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蓝斌恭敬地道,"这把椅子既能缓解久坐之苦,又能调节休息,如此巧妙的设计若只在宫中使用,未免可惜。小臣斗胆建议,是否可让更多人能享受到这份便利?小臣想开设专门商铺售卖此物。可分普通版三十两、高级版六十两、豪华版九十两,若要定制更是可从一百五十两起,上不封顶。既能创收,又能让皇长孙的美名广传。"
说着,他又补充道:"商铺利润可八二分账,宫里八成,蓝府两成。不知陛下和太子殿下意下如何?"
朱元璋眉头微皱:"此举虽好,却有一个隐忧。皇室经商,是否有与民争利之嫌?"
蓝斌上前一步,恭敬地道:"陛下,与民争利说的是皇室利用权势压制他人。这孝椅本就是巧夺天工之作,自有其独到之处,乃是凭匠心取胜,当不存在与民争利之虑。"
"蓝斌啊,"朱标语气温和,眼中却带着几分提点的意味,"你且想想,若是东宫开设一间商铺,纵使商品再粗制滥造,价格再昂贵,你觉得这铺子的生意会差吗??"
这一问,让蓝斌愣住了。片刻后,他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确实,一旦皇室参与其中,这生意就已不是单纯的买卖了。
蓝斌恍然大悟:"小臣明白了。许多商贾权贵必定为了巴结逢迎而来照顾生意。他们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为了更靠近皇权。"
朱标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皇室一旦参与经商,不管本意如何,都会形成不正当竞争。商贾为了讨好,必然趋之若鹜。久而久之,反倒坏了规矩。"
蓝斌若有所思:"是小臣考虑不周。不过,小臣有个想法:可由蓝府出面经营,皇室只在年底分取利润,不参与具体经营。如此一来,便可避免与民争利之嫌。"
"这倒是个好办法。"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皇室不染指经营,确实可免去非议。"
朱元璋心中明白,虽说他平日总说勋贵不该经商,但实际上这些老兄弟们谁家没有几间商铺、作坊?只要不是太过分,不碰那些朝廷明令禁止的营生,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些都是当年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袍泽,为了这些小事去苛责他们,未免太过不近人情。
"儿臣也觉得这个法子不错。"朱标说道,"只是这分成比例,是否该调整?蓝斌指导雄英设计椅子,还要负责经营,只拿两成利润,是否太少了些?"
"小臣不敢!"蓝斌连忙道,"此椅能做出来,实是皇长孙殿下的功劳。蓝府分两成,已经将经营的辛苦都算在内了。两成已是太多,不敢再多取。"
朱标见他如此说,也不再坚持,转向朱元璋道:"父皇,此事若成,内库多些收入也是好事。"
"皇爷爷,"朱雄英恭敬地道,"孙儿觉得百姓疾苦难处不在于一年一遇的灾害,而在于朝廷无力救助。若是能有这内库收入,便可在灾年及时赈济,让百姓免受饥寒之苦。这不仅是为了朝廷,更是为了天下黎民。"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目光渐渐柔和,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孩子虽年仅八岁,却已经懂得为天下苍生着想,当真是越看越让人欣慰。
"你们说得都有理。"朱元璋点头道,"既如此,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吧,蓝斌。"
"臣定不负陛下和太子所托!"蓝斌躬身道,"一定将这商铺经营好。"
望着蓝斌坚定的神色,朱元璋心中暗自点头。这孩子不仅会教导雄英,还懂得将这巧思用于经营之道。更难得的是,面对利润分成时主动让出八成,将大头都留给皇室。这般谦逊克制的心性,加上对皇室的赤诚之心,当真难得。
出得乾清宫,朱雄英和蓝斌并肩走在回东宫的路上。朱雄英望着蓝斌,忽然问道:"表舅,方才你为何要提议开设商铺售卖这把椅子?"
"殿下,我想先问殿下一个问题,"蓝斌徐徐道来,"这天底下,哪个群体的力量最强大的呢?"
"是天底下的读书人吧?"朱雄英答道,"皇爷爷每每与这些读书人商议国事,即便是皇爷爷有时也要顾及他们的想法,也要照顾他们的利益。"
蓝斌摇头道:"读书人虽然声势浩大,但还有比他们更强大的力量。"
朱雄英沉思良久,忽然想起平日里听皇爷爷讲的一些往事:"我明白了,是天下百姓,他们拥有改朝换代的力量。皇爷爷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也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蓝斌说道:“殿下说对了,你知道百姓们什么时候才会拥有改朝换代的力量吗”
朱雄英回答道:“是他们流离失所,没饭吃,活不下去的时候吗”
蓝斌道:“殿下说对了,一旦到了那个时候,陛下开创的大明朝就真的奄奄一息了,只需要有心之人煽动一番,大明灭亡就不远了。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西汉末年,王莽夺政,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于是就有了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灾荒连年,百姓饥寒交迫,就有了黄巾军起义。隋炀帝劳民伤财,百姓活不下去,就爆发了瓦岗军、隋末农民大起义。最近的例子就是元末。元朝赋税沉重,天灾不断,百姓生计艰难,于是就有了红巾军起义。
朱雄英听完这些,神色渐渐凝重:"表舅说得有理。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朝廷才能长治久安。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避免历朝历代灭亡的覆辙。可是要如何做到这些呢?"
蓝斌说道:"其实只要做好两点就可以了,农和商。"
朱雄英问道:"重视农桑可以理解,为什么要重视商业呢?"
"殿下,"蓝斌缓缓道,"农桑乃国之根本。百姓若有田可耕,就能养家糊口;朝廷若有粮可收,就能养兵治国。一旦粮食歉收,国将不稳。但农业却有一个巨大的隐患,殿下可知是什么?"
朱雄英沉思片刻,答道:"是土地兼并吧?"
"殿下说得是。"蓝斌点头道,"开国之初,地广人稀,人人都有田地可耕。只要勤劳肯干,就算年景不好,也不至于活活饿死。但随着时间推移,土地会因天灾人祸等因素,渐渐集中到士绅手中。许多农户不得不放弃田地,或是沦为佃户,或是流离失所。一旦遇上灾年,这些失去土地的百姓,还有活路可走吗?"
朱雄英神色凝重起来:"这些人面临的选择,不是饿死,就是造反。"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