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第二天,王凝之带着李寿、姜顺去见了郭宝的遗孀颜氏。
被接到建康后,谢道韫将颜氏安置在府里的仆役房暂住,郭宝留下一子一女,儿子十一岁,女儿才六岁。
颜氏原是郗家的侍女,年长后由主家安排,嫁给了家中部曲郭宝,在京口过了十几年太平日子,直到被送到王家。
王凝之亲手将骨灰递给颜氏,颜氏接过后,轻声说了句“有劳郎君”。
看着颜氏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细腻的青瓷罐,王凝之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还是姜顺机灵,代替王凝之出言询问:“有什么困难,不妨和郎君说说,是想回京口,还是去会稽,想留在京城也行。”
颜氏低头看着手中的骨灰罐,两个孩子一左一右站在她边上,儿子一脸悲伤,快要哭出来,女儿还懵懵懂懂,打量着眼前的几个陌生人。
“亡夫是主动要求和郎君出征的,主家也多有抚恤,未亡人十分感激,不敢多求。”
听她谈吐,不愧是郗家出来的,不像寻常村妇,王凝之问道:“阿奴可识字?”
问的自然是她十一岁的儿子。
颜氏微微颔首,“我空闲时在家中教过,勉强识得一些。”
王凝之低头想了想,用商量的口气问道:“既是如此,不如就留在京中,让他先跟着我。”
郭宝中年复出,颜氏教子识字,自然不想后代和他们一样,当个部曲佃户之流。
王凝之虽然现在承诺不了什么,但以琅琊王氏的家底,将来让郭宝的儿子当个小吏,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颜氏看向儿子,想征求他的意见。
十一岁的少年郎被迫提前长大,咬了咬嘴唇,两只手无意识地在身前相互揉搓,“那我阿娘和小妹怎么办?”
“就在我院里做些杂活,你们一家人平时还在一起,你觉得可以吗?”王凝之有些心疼这个少年,温柔了语气。
少年用力地点点头,“可以的。”
说完又觉得这对答和身份不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看向母亲。
颜氏十分感激,“但凭郎君安排。”
王凝之面对这孤儿寡母,仍有些不安,说完这些,摸了摸小女孩的头,便带着人出来了。
“一会你去找管事,让他送些衣物、木炭过来,”王凝之吩咐姜顺,“还缺什么,你再和我说。”
姜顺应了,他到王凝之身边后,做的就是打杂跑腿的活。
李寿跟王凝之快一年了,知道这个小主人的想法,劝道:“郎君不要自责了,既然选择了上战场,那便是生死有命。”
姜顺附和道:“正是这个话,再说郭宝知道郎君如此心善,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
“他是为救我而死,自然不一样。”王凝之内心过不去的其实是这个,外加自已的愚蠢。
李寿不以为然,“贱命一条,能换来家人无忧,死了也值。”
郭宝临终,便是不放心家人,手指李寿就是托孤之意,眼下王凝之安排地极好,他觉得亡友可以安息了。
卑微之人,命如草芥,能卖出高价就算死得其所了。
王凝之理解,但有些难接受。
永和十二年的岁末,京城里最大的事,是在派大臣前往洛阳皇陵后,君臣身着丧服上朝,在建康的太极殿遥祭了三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