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眼睛湿润了。他自怨自艾、爱恨交加、惆怅莫名,为一个时代传奇的缺席和沉沦。
徐盛站了出来。
舍我其谁地站了出来。
但是孙权的眼皮并没有抬一下。因为徐盛给出的竞选统帅的理由太单一了,只有一个字——勇。
在这个世界上,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曹丕的三十多万水陆大军不是从狭路上过来的,而是从广阔天地冲过来的。靠什么抵挡,怎么抵达?问题都大大的。
却也只能用他。
因为没有别人了。
徐盛的统帅竞选其实是等额竞选不是差额竞选,好也是他、坏也是他了,孙权别无选择。所以在徐盛豪迈的誓言(若曹丕亲渡大江,臣必主擒以献殿下;若不渡江,亦杀魏兵大半,令魏兵不敢正视东吴)鼓舞下,孙权封他为安东将军,总镇都督建业、南徐军马。
把东吴就这么交给他了,希望徐盛真的可以无往而不胜。虽然东吴方面有外援(蜀军的助阵),但人世间多少事,最可靠的还是自己。
孙韶却忧心忡忡,在徐盛被委以重任之后。
作为孙权的侄子,扬威将军孙韶并没有太大的野心。
他只是有一个理念: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眼见得徐盛以重兵守护江岸,不肯渡江迎敌,孙韶便急了。在他看来,这是自找死路。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现在在活地上求生存,那是求无可求。
便请求渡江作战,打过长江去,活捉曹司令。
徐盛不许。坚决不许。
僵局就此形成。
事实上,人生有很多僵局是观念的冲突导致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他人是错误的;甚至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维护自己就是维护真理。
徐盛也是如此。他是老将军了,知道一动不如一静,也知道凡事要有退路。现在东吴的安危系于一身,更是不可轻举妄动。所以徐盛注定不能像孙韶那样置之死地而后生。
什么死地——曹丕的三十多万水陆大军可以毁灭一切,所谓打过长江去,活捉曹司令简直是痴人说梦!
徐盛不屑一顾。孙韶也不屑一顾。
因为他年轻,年轻到有足够的自信支撑着他按照自己的理念行事。孙韶曾经做过广陵地区的守备军总司令,熟知广陵路势,他之所以愿去江北作战,与曹丕正面交锋并非心血来潮。
孙韶玩的是出奇制胜。这个在战争学上也是有依据的。
二人便相持不下。徐盛和孙韶为了各自的战争理念继续僵持,直到徐盛的眼神突然阴暗了下去。
因为他觉得孙韶其实应该去死。
表面上看,他们是为了各自的战争理念在相持不下。但是一触即发的战争需要这样的相持不下吗?
特别是孙韶挑战了他的统帅威权。这是战场上的大忌。如果所有的手下都像孙韶这样和他进行战略战术研讨,我靠!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徐盛断然下达了命令——孙韶不听号令,处斩!
胜在固执己见上
人生常常是这样,生死只在一念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