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牛一羊一机器一房屋一白云一星斗一声音,都是自我。自我就是原本,本来,然,样子。所以,自然就是一人一物一事的自身本来的样子。然: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也是自然,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就是自然。加或减都是损害自然。
老子认为,人之所以有惊恐、疑惧、喜悦、苦恼、忧伤、快乐,是因为人向来有改变自然的冲动,人也就注定背起苦难去追求幸福。但实际上,人的本来样子却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人与世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能活动的泥土。不过人是有智慧的,人不过是能创造奇迹的泥土。我们从天地而来,我们又回归天地老家,但我们传达了天地的神奇,宣泄了天地的奥秘。那就是我们的生命,那就是我们的生命创造,或者,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所以,同为老子以神悟天慧的心与口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时说,人若保持先天而来的那种同于天地自然德性,那人就和天地一样泰然自若,又像天地一样宽宏伟大,这样的人就可称“王”了。当然,这个王不是帝王的那种王,不是帝王中那种杀伐、霸道、强横的赫赫威势,而是有如同天地的那种自然造化之功,宽宏和顺之德。当然有此功德者,这些帝王也就是名副其实的王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一味迎合他人,强装笑脸,自己屈心抑志,憋得慌,在一旁观看的人,也觉得难受得很。有的人故作高傲,完全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与人交往时合则留,不合则去,比自己强的人不接近,比自己差的人不迁就,自己的心灵也很寂寞,也感到压抑。
那里赶得上自然地与人相处:比自己差的人,也谦虚地和他相处;把功利放在一边,把评价放在一边,何况功利与评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自然地与人相处,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这样多好!
谨记老子的教诲,修心养性,谨守规律,祸患仍不可避免,那就是天道的必然了。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是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乾坤不自由。如此,那不是人为的过错。轻举妄动的人,没有不出偏差的。追求品行善良的人,决不会张扬名声,夸夸其谈。光明正大,无愧于心,才会半夜敲门心不惊。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道家之人,非常注重现世的生存,却对于死亡极少探究,所以在汉朝他们便与民间的神仙方术结合,形成了一个宗教门派——道教。那么道家对中国乃至全人类有什么贡献呢?总结如下:(1)创造了气功,并代代发扬光大,让世人刮目相看。所以道家之人,非常注重自身修练,是中国气功的最早发明与传播者;(2)注重德行修为,所以对于功德是特别清醒的:人纵使修练一辈子,也会染上俗世尘垢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人有私欲,岁月渐长,欲随岁月至,如花开路旁,久则沾尘垢,人不复婴儿初。
3.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第十三章》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恩宠是上对下给与的额外的恩赐,所以受宠者就会感到震惊,如果失去了额外赐予,也会因为失宠受辱而感到震惊。这就使“宠辱若惊”的意思。
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老子认为,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里面有哲理,即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荣辱毁誉不上心”,就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非平素具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惊震心态,甚至有所谓得意忘形者。
例如在前清的考试时代,民间相传一则笑话,便是很好的说明。
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不中,但年纪已经步入中年了,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的一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他的父亲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说:父亲,我已考取第几名了!老子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声小叫!儿了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爸爸,你也是第几名考取了!老子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还没穿上呢!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