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国学韩非子 > 第一章 王霸之道英明领导的原则(第1页)

第一章 王霸之道英明领导的原则(第1页)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需要有英明的领导者。君明国则盛,君昏国则衰。帝王师韩非子非常注重君主的道术,他把道家万物本源的道引入社会生活,演化为君主驾御臣下的王霸之道。现在读起来,仍不失为领导者谋求至治的“不乱之术”。

虚静无为借力成事

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韩非子·主道》

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明君驾御臣下,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才智不会穷尽;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占有贤名,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穷尽。因此不贤的却是贤人的老师,不智的却是智者的君长。臣下承担劳苦,君主享受成功,这就叫贤明君主的常法。

君主驾御群臣的道术,韩非子称为主道。韩非子讲主道,这个“道”从老子虚静无为、谦退自持的思想中引申出来,但韩非子把老子的无为之术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体现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君主则不用亲临百事,以达到“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的效果。也就是说让君主充分利用下属的智慧来立功成名。

韩非子作《解老》、《喻老》两章,可见他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还是比较认同的,并加以借鉴和发挥,为我所用。《老子》不论谈天道还是谈人道,所关心的是把握和应对人世间的祸福,如何以最聪明的做法来把祸患减低到最低的限度,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由《老子》发源的黄老道术逐渐发展成了执著于世俗的“君人南面之术”。

中国传统的治国方略,一般人们认为:上策是王霸杂之,下策是外儒内法。其实,道家的思想也在时时处处起着作用,而且是起着某种根基性的作用,只是出于潜隐状态罢了。

中国历史上的法家智谋是在黄老道术的影响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法家没有自己深刻的哲学理论,他们从黄老之学那里为自己找到依据,将自己神圣化了。另外,黄老道术主张顺应自然,但在现实操作中是无法顺应自然的,只有制定了严格完备的“法律”,然后把天下交给“法律”,君王自己才能做到“无为而治”。这其实也是法家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韩非子在《主道》一章中说:“君主有智慧也不用来思考,使万物处在它适当的位置上;有才能也不施展,以便察看臣下言行依据;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风,使臣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因此君主离开智慧却仍有明察,离开贤能却仍有功绩,离开勇力却仍有强力。群臣恪守职责,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才能使用他们,这叫遵循常规。”这里,韩非子讲的是法治下的虚静无为,他主张君主不应该依靠自己的智慧治理国家,而是能够任用贤能之士,让他们发挥才干。

老子说:“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白的法则。”韩非子的老师荀子说:“做帝王的,以善于管理别人为才能,普通的人,以自己能干事为有才能。”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的才能就在于善于借用他人之才智来完成自己的事业;一个事事喜欢身体力行的领导者绝对只是一个拙劣的领导者。

韩非子在《主道》中讲,“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当今管理界“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管理”的理念有同工之妙。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教授就曾经提出:去除管理并非不要管理,不要管理制度,而是让员工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管理制度不会成为员工精神上的限制和束缚。

张本正是一位极有亲和力的老总。在与集团外部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很善于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和兴奋点,尽快拉近双方的距离,在几分钟之内就让对方感受到他的亲和力,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与集团内部的人打交道,在制度层面,即原则问题上,他从不让步。张本正认为,规章制度制订出来,老总尤其要全力保障它的实施和生效,否则就形同虚设。对于不涉及原则的问题,则放手让员工去干。

张本正常对集团各级管理人员说:“公司里凡是你们能解决的事,我张本正绝不去干,不打‘双打’。企业家是要‘抓大放小’的,不可能什么都管死,因为很多事情可能员工的决策比你的决策会好得多。所以我是个既忙又不忙的总裁,我只管原则问题,不管一般问题;要说我忙,我一天到晚没事干;要说我闲,我一刻不停在想着那些大事:抓大紫光,谋大战略,求大发展。”

张本正最怕的是集团里总裁干副总裁的活,副总裁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干经理的活,经理干普通员工的活,普通员工就没活可干了。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一级都发挥潜力,经理能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能干总裁的活,这样往上走,企业才最有希望。

荀子和刘向都表达多“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的思想。教导领导们要发挥人材的作用,不要细大不捐,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所以说,会办具体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而会使用人的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

——《荀子·大略》

是故知人者,主道也;知事者,臣道也。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乱旧法,而天下治矣。

——(汉)刘向《说苑·君道》

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而得天下,关键就在于他善于用人。他的才能比不上萧何、张良、韩信等人,但他只要有一样才能就足够了,那就是用好萧何、张良、韩信这些人。汉高祖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之精英。但我的本领就会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成就事业者不但要重视人才,更要善于统驭人才,从而使他们有机组合,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增强自己的实力,成就功业。

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

——《史记·高祖本纪》

荀子说:“做帝王的射箭要想百发百中,自己射就不如用后羿;要想驾车驰骋万里,就不如用王良;治国要想一统天下,就不如任用贤能之人。这样做省心省力,所取得的成就却极大。”领导者是元帅,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但要学会选好兵,用好将。这样的兵和将在你身边越多,那么你的发展就越没有限制。事业要发展,必须要用人得当,没有人才的保障,就不可一步一步把事业推向壮大。

现代的领导者需要从韩非子《主道》中领悟领导有方与用人得当的智慧。有些领导在工作中喜欢大包大揽,希望公司里的每一件事情都经过他的努力,都能够顺利地完成。但事实上,这种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常常不如所愿,甚至会适得其反。

军队里的元帅和将领是不会亲自冲锋陷阵的,他们的才能在于调兵遣将,运筹帷幄。而现代企业的领导,也没有必要事必躬亲,但必须具备使用人才、调遣人才的能力,让下属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企业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掌控全局分权管理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

——《韩非子·主道》

君主治理的原则,以静退为贵。不亲自操持事务而知道臣下办事的拙与巧,不亲自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谋事的福与祸。因此,君主不多说话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谋事,不作规定而臣下就要很好的办事。

韩非子指出,英明的君主能够掌控全局,而不是事必躬亲。做帝王的明白这一道理,就会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来支配使用,善于这样做,才算真正懂得了君道。

三国时代的魏国人刘邵在《人物志》中说:“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不必事事躬亲,所以才能统帅众多有才能的人。”

唐代研究王霸之术的赵蕤在其《长短经》(又名《反经》)中说:鼓不干预五音,却能作五音的统帅。掌握了君道真谛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事情,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守住自己的土地,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那么天子就可以悠哉优哉地坐在那里统治天下了。”这个秘诀是什么?看看尧、舜怎样坐天下就明白了。

在尧的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夔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专门负责驯化用于作战的野兽。尧不管具体的事,悠悠然地只做自己的帝王。那么,这九个人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做臣子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的才能和长处,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每个人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尧因此而统治了天下。

有的领导手下有很多人,事务繁多,时间总是不够用,如何才能管过来?其实,掌控全局不一定要控制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很多时候,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几个关键人物,只要控制住这些关键人物,你就等于控制了全局。

英明的领导人都善于利用少数人去控制多数人,这是他们独到的御人方法。很多时候,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几个少数人,我们在工作中应当让少数几个人控制去大多数人,这样可以形成分层、分级管理,减轻自己的负担,使整个组织运转有序。

所以,领导者善于授权很重要,授权是领导从繁杂的工作中得到轻松的法宝。如果你不想让下属把你看成权力的“守财奴”,如果你不想事必躬亲以致于积劳成疾,就必须授权。学会领导的分身术,你不仅可以轻轻松松地当你的领导,更重要的是,让下级感激你的重用,让他为你创造更多的价值。

诸葛亮是贤相的典范,他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其结果呢?只是落了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至于是不是成事,诸葛亮似乎只管尽心而已,并不考虑能否成功。这值得现代的领导深思。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